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招數」化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一枚心內科醫生 發佈 2020-02-01T19:06:27+00:00

在開始2 小時內輸入 1000~2000 ml,在第 3~6 小時輸入 1000~2000 ml,第一個 24 小時總量達 4000~5000 ml。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急性併發症之一。輕者表現為「三多一少 」症狀加重及食欲不振、噁心、腹痛等消化道症狀;重者可出現明顯的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症狀,意識障礙、昏迷乃至死亡。

DKA 治療依據患者病情輕重而有所不同:對於輕度的酮症酸中毒患者,通過鼓勵患者多飲水,正常進食,皮下注射胰島素,病情一般均可很快得到控制。

而中、重度的酮症酸中毒的治療則要複雜得多,具體治療措施包括:1)快速靜脈補液;2)小劑量胰島素靜滴;3)糾正電解質紊亂(尤其是低血鉀);4)糾正酸中毒;5)祛除誘因及預防併發症等等,現將 DKA 治療的原則與細節分別介紹如下:

1. 快速充分補液

補液量和補液速度主要視脫水程度及心功能情況決定,補液總量一般按病人體重(kg)的 10% 估算,成年 DKA 病人一般失水 4~6L。

補液注意事項:

①先快後慢。在開始 2 小時內輸入 1000~2000 ml(相當於 500~1000 ml/h),在第 3~6 小時輸入 1000~2000 ml(相當於 250~500 ml/h),第一個 24 小時總量達 4000~5000 ml。

對於老年人及心、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酌情減慢輸液速度,以防誘發或加重心衰。如果患者意識清醒,可以鼓勵其多喝水(尤其是淡鹽水),這樣既可加快糾正脫水,又不增加心臟負擔。

②先鹽後糖。開始階段由於病人血糖水平很高,故先用生理鹽水靜滴。

當血糖降至 13.9 mmol/L(250 mg/dL)左右時,改為 5% 葡萄糖液(或 5% 葡萄糖鹽水)靜脈滴注。

當血糖<11.1 mmol/L(200 mg/dl)時,改輸 10% 葡萄糖液,這樣可以避免發生低血糖,防止腦水腫,更重要的是有利於消除酮體。

③如果治療前已有低血壓或休克,快速輸液不能有效升高血壓,應輸入膠體溶液(如白蛋白、血漿、血漿代用品等)並採取其它抗休克措施。

④嚴重脫水者需開通兩條靜脈通道,一條快速補液,一條持續小劑量靜脈滴注胰島素。

2. 小劑量胰島素治療

目前臨床上多採用小劑量胰島素持續靜滴治療方案,不僅可以有效地降糖、消酮,而且可以顯著減少低血糖、低血鉀、腦水腫的發生風險。

具體方法:在生理鹽水中加入短效胰島素,按每小時每千克體重 0.1 單位(大約相當於 6U/h)靜滴,每 1~2 小時測一次血糖,把血糖下降速度控制在每小時 3.9~6.1 mmol/L(70~110 mg/ dl)左右。

如果用藥後 2 小時血糖下降速度不足原來的 30%,胰島素劑量可加倍。

當血糖降至 14 mmol/L 左右時,將生理鹽水改為 5% 葡萄糖液(或 5% 葡萄糖鹽水),通常按 2~4 克葡萄糖比 1 單位短效胰島素靜滴,使血糖維持在 10 mmol/L 左右,直至病人尿酮體轉陰,並能正常進食後,可將胰島素改為皮下注射。

但在停止靜滴胰島素前 1~2 小時應臨時皮下注射 6~8 個單位短效胰島素,以防病情反覆。

胰島素治療注意事項:

