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漢興的八年,楚河漢界之交的那段激盪歷史,全面解析值得收藏

歷史寶藏 發佈 2020-01-04T05:49:52+00:00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出巡的路上。原本按詔令應該由長子扶蘇繼承皇位,但掌管符璽大權的中車令趙高與皇子胡亥和丞相李斯密謀,偽造了秦始皇的遺詔,命令扶蘇自殺,將蒙恬賜死。最終,胡亥繼位,是為秦二世。秦始皇像秦二世的統治,比起始皇在位時實行的嚴刑峻法而言,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出巡的路上。原本按詔令應該由長子扶蘇繼承皇位,但掌管符璽大權的中車令趙高與皇子胡亥和丞相李斯密謀,偽造了秦始皇的遺詔,命令扶蘇自殺,將蒙恬賜死。最終,胡亥繼位,是為秦二世。

秦二世的統治,比起始皇在位時實行的嚴刑峻法而言,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聽信趙高的教唆,以各種藉口誅殺大臣和自己的兄弟,一時間朝廷上人人自危,百姓恐慌。他還繼續徵發勞力,重新開始修建阿房宮。在始皇下葬時,竟然讓後宮沒有子嗣者全部殉葬。為防止工匠泄密,把他們全部活埋。種種行為,無不令人髮指!

此外,他還加重賦稅和徭役,給本來已經不堪負擔的廣大勞動人民,套上了更加沉重的枷鎖。民乃立國之根本,如此下去,秦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農民在大澤鄉起義,吹響了推翻秦二世暴政的號角。

起義一經暴發,便迅速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漫延開來。義軍不久便攻占了陳郡首府陳(今河南淮陽),陳勝在這裡稱王,建立了"張楚"政權,並派遣軍隊向西、南、北出擊。其中由周文率領西進的義軍,一度攻破秦人引以為傲的函谷關,直逼秦都咸陽,但由於孤軍深入,最終還是被章邯擊敗。陳勝和吳廣也在秦軍的反撲下先後遇害,起義一度陷入低潮。

在這種形勢下,劉邦和項羽作為秦朝的掘墓人登上了歷史舞台。劉邦原本是沛縣(今屬江蘇)泗水亭長,在陳勝、吳廣起義後,他在蕭何、曹參等人的支持下,在沛縣起義,逐漸發展成為義軍中一支強大的力量。

項羽是楚國項燕將軍的後人,在大澤鄉起義後,他和叔父項梁殺死會稽郡守,親兵反秦。隨著隊伍發展壯大,他們在民間尋得為人放牧的楚懷王之孫心,將他立為義帝,以此號令天下義軍。後來,項梁戰死,項羽成為了實際上的首領。

而當時的秦軍集中力量鎮壓河北的義軍,針對秦軍的舉動,項羽率軍北上,破釜沉舟,經過巨鹿之戰,一舉殲滅了秦軍主力。與此同時,劉邦則率軍西進,一路上不斷收編分散的隊伍和其他武裝力量,最終攻武關(今陝西丹鳳附近)入秦。此時的秦朝已經搖搖欲墜,趙高在殺害秦二世後,立子嬰為王,企圖操縱政權,不想被子嬰誅滅。之後劉邦與秦軍在藍田發生激烈交戰,結果秦軍大敗。公元前206年十月,秦王子嬰乘素車白馬,向劉邦投降,曾經實力強大的秦帝國就此滅亡。劉邦在進入咸陽後,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欲止宮休舍",幸虧得到樊噲和張良的勸諫,打消了念頭,並封好秦宮的貴重寶物、財物和府庫,率軍返回霸上駐紮。不久,他又召集各縣的父老豪傑,宣布廢除秦法,並且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法令一經宣布,便受到了百姓們的歡迎和支持,這既是劉邦的政治宣言,也是他日後的施政綱領。

在劉邦攻占關中不久後,經過巨鹿之戰後的項羽,名聲大振,成為公認的最高領袖。此時的項羽,可謂意氣風發不可一世,率領著40萬大軍來到函谷關,將軍隊駐紮在了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當時,諸侯約定,先入關中者可以在關中稱王。雖然劉邦並沒有稱王,但隨著項羽的到來,使得局勢變得很緊張。在這個節骨眼上,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準備在關中稱王,讓子嬰當丞相,將珍寶都據為己有。以項羽的脾氣,聽後大怒,決定第二天派兵進攻劉邦,再加上的謀士范增的進言,戰爭一觸即發。幸虧項羽的叔父項伯及時告知張良,張良將此事告知劉邦。在商量後,劉邦與項伯相見,表明自己並無稱王之意,並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項伯連夜趕回軍營,將劉邦的原話傳達給項羽,並且極力為他開脫,說服項羽停止發兵,善待劉邦。最終,項羽聽取項伯的說法,沒有發兵。

