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焦慮症:防疫期間,你要與內心焦慮共存

阿爾法心理研究所 發佈 2020-01-31T20:01:18+00:00

因為防疫的需要,大部分人要待在家裡一段時間,這樣以來客觀上減少了外界刺激,內心的情緒反而顯得「嘈雜」,家庭關係變得微妙起來,固有的家庭矛盾讓人難以平靜。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焦慮是一種常見情緒,所有生命體對它都不陌生,就連一隻低等的鼻涕蟲也不例外。——尼爾·A.雷克托博士」

疫情防控期間,許多人感受到了一種焦慮,它或許來源於令人高度緊張的病毒;或許來源於每天傳來的負面信息;或許來自於各種未知的不確定性。因為防疫的需要,大部分人要待在家裡一段時間,這樣以來客觀上減少了外界刺激,內心的情緒反而顯得「嘈雜」,家庭關係變得微妙起來,固有的家庭矛盾讓人難以平靜。總之,焦慮情緒令人難以享受休閒的假期,使得放假變成一種煎熬。

同樣是放假,為什麼有的人能夠平靜地過年,而有的人經常體驗到一種惴惴不安?這不得不提到「特質焦慮」,這個詞指的是一種比較穩定的人格特質,擁有這種特質的人就是容易感到擔心和不安。高特質性焦慮的人,對發生的一切異常的事,總是懷有緊張或躊躇不安的情緒,習慣用一種煩惱和懼怕的心情應對新情境。

一、怎樣知道自己是不是高特質性焦慮的人呢?可以做做相關的量表來自測,比如狀態-特質焦慮問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一共40道題,其中一半是負性情緒的題,一半是正性情緒的題。主要用於評定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時間或情景的恐懼、緊張、憂慮和神經質的體驗或感受。第1-20項是狀態焦慮量表,第21-40題是特質焦慮量表。通過這個量表就可以直觀地知道自己的焦慮水平。

二、感覺自己焦慮水平很高怎麼辦?焦慮不一定有害,也可以是健康的。比如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證實,動機強度與效率之間不是線性關係,而是呈倒U形的線性關係。這啟示我們,焦慮可以成為提高目標意識、激發對疫情關注程度、喚醒希望的催化劑。

其實,焦慮對所有的生物都具有生存意義。斑馬族群正是對食肉動物心懷恐懼,才對任何風吹草動都很敏感,遇到危險才能夠迅速逃跑。正是因為這種情緒能夠幫助物種存活,才在進化中得以被保留。

三、健康的焦慮什麼時候會演變成有害的焦慮?疫情之所以會讓人產生焦慮,是因為它沒有辦法被完全掌控,它帶來一種未知。當你不能夠與焦慮情緒共存的時候,當你想要完全消滅它的時候,焦慮反而像彈簧一樣升起,甚至占據和支配一個人的生活。當焦慮的時間大大延長,或者焦慮的程度大大加深,它就會帶來有害的影響。

生活中每天都帶給我們很多信息,比如某省新增患病人數、死亡人數、疑似人數,還有跟抗擊病毒有關的各種故事等等。有時候焦慮來自於外界,有時候來源於自己的內心。生老病死是一種規律,沒有人能夠逃離這種規律。焦慮可以說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有時候沒有意識到而已。我們的身體和心理是一部不停工作的敏銳的接收器,會對外界危險做出本能的反應,包括本能的焦慮。

四、面對焦慮,如何自我調節?

首先,正念身體掃描練習,就很適合在家做。正念是一種控制自己注意力的練習,比如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呼吸帶來的輕鬆和平靜感,或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某個部位,當注意力集中在哪裡,哪裡就放鬆下來,逐漸放鬆整個身體,與焦慮情緒和平相處。其次,分享與聯結,建立社會支持。

恐慌來自於「被孤立」的感覺,只要我們用語音、視頻,隨時跟親人朋友保持聯繫,就會多一份安全感。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感染病毒,也有很多人之後也不會感染病毒,不要把疫情看成生活的全部。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這裡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最後,可以使用「思維終止法」,這是一種強制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很簡單,但是需要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知覺到自己正處於一種焦慮狀態,其他的方法不奏效的時候,可以採用這種方法。思維終止即不去思考,強制自己不要想使其焦慮的情境或事件。比如當自己沉浸在負面想法之中,思維很混亂的時候,可以大聲的對自己喊「停!」然後去做點其他的事情。

將焦慮的情緒強行終止,轉移注意力。當終止到一定的程度時,焦慮的情緒就會減輕,這樣焦慮在不知不覺中被終止了。再回過頭來面對疫情的時候,就會有一種釋然的感覺。


⭐️更多心理療愈文,可以參考我的學習經驗:

↙↙點擊連結閱讀更多文章,推倒阻礙改變內心的障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