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海上帝國」

少俠說歷史 發佈 2020-02-01T09:12:27+00:00

1662年2月1日,鄭成功迫使荷蘭人揆一在降書上簽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長達三十八年的統治宣告結束。

導讀:鄭成功的海軍是西方意義上的海軍,不為保護陸地,只為海權與貿易。

1662年2月1日,鄭成功迫使荷蘭人揆一在降書上簽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長達三十八年的統治宣告結束。

實際上,在此之前,鄭成功和父親鄭芝龍就多次和荷蘭人交手。鄭氏家族憑藉東亞海上貿易權,在東亞沿海建立了一個荷蘭人都無法對抗的「海上帝國」。

鄭氏家族在巔峰時期,控制著日本到東南亞的海域貿易。當時,一條是中國到日本的傳統海路,另一條是經過東南亞群島再到日本的海路。

雖然日本是個島國,物資缺乏,但由於它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所以日本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白銀儲備非常多,這就讓日本成為諸多勢力眼饞的目標。

  • 日本平戶市松浦博物館畫卷中的中國船和航線

鄭氏集團擁有商船近千艘,每年到達日本的中國商船有80%是鄭氏勢力。東南亞路線的貿易量只有東亞路線的1/3,但是東南亞的華人缺乏保護,紛紛投向了鄭氏集團。

除了華人海商,連葡萄牙人、荷蘭人、西班牙人也要通過鄭氏獲取商品,藉助鄭氏商船運輸,還要繳納稅金。比如,一艘經過廈門的船就要交3000兩白銀。荷蘭人1633年在泉州敗給鄭氏後,每年要交12萬法郎的保護費。

就像歐洲東印度公司的發展,海軍為貿易護航,鄭氏同樣有海軍力量做後盾。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鄭氏如何憑藉海軍建立「海上帝國」。

首先,尼古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尼古拉不是外國人,正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受洗入天主教後取的教名,相當於豬八戒入了佛門,唐僧會給他取法號悟能。

他也確實有點像豬八戒,統領水軍,性格靈活,喜愛美人,精通多國語言,會彈西班牙木吉他。他少年時跟隨當時的海上一霸李旦,繼承了大部分的船隻和航線,一躍成為華商里最有實力的人。

鄭氏集團從此崛起。

  • 左圖:台北故宮復原的鄭成功畫像
  • 右圖:台北博物館收藏的鄭氏父子畫像

第二,鄭氏軍隊從鄭芝龍開始,就大量配備西洋火炮。

除了我們最熟悉的明朝火器紅衣大炮和佛郎機大炮,鄭氏集團還有更先進的重型火炮,有的是和歐洲人買的,也有南明軍隊投靠時帶來的,還有鄭氏自己模仿荷蘭人鑄造的成中式風格的。

鄭芝龍打造過擁有30艘巨大船隻的艦隊,兩層大炮甲板上架了30多門重型火炮。傳統的中國帆船只能架6到8門。鄭成功攻取台灣時,使用的主力戰船只有荷蘭船的三分之一,但是數量大,都配備了重型火炮。

海軍保障了鄭氏的海上貿易,歐洲人都無法與鄭氏集團競爭,他們稱鄭氏父子是海上的君王。

荷蘭人感慨:這個國家以前從未有人像一官(鄭芝龍小名)一樣,按荷蘭模式建造龐大精緻、裝備精良的帆船及艦隊。

只是裝備像荷蘭嗎?

  • 荷蘭書中的鄭芝龍形象(佩刀的綠衣男子)

其實,鄭氏的海軍從誕生起,就完全是西方意義上的海軍,和中國古代史上的任何海軍都不一樣。

為什麼這麼說?

先看歷代王朝的水上軍隊,那都是為了爭奪陸上統治權。

水師,重點是能在河流湖泊里打仗,比如赤壁之戰里曹操和吳蜀聯盟的對決,朱元璋在鄱陽湖打敗陳友諒水軍,這是都是為了陸地權力。

而海上軍隊,也是為了保衛陸地,在近海防禦敵人。比如晚清的北洋水師,被動防禦,對於爭奪海上權力並沒有概念,這也是北洋水師戰敗的重要因素。

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次出海作戰,也是出於政治影響的考慮。唐朝派軍救助新羅,明朝救助朝鮮,其實都是為了幫助自己的藩屬國。即使鄭和下西洋特殊一些,一路遠航到了非洲,但也是為了維護明朝朝貢體系。

  • 荷蘭人繪製的鄭氏在福建沿海的基地

再看鄭氏集團的海軍,與之前的海軍不同,一開始就是出於商業目的,最終發展成軍事貿易組織。

這點其實和英國海軍的崛起很像。伊莉莎白一世為了海外貿易,重用海盜約翰·霍金斯,改造了英國海軍,使之可以和西班牙無敵艦隊爭雄。歐洲國家的海軍都是在爭搶制海權:誰擁有航道與貿易,誰就是贏家。

但是,鄭氏集團最終還是將目光鎖定在了陸地上。在鄭氏集團看來,外出進行海上貿易,只是為了籌集資金,反抗清朝的統治。因此,鄭氏集團沒有像英國海軍一樣,在貿易之外,有意識地搶奪制海權。

當海上貿易崩潰後,軍事力量也隨之瓦解。清朝政府加緊了對沿海的嚴密控制,鄭氏集團缺乏商品物資,鄭氏海上帝國萎縮直到覆滅。

其實,除了鄭氏集團以外,清政府也同樣只注重發展陸軍而忽略海軍。清政府雖然打敗鄭氏,海軍卻缺乏發展動力,以至於越來越脫離世界發展趨勢,最終組建的北洋水師也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而日本憑藉明治維新後的海軍,走向擴張之路。

缺乏競爭與故步自封,終究會讓自己也成為異類,再龐大,也將被時代的車輪碾成粉末。

歡迎您的關注和點讚

每日更新,不見不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