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使用 100 問(上)

一枚心內科醫生 發佈 2020-02-02T13:44:54+00:00

答:微生物是存在於自然界的一群體形微小、結構簡單、肉眼看不見,必須藉助光學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答:病毒是一種體積微小的非細胞形態的微生物,絕大多數病毒小於150納米,小的病毒可小於50納米。

1.什麼是微生物?

答:微生物是存在於自然界的一群體形微小、結構簡單、肉眼看不見,必須藉助光學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包括細菌、放線菌、真菌、立克次體、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病毒等。

2.什麼是細菌?

答:細菌是微生物中一大類能獨立在外界壞境中生長繁殖的單細胞原核微生物,直徑一般在1微米左右。細菌對有針對性的抗菌藥物敏感。

3.什麼是病毒?

答:病毒是一種體積微小的非細胞形態的微生物,絕大多數病毒小於150納米,小的病毒可小於 50納米。用光學顯微鏡看不見,大多要用電子顯微鏡放大到幾千倍或幾萬倍才能看見。病毒結構簡單,不能獨立在外環境中長期存活,寄生於宿主細胞內,對抗菌藥物不敏感。

4.什麼是病原體?

答: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稱為病原體(即病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真菌等。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是不致病的,在體內與人體相互依存,而在特定條件下可引起疾病(如人體免疫功能下降時),稱為條件性病原體。

5.什麼是免疫力?

答:免疫力是指人體免疫系統抵禦病原體感染的能力。免疫系統由胸腺(青春期以後即逐漸萎縮、退化)、脾臟和淋巴組織等組成。當病原體侵入人體後,首先啟動的是天然免疫反應,如天然殺傷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可對其進行攻擊並殺滅它們,這種免疫反應是非特異性的,對病毒無選擇性。隨著人體免疫系統對病毒的識別,啟動了針對病毒的免疫反應,即特異性免疫反應,包括特異性體液免疫反應和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前者產生特異性的免疫球蛋白,後者主要產生一些殺傷性 T淋巴細胞及細胞因子用以殺死入侵的病原體。

6.什麼是疫苗?

答:疫苗是對各種免疫製品的總稱,它是由特定的細菌、病毒、立克次體、螺旋體、支原體等病原體以及寄生蟲或其代謝產物(又稱抗原)經過人工減毒或滅活方法製成,主要用於疾病的預防,如卡介苗。人體接種後會產生特異的免疫物質——抗體,以抵抗傳染病的發生。

7.卡介苗有什麼作用?

答:卡介苗是一種減毒活疫苗,用以預防結核病,是將有毒力的牛型結核桿菌在膽汁、甘油和馬鈴薯的培養基中反覆傳代 230次,歷時13年所獲得的一株毒力減弱而抗原性完整的變異株。此結核菌株對人不致病,但預防接種後可使人獲得對結核的免疫力。

8.抗微生物藥物有哪些?

答:抗微生物藥物有抗菌藥物(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藥、抗結核藥和抗麻風病藥等)和抗病毒藥物等。

9.什麼是抗菌藥物?

答:抗菌藥物一般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包括各種抗生素、磺胺類、咪唑類、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等化學合成藥物。

10.抗菌藥物主要分為幾類?

答:主要分為八大類,β-內醯胺類:包括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碳青黴烯類、含酶抑制劑的 β-內醯胺類及單環醯胺類等;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氟喹諾酮類;葉酸途徑抑制劑類;氯黴素;糖肽類:包括萬古黴素和替考拉寧;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的應用需根據不同的感染性疾病進行合理選擇。

11.抗生素指的是什麼?

答:抗生素原稱抗菌素,是指由細菌、放線菌、真菌等微生物經培養而得到的某些產物,或用化學半合成法製造的相同或類似的物質;也可化學全合成。抗生素在一定濃度下對病原體有抑制和殺滅作用。

12.抗菌譜的概念是什麼?

答:每種抗菌藥物都有一定的抗菌範圍,稱為抗菌譜。某些抗菌藥物僅作用於單一菌種或單一菌屬,稱窄譜抗菌素,如異煙肼只對分支桿菌屬有效。另一些藥物抗菌範圍廣泛,稱之為廣譜抗菌藥,如氟喹諾酮類和氯黴素,它們不僅對革蘭陽性細菌和革蘭陰性細菌有抗菌作用,且對衣原體、肺炎支原體、立克次體等也有抑制作用。近年新發展的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也屬廣譜抗菌藥物。但它們對衣原體、肺炎支原體等無作用。

13.何為抗病毒藥物?

