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DIY入門系列(一):電腦的基本構成

從入門到瞎掰 發佈 2020-01-31T21:43:13+00:00

馮諾依曼結構圖對應的,主機打開大概是這個樣子的自己畫的,好醜,23333333輸入、輸出設備,輸入設備主要是鍵盤、滑鼠、遊戲手柄、觸摸屏等等,輸出設備主要是顯示器、音箱等等,這些東西才是決定用戶體驗的關鍵。

從入門到四處瞎掰,我只用了三個月。

在此之前,電腦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黑箱。我亞索賊6(好吧,並不6),對電腦一竅不通。直到我攢了點錢,打算配個主機玩兒。然後我開始查資料,看測評視頻,潛水各大貼吧論壇。結果各位大佬的縮寫、行話、玩梗看的我是雲裡霧裡,對新人太不友好了。所以,我要寫幾篇文章,救萌新於水火,零基礎、高效率、一站式科普。

先說說電腦的結構吧,如今的電腦基本都是馮諾依曼結構。

對應的,主機打開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輸入、輸出設備(簡稱I/O),輸入設備主要是鍵盤、滑鼠、遊戲手柄、觸摸屏等等,輸出設備主要是顯示器、音箱等等,這些東西才是決定用戶體驗的關鍵。所以啊,性能固然重要,外設好才夠騷。

外存儲器就是我們常說的硬碟,主要分為機械硬碟(HDD)和固態硬碟(SSD)兩種。機械硬碟的讀寫速度比較低,對於高性能主機來說,機械硬碟只是作為一個可靠的、大容量存儲設備,存點素材之類的。固態硬碟才是系統盤、遊戲盤的首選。

但是固態也分很多種,按接口分為SATA接口、M2接口。SATA接口的硬碟無疑是SATA傳輸協議,由於協議的上限,讀寫速度基本都是500MB/s,這速度其實是比較慢的。


M2接口的硬碟有兩種,一種是SATA協議的,另一種是NVMe協議。最坑的是SATA協議的M2接口硬碟,專坑小白,長的一模一樣,價格差不多,速度上限只有是500MB/s。

而NVMe協議的硬碟常見的是PCIe3.0和PCIe4.0,一般都會標註成NVMe。主流的主板都支持的是PCIe3.0固態,讀寫速度的在3000MB/s左右,慢一點的至少也是2000以上。而最新的PCIe4.0固態讀寫速度接近5000MB/s,但是目前只有X570主板支持。

最後說說品牌型號,三星和英特爾無疑是頂流,但是也會貴一點,其他的大牌子也不少,我就不瞎排序得罪人了。同一個品牌也會有不同的型號,速度也會有差距,但是我建議普通用戶選個中端的固態就行了,對電腦性能影響不大。固態的價格基本是1元/1G,中端的會稍微便宜點,差別不大。

固態硬碟的傳輸速度看似很快,其實遠遠不夠。主流的DDR4內存實際讀寫基本都在60000MB/s左右,CPU內部的緩存讀寫又遠快於內存。根據馮諾依曼結構,CPU運算時要從CPU內部的緩存中讀寫數據,而緩存的數據來自內存,內存又來自外存(硬碟),所以內存的速度對於電腦速度也很重要。現在主流的電腦用的基本都是DDR4內存,購買時要注意別買錯了。

內存的品牌很多,排序這種東西爭議太大,而意義不大。買內存首先看大小,基本8G或者16G完全夠用了。其次看頻率,基本都是2666MHZ到4200MHZ幾種。頻率2666MHZ代表每秒2666百萬次數據傳輸,理論上讀寫速度(內存是帶寬)=2666MHz * 64bit(單通道,雙通道則128bit) / 8 =20.8GB/s,實際上的讀寫速度還要看控制器。你要問我什麼是雙通道,簡單講就是插兩根內存,只要CPU和主板支持雙通道。所以為什麼經常有人講單根16G的內存最好換成8G*2組雙通道。最後,可能會經常聽說一個叫時序的東西,時序和延遲有關,時序越小,延遲越低。

內存怎麼選?第一選個好一點的品牌,第二內存大小,一般玩家單根8G或者8G*2基本就夠了,第三頻率,普通主板支持上限是2666MHZ,這個頻率基本夠了,對電腦性能影響不是很大,當然好主板肯定配好內存。內存的價格差距實在太大,中端的大概200元左右一根8G內存,高端的可以上千,我只能說大家量力而行。有意思的是,所有電腦配件里,就內存的價格波動大,在我配完電腦到現在,200多的內存漲到250,和股票一樣刺激,聽說去年的時候同款內存賣到過400多,刺激的不行。




在馮諾依曼結構中,CPU是最重要的運算器和控制器之一,它就像一個人的大腦,程序的運算全靠它。CPU主流廠家就兩家,Intel和AMD,當然最近中國自主研發的「兆芯」也算是勉強進入消費級,但是性價比太低,基本沒有競爭力。主板和CPU是配套的,Intel和AMD的不能混用,據說有小白買混了,所以我把CPU和主板綁定起來說。

