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數據、雲計算,「一技之長」如何科學戰疫

科技日報 發佈 2020-01-31T04:22:49+00:00

這幾天,「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患者同行程查詢工具」上線,用戶只要輸入日期、車次和地區等信息,就可以查到對應行程,確認自己是否曾與已披露的確診患者同行。

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

恐懼比病毒更可怕。

如果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和確診患者同乘過一輛車怎麼辦?這幾天,「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患者同行程查詢工具」上線,用戶只要輸入日期、車次和地區等信息,就可以查到對應行程,確認自己是否曾與已披露的確診患者同行。

查詢工具開發者名叫童永鰲,「在網上看到『尋人,這些車次、航班上有確診患者』的帖子後,意識到這很必要,但圖片不方便查詢,於是想到用技術來實現快速查詢。」

1月27日11點,他的八人小組開始行動,晚上十點半,初版上線。

當晚22:27分發布的朋友圈裡,童永鰲寫到:感覺面對疫情有心無力也幫不上啥忙……於是花了一天時間和幾個朋友搜集了數據,搭了個小網頁,希望能有點用處。

就是這個「小網頁」,4天被訪問了3500萬次。由於需要保證數據真實,尋人車次等消息都由人工核實和錄入。所幸人民日報已經承擔起部分提供線索和核實工作。童永鰲說,程序會維護到整個疫情期結束,「只是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做點小事情」。

查詢工具八人小組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今,技術的力量凸顯。從病毒研究、防控手段、疫苗研發到疫情信息的傳播,技術摒棄人為因素,在這場艱苦的戰鬥中成為抵禦社會風險的重要力量。

防疫戰是科學家和病毒的硬碰硬,技術能成為一件趁手的武器。1月29日,阿里雲宣布疫情期間,向全球公共科研機構免費開放一切AI算力,以加速本次新型肺炎新藥和疫苗研發。目前,中國疾控中心已成功分離病毒,疫苗研發和藥物篩選仍在爭分奪秒地進行。新藥和疫苗研發期間,需要進行大量的數據分析、大規模文獻篩選和科學超算工作。雲服務可以提供AI算力,支持病毒基因測序、新藥研發、蛋白篩選等工作,幫助科研機構縮短研發周期。

騰訊雲也向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的黃牛教授實驗室、中山大學藥學院的羅海彬教授團隊提供免費的雲超算能力、運算集群支持以及基礎的雲計算能力,支持其正在承擔的新冠肺炎藥物篩選和病毒突變預測工作。

更多時候,科技以更溫和的姿態體現。

疫情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相比17年前的SARS,網際網路尤其是大數據的作用在本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尤為明顯。最新疫情信息、各路專家解疑答惑、社交媒體上的患者求助和認證、多平台防疫科普直播,以及普通人「網絡一線牽」的守望相助。募集物資、對接需求、講述自己的經歷,大家不再原子化地困在信息黑洞裡,而是藉由網絡,在虛擬世界獲得幫助、支撐和慰藉,連成一片。

以這兩天吸引了千萬網友的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為例,之所以能讓網友圍觀工地,離不開5G網絡建設的保障。幾大運營商全力投入,中國移動用兩天時間完成了火神山5G網絡組建,讓疫情防控跑在5G信息高速上。騰訊、華為等公司紛紛開放遠程會議功能,讓大家線上開會、減少聚集風險。

社會力量各有所長、快速響應、有的放矢,「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百度基於自身AI能力,構建了智能外呼語音機器人,進行批量一對一電話呼叫,可應用於情況排查和通知回訪等場景,比人工效率提高數倍。其「全國春運人員遷徙熱力圖」結合大數據分析和挖掘,勾畫出人員流向圖,為判斷疫情擴散提供參考。

國家衛健委宣傳司聯合騰訊公司在一周前緊急上線「發熱門診地圖」,地圖覆蓋363個城市,方便懷疑自己染病或需要做相關檢查的用戶,準確找到定點收治醫院及設有發熱門診的醫院。在覆蓋超過十億用戶的微信,這一搜索功能儘可能觸達更多有需要的人。依託微信等平台,騰訊還推出疫情防控相關的多個專項功能和版塊,包括疫情動態、闢謠、醫院查詢、在線問診等,及時發布權威可靠的疫情資訊和就醫指引,甚至開放野生動物販賣和線索舉報入口,助力群防群控。

「較真」肺炎實時闢謠平台則對一系列疫情新聞如傳播方式、消毒措施、封城封路情況等判別真偽,被大量轉發點讚,狙擊假新聞、廓清輿論場的同時,更有助於大眾把有限的人財物和注意力投向正確的地方。

1月27日,智能化疫情防控系統「智能疫情機器人」上線。據智能疫情機器人項目負責人、阿里巴巴達摩院資深總監趙昆介紹,了解到防控一線人員緊缺、滿足不了需求後,研發團隊在22日緊急召開電話會議,居家辦公的幾十名工程師主動參與,藉助衛生部門提供的知識包,達摩院團隊讓機器人學習了與疫情相關的專業知識,經過連續多個通宵的測試和調優,機器人已能答覆大部分常規問詢,比如什麼情況下需要就醫、怎麼選用口罩、怎麼檢查口罩的氣密性、口罩用完了如何處理等等。目前智能疫情機器人已經支援了浙江、黑龍江、山東濟南等地。

在濟南,機器人還提供呼叫服務,幫助一線工作人員進行疫情隨調。藉助語音識別、語義理解、自然語音合成等技術,機器人能夠準確理解人類語言,並從智能知識庫獲取信息,反饋給通話人。通話雙方可以有多輪對話,機器人也不怕被中途打斷。部分一線人力得到釋放,投身更需要他們的戰鬥中。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李俊霞

審核:朱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