答:抑制病毒繁殖或殺滅病毒的一類藥物。

14.什麼是耐藥性?

答:耐藥性又稱抗藥性,一般指病原體對藥物反應降低的一種狀態。是由於長期使用抗菌藥物,應用劑量不足時,病原體通過產生使藥物失活的酶,改變膜通透性阻滯藥物進入,改變靶結構或改變原有代謝過程而產生的。耐藥性嚴重者可使多種抗菌藥物失效。

15.細菌為什麼能對抗菌藥物產生耐藥性?

答:自然界的微生物為了維持自身代謝、保護生存條件免受其它微生物侵襲,在其生長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次級代謝產物,這些化學物質具有調節本身代謝和殺滅其它微生物的作用,是微生物產生的一種抗生物質。自從微生物產生的這種抗生物質被人類發現並被研製成抗菌藥物以來,人類開始介入了微生物之間的抗生鬥爭。細菌也就把人類製成的抗菌藥物視作抗爭的對象,只要接觸過某種抗菌藥物就按擇優去劣的進化原則保留並延續那些菌:包括能滅活抗菌藥物的物質,如各種滅活酶,或改變本身的代謝規律使抗菌藥物無法將其殺滅,改變抗生素作用的靶位,降低吸收,增加排出。這樣就形成了細菌對抗菌藥的耐藥性,使本來有效的抗菌藥物在遇到耐藥菌引起的感染時療效下降,甚至完全無效。

16.解決抗菌藥物耐藥問題的途徑有哪些?

答:限制抗菌藥物的濫用;研製新型抗菌藥物和製備疫苗來對付細菌感染性疾病。其中限制抗菌藥物的濫用是最為可行的。

17.如何減少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答:(1)嚴格掌握抗菌藥物的使用適應證,病毒感染不應採用抗菌藥物治療。(2)對有適應證的病人,藥物種類、用量及使用時間都要注意,能用窄譜的就不要用廣譜抗菌藥物,能用一種有效的就不必用多種,以避免耐藥性和二重感染。(3)加強細菌耐藥監測工作。(4)向群眾開展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有關知識的教育。

18. WHO提出合理用藥的標準是什麼?

答:1987年WHO的合理用藥標準有5條:(1)開具處方的藥物應適宜;(2)在適宜的時間,以公眾能支付的價格保證藥物供應;(3)正確地調劑處方;(4)以準確的劑量、正確的用法和用藥時間服用藥物;(5)確保藥物質量安全有效。

19.合理用藥應包括哪幾方面?

答:因病情和病原是多變的,故絕對的合理用藥是難以達到的,一般所指的合理用藥是相對的,它包含安全、有效、經濟與適當這四個基本要素。

20.應用抗菌藥物需考慮哪些問題?

答:應用抗菌藥物時,需要根據病人所感染的微生物種類、病人的機體狀態以及藥物的抗菌作用、抗菌譜、選擇性和對機體的影響三個方面進行全面綜合的考慮後,選擇最佳的抗菌藥物和制訂最佳治療方案。如果忽略了任何一個方面而不合理地應用抗菌藥物,除了會發生不良反應影響病人的健康外,還會產生抗菌藥物獨特的耐藥性,它的危害性就更大了。不但會影響用藥者的治療效果,而且還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一旦產生了耐藥菌株,對其感染的治療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21.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原則是什麼?

答: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原則通常為:應有效地控制感染,爭取最佳療效;預防和減少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注意合適的劑量和療程,避免產生耐藥菌株;密切注意藥物對人體內正常菌群的影響;根據微生物的藥敏試驗,調整經驗用藥,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確定給藥途徑,防止浪費。

22.臨床選用抗菌藥物的原則是什麼?

答:臨床應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綜合考慮感染的病原體、藥物敏感實驗和藥物的抗菌譜進行選擇。在選用抗菌藥物時應遵循「能窄不廣、能低不高、能少不多」的原則,即儘量使用抗菌譜窄、老一代的抗菌藥物,減少不必要的抗菌藥物的聯合應用。口服製劑能控制感染的就不用針劑,肌內注射能控制感染的就不用靜脈滴注。

23.抗菌藥物聯合應用的原則是什麼?