第二天,劉邦帶領百餘人到達項羽駐軍處,也就是鴻門。至項羽軍帳,劉邦向他謝罪,並說道:"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項羽聽聞此言,氣已消了大半,竟然告訴劉邦是他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表明自己並沒有想開戰。

之後,項羽便設宴款待劉邦,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宴會上范增多次示意項羽,讓他下決心殺掉劉邦,但項羽默然不應。於是范增便叫來項羽從弟項莊,讓他在宴會上表演舞劍,順勢殺掉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在項莊舞劍的同時,他也拔劍起舞,使得項莊無法行刺。此時的劉邦,看到眼前刀光劍影,早已嚇得心驚膽戰,而項羽卻看得津津有味。

張良看到形勢危急,便去帳外找樊噲,將裡面的情況告訴他,讓他進去保護沛公。於是樊噲帶劍持盾闖入軍帳中,他雙眼緊緊瞪著項羽,眼眶都要裂開了,頭髮也因為發怒的緣故向上豎起。項羽向來欣賞勇士,便賜坐,賞與酒肉。席間,樊噲痛斥暴秦,引得天下反叛,而楚懷王與諸將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講到劉邦入關時,他強調劉邦沒有動一絲一毫財物,也沒有稱王,如此勞苦功高卻有了被殺的風險,實在不應該。樊噲的一番話於情於理都占上風,說的項羽啞口無言,只能說:"坐。"

過了一會,劉邦假意上廁所,在樊噲等人的保護下,先行抄小路返回軍營。張良則帶著白璧、玉斗等禮物向項羽賠罪,項羽欣然接受,只有范增懊惱失去了殺掉劉邦的絕佳時機,斥責道:"豎子不足以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鴻門宴後沒多久,項羽便率軍入咸陽,大肆燒殺,"火三月不滅",陝西地區受到了直接性的巨大破壞,很多宏偉的建築被付之一炬,化為焦土。之後,項羽大肆封王,一共分封了18個諸侯王,其中陝西占了4個,分別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以及翟王董翳。本來按照約定,劉邦應該分為關中王,但項羽不願意看到劉邦發展壯大,同時又怕違背約定引起諸侯背叛,便將道路艱險的巴蜀之地分給了劉邦,同時派其他三王監督約束劉邦。他自以為此後便可高枕無憂。可惜,看似很成功的計謀,實際上卻給了劉邦建立不世奇功的機會。劉邦在率軍進入漢中時,故意燒毀棧道,用來迷惑項羽。


實際上,在入主漢中後,劉邦遇到了他的良將韓信,在蕭何的舉薦下,劉邦委以他重任。同時他充分利用巴蜀的資源,積極招攬人才,訓練軍隊,發展農業,悶聲發大財。再看項羽,雖然貴為"西楚霸王",所有諸侯都得聽他差遣。但實際上,他卻攤上了一個爛攤子。為什麼這樣說呢?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下分封完諸侯後的情況。首先是田榮殺了當時的齊王田都自立,公然反楚。緊跟著,彭越在梁地反叛,陳余則向田榮借兵攻打常山王張耳,自己做了代王。項羽大怒,急忙率軍前去攻打齊國。此時的劉邦在漢中養精蓄銳,時機已經成熟,便親率大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大敗關中的章邯、司馬欣和董翳,拿下三秦,占有了關中。


同時,劉邦為被項羽殺死的楚懷王發喪,將項羽置於不仁不義的地位,自己則在道義上占據了優勢,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支持。之後劉邦和項羽通過不斷的戰爭,逐漸滅掉了其餘的諸侯王,開始展開正面的對決。雖然一開始,項羽率領軍隊取得了多次勝仗,甚至俘虜了劉邦的老婆和太公。但他本身剛愎自用,聽不進和他不同的意見,凡事喜歡用武力解決,逐漸失去了民心。反觀劉邦,雖然在與項羽的交戰中,嬴少輸多,但他善於用人,廣得民心,逐漸在後期開始占上風。

公元前202年初,劉邦率領軍隊,在垓下與項羽展開決戰。項羽無論是軍隊還是糧草都不占上風,結果被漢軍重重包圍。當天夜裡,項羽軍營中的士兵聽到了從四面八方傳來的楚歌,思鄉之情加之被圍困的恐懼,紛紛淚如雨下,軍心大散。而此時的項羽,伴隨著虞姬的舞劍,吟唱出了流傳後世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充滿怨憤的項羽迎來了他人生的終點,在率領將士奮力衝殺後,還是被如潮水般湧上來的漢軍包圍,最終他放棄了渡過烏江東山再起的機會,選擇了自刎而死。


