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鎮差點亡國,為何死後還能被人稱為英明之君?原因其實很簡單

方圓文史 發佈 2020-02-02T09:29:18+00:00

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的第六位和第八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長子,宣德十年,年僅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年號正統。

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的第六位和第八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長子,宣德十年,年僅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年號正統。但因年紀尚小,在親政之前都由其祖母太皇太后張氏主持,並任用明朝著名的「三楊內閣」作為主政大臣。

正統八年,16歲的明英正式親政,但他卻十分寵信太監王振,想以此來制衡文官集團,但結果卻引來了宦官專權。正統十四年七月,瓦剌太師也先率領大軍進犯大明邊境,明英宗盲目聽信太監王振的建議,御駕親征。但結果卻發生了土木堡之變,兵敗被俘。在這生死存亡之際,孫太后趕緊聯合于謙立郕王朱祁鈺為帝,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也先兵敗之後,英宗也被送回了京城,明景帝將其安置在南宮。朱祁鈺原本以為自己可以一直當皇帝,但誰知道,自己才當了八年的皇帝,自己的哥哥朱祁鎮就將自己踢了出去。這便是發生在景泰八年的「奪門之變」。

朱祁鎮成功奪取皇位之後,重新將明景帝貶為了王爺,隨即還斬殺了曾經在土木堡之變後力挽狂瀾,拯救明朝的于謙。朱祁鎮殺了這個曾經救國於水火的忠臣,可以說是政治生涯中的一大污點。

所以如此看來,歷史上的朱祁鎮並不是一個好皇帝,甚至說他是昏庸的皇帝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但事實卻與之相反,朱祁鎮死後並沒有被人罵成昏君,反而還被尊為「英明之君」。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得從他做的這件事情說起——廢除宮妃殉葬制度;

廢除宮妃殉葬制度

在明朝時期,宮妃殉葬制度是朱元璋明文規定下來的,並且要求各代皇帝均嚴格執行。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下詔讓侍寢過的四十名(一說有46人)宮妃全部陪葬於孝陵。關於這一點,在《明朝小史》中就有明確的記載:

「 太祖崩,伺寢宮人盡數殉葬」。

朱元璋時期宮妃殉葬的人數在明朝歷代皇帝中是最多的,相比之下的明成祖朱棣,其殉葬人數為30人;為明仁宗朱高熾殉葬的只有七人;明宣宗朱瞻基也只有七人。但無論是多還是少,都不得不說這是一項極其變態的制度。

生命如此寶貴,沒有人願意糟踐自己的生命去給帝王做陪葬品,所以在面對這樣的變態的制度時,她們是沒有多少人願意執行的。但無奈的是,宮妃殉葬已經是一項明文規定的制度,不管你願不願意,只要皇帝與群臣商議並確定殉葬人選,就不可更改,而身為皇帝的妃嬪只能不折不扣地執行。

明英宗重新登基之後,便開始勤於政事,任用賢臣,決心做一個好皇帝,所以在他的遺詔中便將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的宮妃殉葬制度給廢除了。明英宗此舉,獲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

總結

縱觀明英宗朱祁鎮的一生,污點不少,但是他也做了不少的好事。比如即位之初在三楊內閣的輔佐之下能夠將仁宣盛世給延續下去,成就了當時的大明朝之盛;在他晚年的時候還能夠選賢舉能,並廢除宮妃殉葬制度,釋放建文帝後代等,在歷史上都是值得肯定的。所以他去世後來能被尊為英明之君,實際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參考文獻:《明史》、《明朝小史》

以上圖片均選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