答:通常的原則是:病原體未明確的嚴重感染;已應用或考慮應用單一抗菌藥物難以控制的感染;機體深部感染或抗菌藥物不易滲透部位的感染,如心內膜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慢性難愈的感染,病程較長,病灶不易清除,長期抗菌藥物治療,細菌可能產生耐藥者;為減少藥物不良反應,聯合用藥時可將各藥劑量適當減少。

24.抗菌藥物的聯合使用多用於哪些疾病?

答:抗菌藥物聯合使用的疾病多為一種抗菌藥物不能控制的嚴重感染(包括敗血症、細菌性心內膜炎、化膿性腦膜炎等)、混合感染、難治性感染、二重感染,以及為防止耐藥菌株的發生而需要長期使用抗菌藥物的疾病。

25.注射劑合理使用的原則是什麼?

答:注射劑屬處方藥。患者使用注射劑,須持有醫生處方;凡是口服可以有效的就不需注射,能夠肌內注射的就不應靜脈注射。必須注射的應儘可能減少注射次數,應採用序貫療法。應嚴格掌握注射劑量和療程,如果使用一周無效,應考慮停藥或換藥。應儘量減少注射劑朕合使用的種類,以避免不良反應和相互作用的出現。

26.哪些情況必須注射給藥?

答:一般有以下情況者需注射給藥,如吞咽困難,存在明顯的吸收障礙(如嘔吐、嚴重腹瀉、胃腸道病變)或潛在的吸收障礙;口服明顯降低生物利用度的藥物,沒有合適的口服劑型;或者通過口服給藥不易達到有效治療濃度;或疾病嚴重、病情進展迅速、需要緊急處理等情況。

27.什麼是序貫療法?

答:序貫療法通常是指抗菌藥物治療中重度感染性疾病時,初期採用胃腸外給藥(一般為靜脈內給藥),當病人的病情一旦改善(通常在用藥後3~7天),迅速轉換為口服抗菌藥物的一種給藥方法。

28.濫用抗菌藥物有什麼危害?

答:對群體、社會而言,濫用抗菌藥物可以引起一個地區某些細菌耐藥現象的發生,如果許多細菌對多種抗菌藥物都耐藥,這種局面更為可怕,即這些細菌感染將變得所向無敵,人類對它們束手無策。如當前耐多藥結核菌就成了世界上結核病防治的難題。

29.濫用多種抗菌藥物會有何不良後果?

答:濫用多種抗菌藥物有可能產生以下不良後果:使耐藥菌株更加增多;使毒性反應、過敏性反應等不良反應增多;使二重感染髮生的機會增多;浪費藥物,增加國家和患者的負擔,其結果會給人一種虛假的安全感而貽誤正確治療。

30.抗菌藥物治療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答:抗菌藥物治療失敗的原因可能有:細菌產生耐藥性;給藥途徑不當;給藥時機和劑量不當;病灶部位的藥物分布差,達不到治療的濃度;或因為藥物儲存不當或過期,致使藥物失效;或誤診;或混合感染;或藥物配伍不當等。

31.醫療機構在使用抗菌藥物方面有哪些不合理現象?

答:一些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醫療機構存在著無使用抗菌藥物指征情況下使用抗菌藥物、未進行必要的藥物敏感試驗而使用抗菌藥物、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藥物、使用抗菌藥物作預防用藥和過度使用高檔或廣譜抗菌藥物等現象。

32.家庭抗菌藥物的使用誤區有哪些?

答:不少家庭都備有小藥箱,但在使用抗菌藥物方面存在許多誤區,常見的有以下幾類:藥越貴越好,實際上藥品並不是「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的普通商品,只要用之得當,幾分錢的藥物也可達到藥到病除的療效;隨意濫用目前多見,如很多人用抗菌藥物治感冒,雖然抗菌藥物能抗細菌和某些微生物,但卻不能抗病毒,而感冒大多屬病毒感染,隨意使用只會增加副作用、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另外許多人患病後,病情較重時尚能按時按量服藥,一旦病情緩解,服藥便隨心所欲。要知道抗菌藥物的藥效依賴於有效的血藥濃度,如達不到有效的血藥濃度,不但不能徹底殺滅細菌,反而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對於確屬細菌感染的疾病,要根據引起疾病的不同菌種選擇相應的藥物;一些人認為只要是抗菌藥物就能消炎,甚至為使疾病早日痊癒同時使用幾種抗菌藥物。殊不知每種抗菌藥物的抗菌譜不同,用藥不當,輕則達不到理想療效或使藥效降低,重則增加藥物毒副作用,危及健康。

33.急性細菌感染何時需更換抗菌藥物?