至此,楚漢相爭以劉邦勝出告終,而劉邦的勝出,則徹底宣告了秦暴政的結束,一個嶄新而充滿生機的朝代即將到來。

歷史的車輪在楚人熊熊烈烈的火炬中碾過,大一統的秦帝國在走過三十二個春秋的曇花一現後,走向了滅亡。在古老的關中平原上,爭鬥在兩位同樣雄才偉略的男人間展開,勝為王,敗則為寇,帝王或者梟雄也許只在一瞬間。

漢氏初都,在渭之涘,秦里其朔,實為咸陽。左有崤函重險、之塞,綴以,巨靈贔屓,以流,厥跡猶存。右有隴坻之隘,隔閡華戎,岐梁汧雍,陳寶鳴雞在焉。 ——東漢張衡《西京賦》

從一個小亭長成長起來的劉邦,即使在受封"漢王"之後,在楚國名將後裔西楚霸王項羽的面前無疑也是"小人物"。當他踏上關中這片肥沃而古老的土地之初,也許不曾想到巍巍漢朝從這片土地上統領了天下。彼時,他初入咸陽,被壯麗雄偉富麗堂皇的秦宮室所惑"欲止宮休舍",後經樊噲、張良勸諫,退軍霸上,可是這片土地的富饒已在他心裡紮下了根,這也許正是此後在此定都的內心訴求。

如果說項羽的愚蠢並一味的感情用事,使的劉邦能夠在危機四伏的鴻門宴上逃脫,為楚漢之爭項羽的失敗埋下了伏筆,那麼他先殺秦降王子嬰,再將秦宮室付之一炬的做法則為失敗奠定了基調。在劉邦"約法三章"贏取關中民心的時候,項羽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正是鼠目寸光、感情用事的做法斷送了楚的前程。而劉邦的高瞻遠矚、理智而富有政治頭腦的作為,成就了一代帝王。

公元前202年,劉邦經歷一系列戰爭最終消滅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經過激烈的爭論之後,西漢定都關中,這樣,歷史在經歷紛亂之後,陝西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終將揭開新的一頁。

國家的雛形開始形成,作為國家權力中心的都城的確立和建設成為帝國當前極重要的任務。劉邦定都關中之初,仍居櫟陽,"治櫟陽宮"。但是中國古代對都城的選址十分講究,處在渭水之北的櫟陽並不是最理想的都城所在地。《三輔黃圖》卷一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之故都,高祖七年方修長安城,自櫟陽徙居此城,本秦離宮也",此城即秦興樂宮。《集解》引《關中記》說:"長樂宮,本秦之興樂宮也。"西漢的長安城實在秦朝的興樂宮基礎上籌建起來的宮殿,學術界對此是無異議的。雖說歷史評判秦王嚴苛無道,但秦咸陽城的建設為漢長安城提供了基礎以及借鑑。

建都長安城是一個動態和靜態的結合,所謂動態,在於這一建都過程貫穿整個西漢王朝,所謂靜態,在一定時期內,有一個定型期。一個完整的都城系統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城的選址、形狀是怎樣的?都城初期建設的城建思想是怎樣的?是怎樣布局的?又是何人來組織營建的呢?建都長安城是一個事件,又是幾代人為之努力的方向。

關中地區雖為平地,但其實是有大大小小的原組成的。這些地勢較高,內部平坦的原就成了營建都城的天然的優良地區。前文所提到的秦興樂宮為漢長樂宮的基址,它位於渭河以南的龍首原上,秦末楚霸王的一把火雖然將秦的大部分宮室付之一炬,但興樂宮去卻幸免於難,於是它就成為了西漢選擇新都宮殿的根基。當然想要繼續沿用舊宮需好好進行修葺,並興樂宮為長樂宮。漢高帝六年(前201年),更名咸陽為長安,這樣,就正式確定了國都的城名。公元前200年,"長安長樂宮成,丞相以下徙治長安",長樂宮建成,劉邦在此舉行朝會,長安的首都功能已經開始發揮。漢長安城選擇了渭河以南地區作為都城的選址,無疑是受到了秦時建都思想的影響。"孝、昭治咸陽,因以漢都",就是說的這個意思。長安本來是秦朝都城咸陽城的一個鄉的名稱,但自從西漢在這裡建都之後,長安作為都城的稱謂一直延續到了唐代,對後世的影響深遠。從這裡看出,漢長安城受到秦都咸陽城的影響較大,這也是史學界所說的漢承秦制。