①對起始治療時血糖較高(大於 33.3 mmol/L)的 DKA 患者,可先靜推 8~12U 單位的負荷量,再開始小劑量胰島素持續靜滴。

②降糖速度要適當,避免因血糖下降太快而引起低血糖及腦水腫。

③由於葡萄糖為消酮所必需,因此,在尿酮體沒有轉陰之前,不要急於將血糖降至正常,其間應把血糖維持在略高於正常(10~13 mmol/L)的水平上。

④要做好胰島素由靜滴轉為皮下注射的過渡銜接。由於靜滴胰島素的半衰期很短(大約 2~4 分鐘),因此,最好是在皮下注射短效胰島素 1 小時後再停止靜滴胰島素,以避免出現銜接期胰島素不足而導致血糖反跳或酮症復發。

3. 積極補鉀

酸中毒時鉀從細胞內逸出,故血鉀正常只是一種假象,事實上,酮症酸中毒病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鉀。

給予胰島素治療以及糾正酸中毒,均可促使鉀由細胞外向細胞內轉移,另外,大量補液後隨著尿量增多,鉀的排泄也隨之增加,患者血鉀會進一步下降,故在開始補液及胰島素治療後應注意及時補鉀,以防止低血鉀發生。

補鉀要根據血鉀濃度和尿量而定,如治療前血鉀低(K+<3.5 mmol/L),須先補鉀,再使用胰島素;如治療前血鉀正常(3.5~5.5 mmol/L)且尿量>30 ml/h,也應補鉀;如血鉀正常但尿量<30 ml/h 或有高血鉀(>5.5 mmol/L),可暫緩補鉀。簡言之,只要血鉀不超過 5.5 mmol/L 且患者有尿均需補鉀。

一般在 500 毫升的液體中加入 10% 氯化鉀 10~15 毫升(1~1.5 克氯化鉀)靜脈滴注,當血鉀升至 5.5 mmol 以後,應改為口服氯化鉀,每次 1~2 g,每天 3 次(即 3~6 克/日),繼續治療一周,這樣才能補足身體所丟失的鉀。

補鉀注意事項:

①見尿(>30 ml/h)補鉀。

②補鉀速度不宜過快,每小時輸入量不宜超過 1.5 g。

③補鉀時必須密切監測尿量(見尿補鉀)、血鉀和心電圖,以防止高血鉀或低血鉀的發生。

4. 謹慎使用鹼性藥物

輕、中度的酸中毒通常不需要補鹼,因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生化基礎是酮體生成過多,而非 HCO3-丟失過多,胰島素治療不僅可抑制酮體生成,還可促進酮體氧化,酮體氧化後產生 HCO3-,再加上補液稀釋和尿酮排泄,酸中毒多可逐漸自行糾正。

只有當重度酸中毒,血 PH<7.1,或 HCO3-<10 m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CO2CP)<10 mmol/L,有抑制呼吸中樞和中樞神經功能,誘發心律失常的危險,才考慮給予鹼性藥物;當 PH ≥ 7.2,CO2CP ≥ 15 mmol/L 時應停止補鹼。

通常選擇 5% 碳酸氫鈉 50~100 ml(1~2 ml/kg), 將其用注射用水稀釋成 1.25% 的等滲液再輸靜脈滴注,以減少腦水腫的發生率。

「補鹼」 注意事項:

①補鹼不可過於積極,除非重度酸中毒,一般無需補鹼。

②補減量不宜過多,速度不宜過快,防止鹼中毒,後者可加重組織缺氧、導致反常性腦脊液 pH 降低、誘發腦水腫、引起低血鉀。

③當血 pH 值 ≥ 7.2 或 CO2CP ≥ 15 mmol/L 時,應停止補鹼。

④要把胰島素與碳酸氫鈉混在一起靜滴,以防胰島素效價下降。

⑤補鹼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補鉀,以避免低血鉀發生。

⑥補鹼不要用乳酸鈉,以免加重可能存在的乳酸性酸中毒。

5. 消除誘因和治療併發症

感染常是本症的主要誘因,而酸中毒又常並發感染。值得注意的是病人雖有嚴重感染,但體溫仍可正常或偏低,因此,即使找不到感染處,只要患者體溫升高、白細胞增多,即應予以有效的抗生素治療。

如在病情發展過程中出現低血壓休克、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腦水腫等併發症,應積極做相應的處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