答:診斷明確的急性細菌感染,在使用某種抗菌藥物72小時後,如果效果不明顯或出現病情加重者,應按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改用敏感的藥物,不能自行換藥,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以避免產生耐藥菌株。

34.治療流行性感冒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答:通常應隔離患者,流行期間對公共場所加強通風和空氣消毒;採取疫苗的接種或及早應用抗流感病毒藥物治療,通常抗流感病毒的藥物在早期(起病1~2天內)使用可取得一定療效;感冒期間應注意休息、多飲水、注意營養,飲食要易於消化,特別是兒童和老年患者更應重視,密切觀察和監測併發症,僅在有充分證據提示繼發細菌感染時方可使用抗菌藥物。另外需注意謹慎合理使用對症治療藥物,如早期應用抗流感藥物大多為改善症狀的藥物,必要時可以聯合應用緩解鼻粘膜充血的藥物及止咳祛痰藥物。有條件者在進入流行季節前可注射1次流感疫苗。

35.治療細菌性痢疾如何選用抗菌藥物?

答: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我國發病率僅次於B型肝炎的第二大傳染病。菌痢感染後產生的免疫力不持久,容易再次感染。急性菌痢一旦轉為慢性則反覆發作,不易根治,如發生中毒型菌痢,病死率很高。

菌痢治療的關鍵是合理選擇和使用抗菌藥物,以便徹底消滅病原菌,避免恢復期帶菌或演變為頑固難愈的慢性菌痢。目前菌痢選用抗菌藥物的觀點主要有:避免無針對性地盲目用藥,應根據病原菌的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的抗菌藥物。

36.環丙沙星適於門診患者的一線經驗治療嗎?

答:不適用。由於環丙沙星對常見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的活性僅為中度療效,所以它不適用於門診患者的一線經驗治療,例如咽炎、中耳炎、鼻竇炎和肺炎。環丙沙星對一些臨床重要的革蘭陽性病原菌如肺炎球菌、化膿性鏈球菌、腸球菌作用較差,因此目前環丙沙星主要用於治療革蘭陰性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的感染。將環丙沙星廣泛的、不適當的用於抗鏈球菌、厭氧菌和支原體屬感染是不對的,會導致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治療失敗、貽誤病情,而且會產生不良反應。

37.急性攝護腺炎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答:原則上根據尿液或攝護腺液細菌培養結果選擇敏感抗菌藥物。但由於細菌培養需要時間,在等待期間,應及時選用足量、高效的廣譜抗菌藥物,如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以控制病情發展。如不適宜應用此類藥物者,還可選用磺胺類藥物,如複方新諾明進行治療。經治療若細菌對該藥敏感,症狀好轉者,可繼續用,以防轉變為慢性。還可根據情況先選用慶大黴素、妥布黴素、氨苄青黴素,再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選藥。

38.腹瀉時為什麼不能隨便應用抗菌藥物治療?

答:腹瀉未必全是細菌感染所致,如腹部受涼引起腸蠕動加快;對乳品、魚、蝦及蟹等食物過敏引起腸的變態反應;外出旅行或遷居外地因生活環境的改變使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生活環境發生變化,從而發生了「菌群失調症」而引起的厭食、嘔吐、腹痛甚至腹瀉不止等症狀。諸如此類的腹瀉並不是細菌感染所致。還有些腹瀉,如嬰幼兒秋冬季腹瀉和夏季「流行性腹瀉」系病毒感染所引起,而黴菌性腸炎是由黴菌引起。既然病原不同,治療方法就不應該完全相同,所以應用抗菌藥物應當慎重。許多抗菌藥物,尤其是口服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腸道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腹瀉或食慾下降,甚至影響肝臟、腎臟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廣譜抗菌藥物引起的胃腸道不良反應較為嚴重。因此腹瀉不能隨便應用抗菌藥物。

39.外科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應注意什麼?

答:外科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通常應明確用藥目的,如是否有潛在的局部或全身感染用藥的指征;選用半衰期較長、毒性小、療效高的藥物;手術前一般單次給藥。對於清潔切口的手術,一般不提倡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

40.尿路感染時應如何選擇抗菌藥物?

