清朝的「丁卯奇荒」是怎麼回事?「丁卯奇荒」有多恐怖?

靜說歷史 發佈 2020-01-31T12:27:10+00:00

在看天過日子的古代,天氣的好壞對於老百姓至關重要,倖幸苦苦種了大半年的糧食全指著能得個好收成,無論是拿糧食吃飯,還是賣錢,總之百姓就靠這個活下去了。

在看天過日子的古代,天氣的好壞對於老百姓至關重要,倖幸苦苦種了大半年的糧食全指著能得個好收成,無論是拿糧食吃飯,還是賣錢,總之百姓就靠這個活下去了。歷朝歷代的皇帝也知道百姓們最看重收成了,所以想要籠絡人心最好的辦法就是重視農業生產,統治者能夠想出五花八門的措施提高農業生產量,但他們無法解決老天給百姓的難題,那就是饑荒,大多屬於天災,只能看老天什麼時候給活路。

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饑荒,漢賈誼《新書·無蓄》:「世之有饑荒,天下之常也。」根據史料中記載的饑荒情景,莊稼歉收,或者根本沒有收成,一大批災民湧現,人們吃不上飯,繼而被餓死的大有人在,甚至會發生「人吃人」的事件,餓殍滿地,哀鴻遍野,堪稱「人間煉獄」。

被餓死的大多是農民,種地的是農民,可為何被餓死的大部分是農民呢?在等級分明、尊卑有序的古代封建社會中,農民作為底層勞動人民,他們的勞動成果往往都被統治階級理所當然地「拿走」,甚至是剝削。

雖然底層人民最容易被天災饑荒所影響,統治階級仍然可以過著衣食不缺的生活,但統治者也不想看著民間發生暴動,於是他們會將多年儲存的糧食拿出來賑濟災民,可能夠一舉解決災荒的王朝,除非是正值盛世,有著豐厚的儲蓄,若一般國家,那就很難度過這個難關了;同時也會進行大型祭祀活動,大多是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類作為主題,雖然這不會有什麼實際用處,但可以讓國家上下看著像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比如光緒元年發生了一場罕見的特大旱災饑荒,從1875年一直持續到1878年,整整持續了四年,因為1877年為丁丑年,1878年為戊寅年,因此史稱"丁戊奇荒",時任山西巡撫的曾國荃稱之為"二百餘年未有之災",由此可見這場災荒的恐怖程度,給了中國大地一片沉重的打擊。這次災荒波及山西、直隸、陝西、河南、山東等省,連續四年的大面積乾旱,造成1000多萬人餓死,只有2000多萬災民逃荒到外地。

能夠在災荒中活下來的人吃過野菜,啃過樹皮,甚至吃過人,「易子而食」,即便有著幾千年傳統文化傳承的人們,已經完全脫離了遠古時期野蠻人的活法,可被這場災荒逼著,他們不得不效仿當年的野蠻做法,比如唐末的秦宗權將百姓捕殺後用鹽醃製充作軍糧,又比如五胡亂華時期,侵略的胡人將中原人看作是「兩腳羊「,可能災民平日裡不能接受這些方法,非常時期也就顧不了那麼多了。就怕有些喪心病狂的人殺活人來活命,甚至形成了一個群體,畢竟總有些天性殘暴的人。

其實這場天災對國家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這其中其實是有人禍的因素,晚清時期,政府腐敗黑暗,官員向農民徵收的稅種十分多,平常情況下,百姓都很難保持溫飽,更別說在天災情況下,而且乾旱發生後,官方賣出的糧食價格立刻翻了十多倍,根據史料記載,永和縣的小麥在旱災發生以前是300文一斗,可災荒之後居然漲到了3650文一斗,不得不說官員真是黑心,就連別人的活命錢都要統統賺走,這樣下去,餓死的可不就是窮苦百姓嗎?

在饑荒亂世中,糧食就是一切,從前的值錢物件都不值錢了,一些地方四五吊錢就能買到一座四合院,三個饃就能換得好幾畝地,可即便這樣,朝廷也沒有大發糧食或者官銀賑災,即便有些官員看不下去了,上報朝廷有關民間的災情,可當時朝廷正忙著建造北洋艦隊,根本不願意抽出大部分的錢去救災。《申報》中報導有飢餓難當的災民為了「苟廷一息之殘喘,或"取小石子磨,和面為食」,或「掘觀音白泥以充飢」,最終「不數日間,泥性發脹,腹破腸摧,同歸於盡」。

旱災發展到後期,能吃的糧食基本都吃完了,災民眼中唯一能看到的活物就是同類了,尤其是重災區山西,到處都有人食人現象。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有一南方人住在山西,他的妻子去世後,朋友勸他不要哭,否則讓村民知道有人去世的消息後,就會挖了屍體去吃,這可嚇得他立馬不敢哭了。還有一個村民的父親去世了,他原本想找一塊木板回去埋葬,結果回去的時候屍體已經不見了,被村民直接挖走了,所以有些村民會將棺材放在家中,甚至就連墓室也修在家中。

上述說的只是當年災荒的「冰山一角」,真正的人間煉獄,哪是能輕易說完的,這場特大災旱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場大劫難,從中活下來的人根本不願意再去回憶當時的慘狀。但願天災遠離我們,但願人世間平安喜樂,一生順遂無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