先說幾個基本概念。核心,一個核心只能同時進行一項任務,其他的任務是處於等待狀態的。由於cpu的性能強悍,計算速度快,一個核心可以交替完成幾個程序的任務,保持幾個程序同時運行。但是當任務比較多時,就需要第二、第三個核心了,所以在同一代產品中,核心越多,性能越強。但是有的奸商打著多核心的旗號,賣著舊產品,所以一定注意,只有在同一架構下比較核心才有意義。

超線程技術是在一個物理核心基礎上,模擬出兩個虛擬的核心,可以同時運算兩個任務。但是事實上當一個線程需要某種資源時,另一個線程不能使用。多線程技術只是提高了cpu資源的使用效率,並不能真的性能翻倍。多線程的性能提高往往與程序對多線程優化有關。

CPU超頻。CPU的核心頻率,舉個例子是3.7GHz~4.7GHz,那麼在低負載下,CPU時鐘頻率3.7,稱為默頻,高負載下CPU會自動睿頻到4.7,同時提高性能,增加耗電量,頻率的增長和性能的增長基本是等比例的。當然,只有在同一架構的產品中才能這樣比較,不同的架構下直接比較頻率是不嚴謹的。

Intel這邊,i3對應入門級,i5中端,i7高端,i9頂級。但是舉幾個例子,i7 7700K、i5 8400、i5 9400F,其中第一個數字7、8、9代表的第7、8、9代產品,只說i7不說是第幾代就是耍流氓,比如i7 7700K的性能就約等於i5 8400。K後綴代表超頻版,頻率更高,性能更強,但是也要搭配高端的主板,F後綴代表無核顯,當然KF後綴你們可以自己猜。

AMD這邊,R5 3500X對應i5 9400F,R5 3600、3600X在超線程情況下約等於i7 8700,R7對標9代i9,可能略有不如。R9秒一切?【狗頭保命】大佬別噴,小白自己看測評去吧,反正為了這事貼吧天天對線。對於遊戲用戶,中端、高端是主流選擇,特別有錢的別問,直接買最貴的就行了。

最後,關於cpu的性能請小白參考cpu天梯,可以搜索「cpu天梯圖快科技」,儘管並不嚴謹,但是這是最直觀的比較。

最後的最後簡單說下主板,主板主要看晶片組。電腦所有的配件都是插在主板上的,主板的晶片組負責統籌他們的行動。cpu和主板晶片組的搭配基本是固定的,就是要看不同的品牌型號了,但是晶片組一樣,性能就大同小異,具體情況太複雜,日後單獨說吧。


最後,簡單說下顯卡吧。顯卡(GPU)主要作用是圖形處理,電腦的信息經過顯卡處理才能變成我們看的視覺效果。對於玩3A遊戲的電腦來說,顯卡至關重要,預算能占主機將近一半。

顯卡主要有兩家,英偉達(NVIDIA)和AMD(超威半導體),其中NVIDIA是占盡優勢。當代的圖靈架構顯卡產品布局完美分割了從入門到頂級的市場,如同你去菜市場買豬肉,不管你掏多少錢,NV就能割下來多少性能給你,老黃(英偉達CEO黃仁勛)刀法,恐怖如斯。所以,小白請搜索「顯卡天梯快科技」,簡單直觀,基本符合實際。

一般來說,1080p解析度下,RTX2060一下基本運行所有遊戲,只不過畫質高低、幀數不同,2K解析度就要2060以上了,而AMD產品依然主打性價比,和超頻能力,也是相當的划算,具體的自行搜索測評吧,我以後或許會單獨介紹顯卡。



電源,簡單說吧,最重要的功率,基本上看顯卡就行了,因為顯卡和其他配件是匹配的,看顯卡就能估計出來主機的總體功率,然後再留出一些冗餘空間,所以問顯卡賣家吧。

然後是白牌、銅牌、金牌等等認證的問題,它們代表能量轉換效率,影響不大的。

然後是模組問題,全模組和直出。全模組就像USB線,一頭插電源,一頭插機器,而直出式的就像老式的充電器,電源和線是連著的。

還有台系電容和日系電容,顯然日系的好但是貴,具體哪裡好,不知道,但是就是好,看你願不願意花這個錢了。

最後,最簡單方法。電源低於8毛/w,就是對你的電腦不負責(可能會炸也可能不會),低於5毛/w,就是對你的生命不負責,如果你100塊買了個1000w的電源,恭喜你,你買了個炸彈回家。當然了,有點誇張的成分,但是電源省不了多少錢,買得起好馬,總得配個好鞍吧。


機箱,唉,沒力氣說了,注意尺問題吧,仔細看看商家給的尺寸信息,主要是喜歡就好。

這一期就主要講講電腦的配件和一些基本常識吧,有興趣點個關注,下期講講我分配預算的思路和購買比價的經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