答:治療尿路感染,首先選擇有效的抗菌藥物殺滅細菌。要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爭取以最少的不良反應,最小的醫療費用,取得最好的醫療效果。因為不少患者長期服用廣譜抗菌藥物致使細菌產生耐藥性而難以痊癒,因此,降低尿路感染的復發率與死亡率,選用敏感抗菌藥物是關鍵的一環;還應避免使用有腎毒性的藥物,尤其是從腎臟排泄的藥物。腎功能減退時,抗菌藥物的排泄減少,致使尿中的藥物濃度降低,感染不易控制,而且在體內易蓄積中毒,進一步損害腎功能。因此,選用抗菌藥物時,要考慮藥物的毒性和腎功能情況等。

41.皮膚病選擇外用抗菌藥物的原則是什麼?

答:通常選擇不經常或不作為全身使用的藥物以避免增加細菌耐藥性;不易引起過敏;局部無刺激作用,無明顯毒性;作用穩定,如不受溫度變化的影響,抗菌活性不為組織代謝產物破壞等;抗菌譜有針對性;無積蓄作用,可迅速排出體外,如長期外用磺胺類藥物可積蓄產生類似全身用藥的不良反應,且易過敏,故現很少外用。

42.燒傷創面可外用哪些抗菌藥物?

答:燒傷創面可選用磺胺類藥物,常用的有:磺胺嘧啶銀,對綠膿桿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國內已報導有用鈰、鋅製成磺胺嘧啶鈰、磺胺嘧啶鋅製劑,並已初步應用於臨床,可供選用;磺胺米隆抗菌作用不受對氨基苯甲酸的影響,能滲入燒焦痂,對化膿和有壞死組織的創傷感染也有作用,抗菌譜較廣,可用於綠膿桿菌感染的創面。

43.老年人使用抗菌藥物應注意什麼?

答:老年人因腎功能衰退,對藥物的耐受性降低,尤其是一些作用較強的藥物,極易產生毒副作用和過敏反應。抗菌藥物在人體吸收以後,多由肝臟和腎臟解毒、排泄。因此,肝腎功能不全的老人,在用這些藥時需慎重,不宜長期或大劑量應用。四環素類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長期服用會損害肝細胞,並伴有對骨髓、心臟、腎臟及皮膚的損害。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使用時間稍長,能引起眩暈、耳鳴、耳聾、平衡失調,對腎臟也有影響。使用氯黴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紅黴素、呋喃妥因等能在肝膽內瘀積,產生中毒和過敏反應。故長期、大劑量使用這些抗菌藥物,對老年人是非常不利的。

44.孕婦不能使用的抗菌藥物有哪些?

答:在妊娠期間要禁用或慎用以下抗菌藥物,非用不可者,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青黴素:可引起胎兒嚴重黃疸,嚴重時導致胎兒死亡。

鏈黴素:可引起胎兒先天性耳聾,骨骼發育畸形。

四環素:可致牙釉質形成不全,引起「四環素牙」,骨骼、心臟畸形,先天性白內障,肢體短小或缺損,新生兒溶血性黃疸,最嚴重者可出現腦核性黃疸甚至死亡。

土黴素、強力黴素:可使胎兒短肢畸形。

氯黴素:可致新生兒血液循環障礙、呼吸功能不全、發紺、腹脹(即」灰嬰綜合症」)。如在妊娠末期大量使用,可引起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症、再生障礙性貧血或胎兒死亡。

卡那黴素:可致耳聾。

紅黴素:致先天性白內障、四肢畸形等。

慶大黴素:可造成胎兒耳損傷,甚至引起先天性胃血管畸形和多囊腎。

磺胺類藥物(以長效磺胺和抗菌增效劑為主):可致高膽紅素血症、腦核性黃疸、畸形。多粘菌素E、B及萬古黴素:服用時間過長,可使孕婦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使嬰兒在出生後的3年里易患神經一肌肉阻滯、運動失調、眩暈、驚厥及口周感覺異常。萬古黴素還可致嬰兒暫時或永久性耳聾。

利福平:可致胎兒畸形。

抗真菌類藥物兩性黴素B、灰黃黴素、制黴菌素、克霉唑:對孕婦的神經系統、造血系統、肝腎功能可能有嚴重不良反應。灰黃黴素還可導致流產和畸胎。

氨苯蝶啶:對孕產婦有肝損害、可改變血象。

45.哺乳期婦女使用抗菌藥物的注意事項?

