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元代詩人,卻因為一首詩寫得太好,一度被誤以為是唐人

慶余 發佈 2020-02-01T08:49:46+00:00

公元1706年,也就是清康熙四十五年,由曹寅主持,集合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等十人,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簽》和清代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合計用一年時間,編成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唐詩總集《全唐詩》,共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

公元1706年,也就是清康熙四十五年,由曹寅主持,集合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等十人,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簽》和清代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合計用一年時間,編成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唐詩總集《全唐詩》,共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為後來的研究者,包括我們讀者在內提供了莫大的方便。然而編書工程浩繁,只以十人之力,難免會有一些遺漏誤收問題。

如《全唐詩》卷七百七十二,收錄的一首詩《題龍陽縣青草湖》,後經中山大學陳永正教授考證,便發現它不是唐詩,而是一首元詩。至於作者唐珙,也不是《全唐詩》中所說的晚唐人,而是元末明初詩人。那麼唐珙為什麼會被誤以為是唐人呢?除了當初參考文獻的錯亂外,便主要因為這首詩寫得太好,即具有唐詩的品格特徵。

眾所周知,唐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巔峰,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唐詩形式多種多樣,風格豐富多彩,詩歌流派也眾多。但整體而言,唐詩的品格特徵無外乎富於形象性和大膽的想像。這點從唐珙這首《題龍陽縣青草湖》中的名句「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便可窺見。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唐珙的這首詩。

《題龍陽縣青草湖》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首先,從詩題《題龍陽縣青草湖》來看,唐珙這首詩是一首紀游詩。詩題中的「龍陽縣」,即今天的湖南漢壽。「青草湖」,則位於洞庭湖的東南。因為「青草湖」與「洞庭湖」兩水相連相通,所以正文中便寫成了洞庭湖。古人的紀游詩,要麼讚美山水而寄情于山水,要麼憑弔名勝而托意於名勝。這首詩正是詩人唐珙為了讚美與寄情洞庭湖而寫。

然後,我們再來看詩的開篇兩句「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即隨著秋風的勁吹,廣袤無垠的洞庭湖水,泛起了層層白波,似乎是衰老了許多,更是使得美麗的湘君,一夜之間愁成了滿頭白髮。所謂「自古逢秋悲寂寥」,唐珙遊覽洞庭湖時,顯然正值蕭瑟的秋天,所以他的悲秋之意可想而知,但詩人又沒有直接去寫自己的悲秋之情。

而是塑造了一個白髮湘君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真實的悲秋之情。湘君,是堯的女兒,舜的妃子,傳說死後化為了湘水女神。這樣一個美麗的湘水女神,卻一夜之間白了頭,其愁思也就不言而喻了。按照唐詩的品格特徵來看,這點正是富於形象性的具體表現。另外,渺茫的洞庭湖水本是無情之物,詩人卻以一個「老」字,融情入景,不得不說是出神入化之筆。

最後,我們來看詩的三、四句「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即喝醉以後忘記了水中的星辰只是倒影,睡夢中仿佛盪槳在燦爛的銀河之中。從這兩句詩的意思來看,顯然詩人著重於對夢境的描寫。雖然說古典詩歌中不缺寫夢的詩句,但這兩句絕對算是很美好的一筆。究其原因,便是它具有大膽的想像,從而賦予了它浪漫主義色彩。

說到夢境,我們都知道它是虛幻的,但在唐珙這裡卻是虛實結合,顯得真實可信。雖然詩人沒有具體去寫洞庭湖水,但它勢必是澄明的,因為唯有澄明的洞庭湖水,才能展現出「船在天上」與「天在水中」這樣美妙的畫面。也正是有了澄明的洞庭湖水,讓詩人的夢境顯得真實可信。此外,前面我們還說到了紀游詩的寄情于山水。

顯然,從這裡詩人對於夢境的描繪來看,是有一種擺脫塵囂的愉悅感。再結合前兩句中的悲秋之情,我們便可以知道詩人對於現實的不滿意。至於詩人為何不滿意,雖然沒有明說,不過大致可以想到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等感慨。但這首詩是清新奇麗,風格明朗的,既然詩人能夠安然進入夢境,便可說明它遊覽洞庭湖的怡然自得。

綜觀唐珙的這首詩,無疑富於形象性和大膽的想像,更是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筆調輕靈,構思新穎獨特,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個縹緲奇幻的詩境。而這些都非常符合唐詩的品格特徵,也就不怪當初的編者們一度把被唐珙誤以為是唐人,把這首詩誤以為是唐詩了。本文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少些煩惱,多些「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這樣的美夢。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