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兵會盟,春秋時期規模最大的諸侯會盟,兩個超級大國罷兵言和

螻蟻知天命 發佈 2020-01-31T23:02:19+00:00

在兩百五十多年的春秋歷史中,春秋爭霸的歷史就占據了一百多年,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主之位,打來打去,其中持續時間最長,勢力最為強盛的,就是晉國和楚國,晉國和楚國先後出現了英雄有為的君主,各自建立了霸業。

在兩百五十多年的春秋歷史中,春秋爭霸的歷史就占據了一百多年,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主之位,打來打去,其中持續時間最長,勢力最為強盛的,就是晉國和楚國,晉國和楚國先後出現了英雄有為的君主,各自建立了霸業。但大國爭霸,小國遭殃。宋國代表中原各中小國家國君休戰的願望,提出來要召開弭兵大會。

這一時期出現了兩次弭兵活動。兩次弭兵時間隔了30多年,第一次弭兵之盟很不穩定。晉楚兩國長達半個世紀所積的讎隙,是沒辦法在短期之內,或者只靠這一紙合約化解。晉國、楚國雙方在形勢不利於己時,都希望靠著暫時的休戰而得以調整;但是,當形勢好轉時,就會把盟約拋在腦後,發起新的攻擊。簽訂合約後不久,就爆發了鄢陵之戰,楚國被打敗 。

鄢陵之戰後,楚國處在非常困難的境地;不過,勝利的晉國同樣也陷入了危機。晉國國內士大夫的崛起,嚴重威脅國君的地位。晉厲公欲乘勝消滅晉國之大族,可自己卻反被欒書、中行偃所殺,晉國陷入一片內亂。秦國又乘晉之內亂,頻頻出擊晉國。晉國內部有大族與國君的鬥爭,外部強敵壓境,陷入內憂外患。

在晉、楚兩個超級大國都陷入困境之時,還是那個中立國--宋國,它在晉楚之間互派使者,促成了第二次弭兵會盟。公元前579年,晉國、楚國、齊國、秦國、魯國、衛國、陳國、蔡國、鄭國、許國、宋國、邾國、滕國等14國在宋國的西門之外結盟。這次會盟堪稱春秋時期的「聯合國和平大會」,規模盛大,前所未有。

弭兵會上,和上次一樣,殺氣騰騰。楚國人內穿鎧甲,晉國人得到楚國人穿鎧甲的消息,要先發制人。可是晉國大臣趙向及時站出來,勸阻說:「當著這麼多諸侯的面,楚國人絕對不敢的。」於是,晉、楚雙方在很緊張氣氛之中開始會議。

經過多次唇槍舌戰,這次弭兵會盟簽訂的盟約是:"晉、楚之從交相見也。" 意思是:"晉的僕從國要朝貢楚國,而楚的僕從國要朝貢晉國。"與會14國中,齊國作為晉的盟國,與楚國實力相當,所以朝拜晉國而不朝拜楚國;邾國為齊國的附庸,滕國為宋國的附庸,不參與盟會。秦國,作為獨霸西戎的一方霸主,是楚國的盟國,不朝拜晉國。

條約達成了,晉、楚兩個超級大國歃血盟誓,誰破壞協議,各國共討之。後來,齊景公、魯襄公、宋平公、鄭簡公、陳哀公、蔡景侯、燕國君主、杞國君主杞文公、胡國君主、沈國君主、許悼公、白狄首領朝拜晉國晉平公 。同樣,魯襄公及宋國大夫向戌 、陳哀公、鄭國大夫游吉 、許悼公、胡國君主、沈國君主朝拜楚國楚康王。

弭兵會盟,晉楚兩大國雖然犧牲中小國家的利益,互相瓜分霸權,形成了表面的均勢,但各國也得以免去連年征戰之苦。此後的十幾年未有戰事發生,而晉、楚兩大國之間,在其後的40 年內沒有發生過直接的軍事衝突。介於兩大國間的中原各國,有了一個暫時和平的環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