答:不同的抗菌藥物自乳汁中排泄的差異很大,其中從乳汁中排泄量較大的有紅黴素和林可黴素。紅黴素靜脈滴注時,乳汁濃度較血清濃度高4-5倍,但青黴素G肌注或靜滴時,乳汁中濃度僅為血清濃度的2%-20%。儘管有些抗菌藥物在乳汁中濃度很高,到達嬰兒體內的藥量有限,但是卻可引起嬰兒過敏反應和導致耐藥菌株的發生。有些藥物如卡那黴素和異煙肼經乳汁排泄,有可能導致嬰兒中毒,應禁用。磺胺類通過乳汁的藥量足以使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的嬰兒發生溶血性貧血。

通常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的抗菌藥物有:紅黴素、四環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氯黴素、磺胺類、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妥因、氟喹諾酮類等;需慎重使用的抗菌藥物有:克林黴素、異煙肼、青黴素、鏈黴素等。

46.兒童感冒是否需要服用抗菌藥物?

答:兒童患了病毒性感冒後一般不需要服用抗菌藥物,只要加強護理,適當休息,多喝開水,給予易消化的飲食,通常會很快恢復健康。引起感冒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病毒的種類很多,而且十分容易發生變異。所以,兒童對感冒一般沒有免疫力,如果體質和抵抗力較弱的兒童,反覆發生感冒的可能性就更大。如果感冒合併了細菌性感染,如並發化膿性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或肺炎,往往病情較重,表現為高熱不退、呼吸急促、咳濃痰等,這時應到醫院就診,一般需應用足量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47.是不是孩子感冒發燒就應靜脈點滴抗菌藥物?

答:不是的。因為孩子感冒發燒最常見的是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等,這些病毒性感染靜脈點滴抗菌藥物是無益處的,甚至可能冒著發生毒副反應的危險。

48.兒童感冒時使用抗菌藥物的指征及注意事項有哪些?

答:兒童感冒時使用抗菌藥物的指征主要有:有明確的並發感染指征,如細菌培養有病原菌;服用抗病毒藥物後仍不退熱;為防止6個月以下月齡嬰兒發生繼發性細菌感染;血象檢查白細胞總數明顯增高;經常患扁桃腺炎者;出現氣管炎(咳嗽、膿痰)或肺炎徵兆者。

用藥時應注意劑量不宜過大,服用時間不應過長;注意多喝開水,促進藥物的吸收與排泄;3歲以下的小兒肝腎功能尚未發育成熟,故應注意選擇肝腎毒性小的藥物。

49.小兒發燒為什麼不能隨便服用成人的藥?

答:小兒不能服用成人的藥,主要因為:小兒發燒的原因很多,若不明原因就將大人用的阿斯匹林給孩子服用,很容易延誤病情或掩蓋症狀。而且小兒服用阿斯匹林可出現噁心、嘔吐、厭食等不良反應。因此,最好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小兒用量與成年人的用藥劑量差異很大,有的不是簡單地由體重推算出來的,而是根據小兒的生理機能及其對藥物的敏感性確定。用量過小可影響療效,過大可能發生毒性反應,故家長不宜給小兒盲目用藥;有的藥物只適於成人,如四環素、土黴素、強力黴素等抗菌藥物,7歲以下的兒童不宜應用,否則可致骨骼、牙齒損害,引起「四環素牙」。紅黴素、麥迪黴素容易在胃內被胃酸破壞,從而使療效降低,起不到應有的治療效果。

50.兒童服用紅黴素能碾碎嗎?

答:口服紅黴素有腸溶片和腸溶膠囊兩種製劑,由於嬰幼兒吞服藥片有困難,家長常將藥片碾碎或將膠囊藥粉倒出來餵服。這種做法不科學。因為紅黴素在酸性環境中易被破壞而失去作用,在鹼性環境中則活性增強。腸溶片或腸溶膠囊,在胃內停留幾個小時不崩解,需到十二指腸或空腸後再崩解釋放。此外,紅黴素對胃黏膜刺激性較大,易引起噁心、嘔吐,製成腸溶片或腸溶膠囊服用,可防止此類現象發生,因此,不能將紅黴素碾碎服用。

--未完待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