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假期學習不自律?魚缸效應的啟示,老師建議家長:2管、2不管

名師講學習方法 發佈 2020-02-01T05:23:34+00:00

於是就有家長反駁我:「可是孩子沒有太大的自律能力,如果給他自由,那他就要放飛自我了。你們老師不是也常說孩子就該家長好好管著麼……」

本文由@名師講學習方法原創首發,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全文一共2224字,閱讀大約需8分鐘。

作者 | 名師講學習方法

前段時間期末,經常會有家長打電話來:

「老師,我家那個孩子,我天天盯著他的學習……能操心的事情都給他安排好了,可是他的成績就始終看不到進步,這是怎麼回事?」

而我總是回答說:孩子是需要自由成長的空間的,家長別把什麼都定製好了,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於是就有家長反駁我:「可是孩子沒有太大的自律能力,如果給他自由,那他就要放飛自我了。你們老師不是也常說孩子就該家長好好管著麼……」

這突然讓我想起了,一個很早看到過的教育學故事——魚缸效應。

比起一味的管束,其實孩子更需要的是引導

這裡,我們先來給大家講一下「魚缸效應」。

以前,在某公司有一個觀賞魚缸,裡面有很多小魚生活著,但是那些小魚養了好幾個月都長不大,半年多過去都是剛買來那樣的大小。直到後來有一天,魚缸不小心被打破了,這些小魚就被轉移到了公司樓下的噴水池中。

結果沒想到,這樣過兩個月,這些小魚一下子就從一寸左右的大小長大到了近三、四寸!

在一個封閉的環境、有限的營養中,小魚永遠長不大,只有給它更大更寬廣的環境,它才能夠得到更大更快的發展。

這就是「魚缸效應」,它告訴我們家長的道理,是要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才能讓孩子獲得更好的發展。即便孩子沒有太強的自律能力,其實父母也不應該將他像囚犯一樣看管起來,樣樣安排好。

越是想培養孩子儘快成材、成長,家長就要儘早想辦法放手。而下面,是關於「魚缸效應」的教育啟示:

對於孩子的教育,與其一味安排,不如與其共同成長探索

魚缸里的魚,總是有人來給他餵食、換水,這很容易讓魚兒就失去了成長的自身動力。

有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安排好「前程」,或者覺得什麼更適合孩子就安排孩子去做什麼,也有的家長會因為自己沒有做到,就希望孩子能夠給自己圓夢,於是給孩子定好了成長的模型,讓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模板成長。

但是這樣,其實是浪費孩子的天分,更容易造就「畸形」的孩子。

在教育問題上,首先我們不要老想著自己想要什麼,一定要看看孩子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

你希望孩子成為牛頓,也許他更擅長文科知識;你希望孩子成為大文豪,也許人家對語言翻譯更感興趣;你希望他能夠才藝雙全,說不定他只想鑽研某一門學科。

讓孩子去開發自己的興趣點,讓他去尋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如果他不擅長某個學科,也不要因此對他失望、對他發脾氣,讓他找到自己的長處,做家長的則是要肯定這個長處,讓他充分利用好這個長處。

魚兒之所以在江河裡往往能夠長得更好更大,正是因為江河首先給魚兒提供更多「成長的機會」,以及無限的發展的可能性。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有很多次試錯的機會。而家長,要懂得給予孩子這樣的機會。

小世界容易圈住孩子的眼界,一定要讓孩子,早知道外面的大環境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從魚缸里出來的小魚兒,事實上往往不可能一下適應外界巨大變化的環境。

像我們就經常見到,不少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成績不錯,到了重點中學,卻開始掉隊,到了高中、大學、社會之後,就泯然眾人。這是其實一個環境改變後,越是當初優秀的孩子,心態越容易發生崩潰的現象。

這樣的孩子往往有2個特點,一個父母小時候管的過嚴,另一個是常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沾沾自喜。

其實,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不能完全靠管,家長一定要懂得引入更大世界的「活水」,多帶孩子出去看看,讓他去跟更多的同齡人進行交流。我們不僅要讓他明白自己很優秀,也要讓孩子懂得,外面有很多其他同樣優秀的人可以去學習、模仿。

家長有時間,一定要多帶孩子去參加比賽、活動,提前適應外部的世界。讓孩子承認外界世界的精彩,卻也明白自身實力,就能在不斷保持良性的競爭心理中,形成自律、好學的習慣。

就是我們要達到的最大目的。

孩子做成功了一件事,不會過度驕傲,因為他知道有人做得比他好。

孩子失敗了,會有勇氣進行下一次挑戰,因為他也看到過很多勇於嘗試的例子。

放手但不放縱,這樣管教孩子,才能培養出自律學習的娃

最後,有不少家長的疑問就在於,在教育上面,給孩子自由和培養自律應該如何平衡?

其實,這不是一個矛盾的問題:給孩子自由,不代表讓他放飛自我;強加給孩子枷鎖和管束,更不代表孩子能夠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教育學家林格倫說:「孩子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製和自我指導的。」

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律?

家長一定要記住一個原則:別嘮叨、別催促、事不過三。

孩子不喜歡有個人在他旁邊和尚念經,本來是他自己該做的事情,被三催四請了幾次之後,都好像成了家長的事情。讓孩子學會規劃自己的學習,規劃自己的時間。

家長的引導和監督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哪怕孩子走錯了路,家長也可以及時地將他往正確的方向引導。放手,絕不代表「放棄」的意思。

比如:孩子在遊戲上浪費了很多時間,他自己沒有意識到。那麼家長就可以通過這樣的提問,來讓他意識到這個問題:「一共玩了多長時間的遊戲?期間收穫到什麼?快樂的情緒可以延長多久?」

最後讓他對比一下,成功學會某個知識點帶來的收穫,兩者之間到底哪個更有用。當孩子覺得後者帶來的快樂、用處更持久時,他便會慢慢收斂自己玩遊戲的時長。

讓孩子去試錯,然後在引導下,讓他不停地總結和分析,只要家長積極誘導,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能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當他懂得這些事物的輕重緩急,懂得主次之分,自然也懂得了自律。

從今天起,成為孩子的引導者,引導孩子加強對自我的管理,引導孩子去更大更精彩的世界看看。放下「專制獨裁」,父母才能給孩子更為健康和自由的成長環境。

如果你是家長,我建議你看一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