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年間戰爭頻發,軍隊、百姓死亡無數,為什麼沒有發生大瘟疫?

知兵堂光亭 發佈 2020-01-31T14:21:52+00:00

李三萬摘要:古話說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就是說大災時大量人員短期內集中死亡,隨之而來就會出現大規模的瘟疫。

李三萬

摘要:古話說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就是說大災時大量人員短期內集中死亡,隨之而來就會出現大規模的瘟疫。戰國年間戰爭頻發,軍隊、百姓死亡無數,為什麼沒有發生大的疫情?



【頭條號首發】

古話說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就是說大災時大量人員短期內集中死亡,隨之而來就會出現大規模的瘟疫。戰國年間戰爭頻發,軍隊、百姓死亡無數,為什麼沒有發生大的疫情?

傳染病在古代稱為「疫」,疫字在《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疫,民皆疾也。」——老百姓都得病就叫疫。疫字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周禮》中:「遂令始難歐疫」,那時人們就意識到疫病是一種危害極大的傳染性疾病。

湖北出土的《封診式》竹簡中記載了在戰國時期就有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燻以消毒防疫。宋太祖時規定,所有被派往到邊塞的將官,都要帶隨行醫官負責防疫和健康。

中國古代醫家很早就認識到一些瘟疫病的傳染性,並發現隔離具有傳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預防措施。在漢代中國就有「病遷坊」,專門用來隔離麻風病人。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主要原因是大量人員在短時期里集中死亡,大量死屍沒有得到迅速及時掩埋,大量暴露在外的腐爛的屍體就會出現病菌,從而引起大規模瘟疫。



先民們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通過血的教訓,形成一種經驗教訓,就是腐爛的屍體會給活人帶來疫病!考古發現在原始穴居時代早期,居住山洞的先民就有尊崇死者的習慣,會把死者的遺體留在居住的山洞裡,但後來這樣做的部落越來越少,直到沒有。據推測,一個原因是有些部落里一些智慧高的人總結出每次部落發生疫病前,都有死者留在山洞裡的屍體腐爛發臭,雖然不知道兩者之間的確切聯席和原因,但認識到兩者之間顯然有某種關聯,從此開始改變處理死者遺體的方式。

另一個原因是繼續堅持這樣保存屍體的部落,最終都自然消亡了……所以,從那個時代活下來的古人,是知道屍體會產生疫病的。戰國時代在我國歷史上,屬於先秦時期,而先秦時期給我們留下不多的文獻典籍當中,已經可以看到先民們對「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的總結,而且我國傳統當中,「災」的概念,除自然災害之外,同樣還包括「兵災」、「匪災」之類由戰亂引起的兵禍。

一旦出現了短時間裡大規模集中死亡,只要有能力就會儘快處理屍體,沒能力的話,就會扶老攜幼逃離相關地區。我們從歷史記載中可以了解到,在戰國那個奴隸制末期的時代里,還保留很多殘酷的習慣,比如斬人頭記功,比如用對方屍體壘成「京觀」顯示武功威嚇敵方等。

不過也可以看到,那時候的人,卻懂得用石灰醃製處理割下來的敵方腦袋,因為那時是用首級去記功領賞的,如果這個腦袋腐爛了,可就麻麻煩了。石灰最早記載於《周禮》,除了建築戰爭煉丹印染用於房屋塗抹,驅蟲消毒,墓葬。端午節有些地方的習俗有將混合有雄黃酒的石灰水灑於房屋角落。《左傳》成書於公六年(前585年)記載:「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當時,我們的祖先已經掌握了採用深埋和土層過濾處理污水的方法,來防治疫病。這些都對戰爭結束後在客觀上對疫病爆發產生了一定的阻止作用。



另外還有兩個原因,也使我國戰國時期,大戰之後很少有疫病大規模爆發的狀況,其一是我國從地理環境上相對封閉,在海洋、高原、荒漠環繞下,先民們已經適應地區性生物環境,天生已經對該地區疫病有足夠的抗性,後世我們所熟知的那些鼎鼎大名的傳染病;天花、霍亂、鼠疫……這時都還沒傳進我們國家,這些烈性傳染病都要到漢代開始,才由胡人經西域通道傳進我國。外來物種的生物侵害,產生的疫情,遠非本地原生病毒可比,戰國時代流行的原生病毒傳染疫病,原生態環境下的生物,包括人,都有足夠的適應性抗體,幾乎不存在後世面對外來病毒完全沒有抵抗性,這才會出現所謂十室九空,屍橫遍野的慘狀。

另一個,是古代人口不多,遠遠沒有達到今天人口居住密集的地步。戰國時代還只是城市發展的初期,所謂城,就是一些有土圍子的鎮子,我們從很多文學作品裡還可以看到,到一千多年後的唐宋時期,世界上第一座百萬人口的長安城,甚至到了更後面北宋的東京汴梁城,城裡居然還可以有菜園子,城外更是動不動那條路就出現大蟲,導致道路中斷,更何況一千多年前的戰國?

所以,即使真有疫病發生,有條件逃出百里的人屈指可數,而這時候,還有能力逃出百里之外的人,身體條件,基本也不可能是病人了,所以即使有疫病發生,在那個時代,也多在一個很小的範圍里,處在疫區里的人基本上就是自生自滅,無法形成大範圍嚴重的疫情。

總結一下,戰國年代雖然戰爭頻發,軍人、百姓死傷無數,但是並沒有發生太大的疫情,主要原因有:

第一,古人注重陰陽相隔,會將死者及時掩埋,而且生活區、生產區、墓葬區是嚴格分離的。人們的活動區域,通常是遠離墓葬區的。這些習俗有效的防範了疫情的發生。

第二,古代統治者,對疫情極為重視。一旦出現疫情就馬上將疫區隔離,能治就派醫者救治,無能為力時就殺光疫區百姓,放火將疫區燒光,雞犬不留。而且事後會徹底拋棄這個地區,不會再讓人到疫區進行生產生活。這些手段雖然殘忍,但是有效阻止了疫情的擴散與漫延。



第三,後來對我國產生嚴重影響的瘟疫,多為外來瘟疫。戰國時,基本上還沒有傳入我國。例如鼠疫,源於今天的中亞吉爾吉斯的天山以北區域,匈奴人打不過漢朝,就將鼠疫傳入中原,導致疫情爆發。鼠疫對人、老鼠有害,但對牛、羊、馬的作用不大,匈奴人就是利用邊境貿易將鼠疫引入中原。後來很多王朝嚴管草原與中原的貿易往來,這也是原因之一。天花、麻疹、猩紅熱……都源於東南亞,當時並沒有傳入我國。古代東南亞人口少,主要也是瘟疫較多的原因。近代東南亞人口增長迅猛,是由於醫學防治能力大幅增強,有效的防控了疫情。霍來自於西域,戰國時還沒傳入我國。梅毒則來自美洲,愛滋病、艾博拉……也是近百年才出現的,戰國時更不可能有。

第四,古代中醫傳承體系完整,由於人口偏少,環境優良,中藥採集容易,用藥成本較低,也比較利於防治疫病。

第五,我國主要位於溫帶、亞熱帶氣候區,氣溫適中,環境適宜,本就不屬於瘟疫高發區。

這些就是最終使戰國時期即便戰亂頻繁,大量人員死亡,卻始終沒有爆發大規模瘟疫的原因。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