我國古代對都城的選址是十分講究的,早在先秦時,對都城的選址要求就比較高,《管子·乘馬》云:"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組,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管子·度地》也說:"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繞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這兩段話得意思都是說國都的選址和布局對於地形和水的多少有很高的要求。現在的西安地區是整個關中平原中地形最為平坦的地區,這樣就為興建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提供了必要的地形條件。在西安周邊的平原中,只有滻河和泬河之間的平原嘴寬闊。這塊地區以龍首原為界限,形成兩個不同的地理單元,龍首原南部的地區越向東南,地形越高,而以北的地區則是十分平坦漢長安城的興建者將龍首原以北地區選為建城的地址,地形既開闊平坦,城市的給排水條件又十分優越。是對古代建城選址思想的完美詮釋。



考古勘測的西漢長安城平面示意圖西漢未央宮示意圖

漢都長安城規模宏大,建築也較多,號稱"六宮一庫十二城門,八街九陌東西九市十六橋一百六十餘閭里"。在這裡,"六宮"指的是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三大宮殿建築群和北宮、桂宮、明光宮等宮殿,"一庫"是指位於長樂宮余未央宮之間用於儲存兵甲的武庫。長樂宮已在前文有所述,是漢高祖會見群臣的地方。高祖逝後,皇帝移居未央宮,長樂宮成為太后所居的宮室,後又稱東宮。漢高帝七年(前200年)二月,未央宮初具規模,"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未央宮位於漢長安城西南部,周圍有宮牆,宮城四面各闢有一座宮門,此外還有14座"掖門",其中未央宮的前殿位於龍首山丘之上,至今殿基仍高於附近地面3—15米。殿基南北400、東西200米。殿基之上自南向北排列著3座大型宮殿建築基址。未央宮前殿遺址,是目前我國歷史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最有代表性、時代較早的高台宮殿建築遺址群,同時未央宮是西漢王朝的統治中樞,也是後代西晉、前秦等眾多朝代的王朝重心所在地。在漢初,當時的長安城規模還很小,除了長樂宮和未央宮之外,基本上是一片曠野,當時甚至連外城牆也沒有。這只是漢長安城興建的第一個階段,帝國大廈還需繼續努力。

城牆作為古代城市防衛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其地位在都城建設中特別重要。漢長安城的城牆始建於漢惠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94年春正月,公元前192年春,"髮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這種修建人員的數量在當時條件下是非常宏大的,工程進行了整整一個月,足以看出城牆修建的規模之大。此後就城牆工程又組織過幾次大型的營建工作,"其進程大概是從城的西北方起,先筑西牆,再築南牆,又築東牆,最後筑北牆"。長安城周長25700米,城內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周築城牆,牆基寬16米,城牆原來高度在10米以上。城牆為版築夯土牆。牆體堅硬如石。在漢長安城的不少地方,西漢時代的高大城牆仍然屹立於地面之上。西漢都城長安每面都有三座城門,共12座城門,圖中展示的是霸城門現代遺存的遺址。每座城門都有3個門道,城門進深16米,據勘測,中間門道寬7.7米,兩側門道寬8.1米,中中間道路為專備皇帝使用的馳道,其他人走兩邊。

漢長安城內的道路規整,有8座城門各有一條大街通入城內。8條大街街道筆直,或南北向,或東西向。它們在城內交叉、匯合,形成了8個"丁"字形路口和兩個"十"字形路口。8條大街長度不等,最長者達5500米,最短者也有800米。這些大街一般寬約

45米(安門大街寬約55米),其間有兩條排水溝將大街分為平行的3股道。中股道寬約

20米,兩側的兩股道各寬約12米。中股道即"馳道",是專供皇帝行走的,其他官吏和平民只能走兩邊的道路。在長安城內側,沿城垣有一周環城道路,寬約35米,這是守城衛兵專用道路。

漢長安城的東市和西市是首都的主要市場,它們位於城內西北部。現已勘探清楚,東

市和西市的四周築牆,市內各有兩條東西與南北道路貫通全市,4條道路相交成"井"字

形,這與漢代畫像石上的"市"的圖像相近。東市主要為商業區,西市之中分布有大量官

辦手工業作坊。

2000多年前,中國的建築師已掌握了這種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技能,漢長安城的興建就是這種技能指導下的傑出作品,漢代的長安城市當時世界上位居一流的大都市。


參考資料:

《史記·高祖本紀》

《史記·項羽本紀》

《前漢紀》

《關中記》

《三輔黃圖》

《漢書·高祖本紀》

《管子·度地》

《管子·乘馬》

《史記·高祖本紀》

《漢書·惠帝紀》

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說》

《陝西通史·秦漢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