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需要學會怎麼講故事——《救貓咪》讀後

申悅 發佈 2020-02-01T07:03:56+00:00

發現《救貓咪》這本書很偶然,是因為前一陣在讀《引爆流行》時,書中有提到很多流行故事的框架都來自神話學家坎貝爾所寫的《千面英雄》,而順著這本書,我發現了一系列供好萊塢編劇學習的經典著作,其中《救貓咪》從名字上吸引了我,覺得還挺可愛的,就決定翻翻看~說句題外話,一直以來我對影視行業都

不知在哪聽過一句話:好的產品經理一定是個會講故事的人,而好產品本身就會講故事。作為一名理工科出身的宅男,就不說講故事了,連寫好一篇文章對我來說都十分頭疼。本來我開始寫作就是希望了解優秀內容的創作思路,但經常看我文章的同學肯定也有發現,我寫的東西要麼太散,要麼太干,讀起來並不十分舒服。因此做了那麼多年內容產品,而內容的核心就是「講故事」,如何提高這方面能力就是我一直以來在探究的。

發現《救貓咪》這本書很偶然,是因為前一陣在讀《引爆流行》時,書中有提到很多流行故事的框架都來自神話學家坎貝爾所寫的《千面英雄》,而順著這本書,我發現了一系列供好萊塢編劇學習的經典著作,其中《救貓咪》從名字上吸引了我,覺得還挺可愛的,就決定翻翻看~

說句題外話,一直以來我對影視行業都很好奇,尤其像編劇、導演這樣的創作型角色,覺得其本質上和產品經理是類似的,都需要具備一雙發現生活的眼睛,都需要通過組織一個團隊通過共同協作完成一項作品。而編劇在其中更起著從0到1的作用,好的劇本能準確抓住演員和觀眾的心,這不也是我們設計產品所一直追求的麼?

當然我開始研究劇本寫作還有個個人原因,就是自己在負責的小說產品,其核心就是把優秀故事選出來提供給用戶,那如何定義、評價這樣的好故事,首先就要先了解好故事的創作過程,所以我覺得可以先從「編劇」這個維度入手開始學習,畢竟這是有著正統科班文憑的一門專業呢。

OK書歸正傳,《救貓咪》的作者是好萊塢著名編劇布萊克·斯奈德,原名《Save the Cat!: The Last Book on Screenwriting You'll Ever Need》,2011年出版,一共三部,我看的是第一部,也算是編劇學習的入門經典。布萊克寫過很多劇本並成功賣出,且多賣給大型電影公司,有兩個是百萬美元級別的(其中之一賣給了史蒂芬·史匹柏),並都已拍成電影。然而好萊塢老電影我看的不多,無論是作者的本子,還是他書中提及的很多經典影片我都沒聽過,好在這並不影響對全書主題框架的理解。

為什麼書名叫《救貓咪》呢?相信大家一上來也會有和我一樣的疑問,其實作者想表達的是一種比喻,意思是說,要吸引觀眾進到電影世界裡,唯有先讓他們喜歡上這趟英雄之旅的主角,而喜歡的方法,可以在主角首度登場時,安排一場「救貓咪」的戲,來讓觀眾認識他是怎樣的人,並因此而喜歡上他,希望他成功。這個理念其實和我們做產品對新用戶做冷啟動引導是類似的,只是App里要拯救的是你的需求和問題,而你需要做的就是讓用戶一來就知道你能幫他做什麼,並讓用戶喜歡上這款產品。

相比《千面英雄》這種學術型編劇書籍,《救貓咪》更接地氣。全書核心講了2件事,第一件就是作者以他的認知,對當下電影歸了10種類型。對他而言,好萊塢電影所講的故事幾乎都是這樣的套路:

  • 「鬼怪屋」型:在有限空間和鬼怪產生糾葛;
  • 「金羊毛」型:主角上路尋找某物,歷盡艱辛最終發現別的東西——他自己。
  • 「如願以償」型:主角藉助外力實現了願望,但最後了解到魔法不是萬能的。
  • 「麻煩傢伙」型:一個普通人發現自己置身於險境中,最終使出渾身解數解決了麻煩。
  • 「變遷儀式」型:因生活變遷而產生痛苦和折磨,但最終還能接受這一切,回歸生活。
  • 「夥伴之情」型:和夥伴/愛人一開始互相厭惡,後來共同經歷,誰也離不開誰。
  • 「推理偵探」型:通過探求「為什麼這麼幹?」,發現人性黑暗面。
  • 「愚者成功」型:傻人有傻福。
  • 「被制度化」型:關於團體、組織和「家庭」的故事。既向組織表示了敬意,又暴露了制度和個性的衝突。
  • 「超級英雄」型:超級英雄受到平庸世界的挑戰。

儘管有些主觀,但的確是可以基於此分類,更好地對影視作品進行理解和創作,比如《囧媽》就是「變遷儀式」型,《唐人街探案》則是「夥伴之情」和「推理偵探」的合併等等,很有意思。

第2件事,則是作者把自己的實戰經驗和編劇中用到的方式方法,整理成了一套叫做「布萊克斯奈德節拍表」的寫作框架,清晰地標明了一部劇本一共要幾頁,要分成幾段故事來寫,哪段要放在第幾頁,段和段之間應該如何銜接,這分明就是標準的產品計劃書啊!拿著這個去對照電影劇情,幾乎就是答案模板,可以想像下你最近看過的電影,是否能契合如下步驟:

1.開場畫面(第1頁):交代故事基調、題材類型和人物情緒。

2.主題呈現(第5頁):用問題或陳述來把電影主題講出來。

3.鋪墊(第1-10頁):表現主角要獲得成功需要改變什麼,告訴我們世界原本是什麼樣的。

4.推動(催化劑)(第12頁):發生了某件事,把原先的世界粉碎。

5.爭執(辯論)(第12-15頁):擺出問題,並讓主角給出解決方案。

6.第二幕銜接點(第25頁):讓主角主動從舊世界進入新世界。

7.B故事(第30頁):融入愛情故事,讓A故事喘口氣,切換鏡頭。

8.遊戲娛樂場景(第30-55頁):影片輕鬆娛樂的部分,也是預告片的主要來源。

9.轉折中點(第55頁):進入故事頂峰/低谷,主角達到了一次「偽勝利」。

10.壞蛋逼近(第55-75頁):內外部的邪惡力量開始合力對付主角。

11.一無所有(第75頁):主角看起來被打敗了,各個方面一團糟,沒有希望。

12.黎明前的黑暗(第75-85頁):主角在經歷絕望、無助,並承認自己的卑微。

13.第三幕銜接點(第85頁):融合A、B故事的線索,主角受到啟發,想出了解決方案。

14.結局(第85-110頁):主角由低到高打敗所有壞蛋,贏得勝利,改變世界。

15.終場畫面(第110頁):和開場對照,表明確實發生了變化。

不誇張地說,如果一部作品能完整詮釋出上面的節拍表,離真正的好故事也就不遠了,大家可以隨便找一部經典電影對照來試試。

通讀完這本書(也就一百多頁,半天就能讀完),一方面我發現作者是個極具產品思維的人,不僅知道如何將寫作過程流程化標準化,也會在寫作前充分進行用戶調研和成本分析,這樣的態度十分值得學習;另一方面也在思考這樣的「電影創作標準化」是否能拓展到更多領域。對此,刨除掉「對藝術追求」這一角度(很多人會認為這種好萊塢商業片模板的做法會讓藝術泯滅,讓人們失去創造力),我認為這是可行的。之前也寫文章思考過內容和網際網路結合的可能性,當時就在想,如果能把內容創作過程和數據化、產品化結合,會極大提高其生產效率,那就要去盡力嘗試,而這本《救貓咪》也給了我這樣的線索,讓我進一步堅信這條路是可以繼續探索的。

最後再提個不足的點,就是國外書籍的老問題:翻譯。書中包含了許多無法理解的迷之詞語,能明顯感覺到專業詞彙的錯譯,十分具有誤導性,大家如果讀到看不懂的地方就直接跳過吧,倒也不妨礙理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