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首選革命基地為北京,第二個為何既不是廣州,也不是南京

南京黃飛鴻 發佈 2020-02-02T02:32:08+00:00

​孫中山不假思索地回答:「北京、武漢、南京、廣州四地,或為政治中心,或為經濟中心,或為交通樞紐,各有特點,都是戰略必爭要地。北京作為首都,如能攻占,登高一呼,萬方響應;武漢綰轂南北,控制上江上下游,如能攻占,也可以據以號召全國,進而掃蕩逆氛;南京虎距東南,但必須上下游同時起義,才


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成立後,有人問孫中山在國內哪個城市作為革命基地最為合適?

孫中山不假思索地回答:「北京、武漢、南京、廣州四地,或為政治中心,或為經濟中心,或為交通樞紐,各有特點,都是戰略必爭要地。北京作為首都,如能攻占,登高一呼,萬方響應;武漢綰轂南北,控制上江上下游,如能攻占,也可以據以號召全國,進而掃蕩逆氛;南京虎距東南,但必須上下游同時起義,才有成功希望;廣州雖遠在嶺外,但因人心傾向革命,攻占較易,而且毗鄰港澳,更為有利。以上四地,各有千秋,哪個條件成熟便可在哪下手。不過,按照現在情況,仍是攻取廣州,較為可行」。程潛聆聽了這次教誨以後,思想大為開朗,從此忠心服膺三民主義,心悅誠服地敬佩孫先生。

孫中山雖然在國外流亡已經十年,對國內形勢和重要城市的分析是十分準確的!攻占北京固然可以達到擒王斬首、一呼百應的效果,但難度卻是相當大的;孫中山在武漢和南京之間,明顯更傾向於武漢,攻占後也能起到召領全國的作用,而南京則需上下游的聯動;而廣州則是較為可行的革命根據地。

如果僅僅從攻占後的效果而言,北京居首,武漢第二,可見孫中山對在武漢發動起義的重視和期盼。在北京發動起義的難度是最大的!而在其他城市中,孫中山為何更看中武漢呢?

武漢自古便是九省通衢的要地,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簽訂《中英天津條約》,明確漢口為通商口岸,漢口港在全國吞吐量居第三位。洋務運動興起,張之洞在漢陽大別山(今武漢市龜山)開始動工興建湖北鐵廠,決定開辦大冶鐵礦,1893年9月標誌竣工投產,員工7000多人,年產鋼近7萬噸、鐵礦50萬噸、煤60萬噸,占清政府全年鋼產量90%以上。可見武漢在清末時的交通和經濟地位,並且是輻射全國的、有相當影響力的城市。

但若從革命氛圍而言,孫中山則認為廣州是首選。廣州較早接觸西方,因此革命性遠遠比內地要高漲,而且孫中山等同盟會武裝起義的主要骨幹和依靠力量大部分都來自兩廣及雲南,地理位置靠近香港、澳門,便於革命的運輸軍火糧餉、華僑支持和戰後策應。

正是基於孫中山的這種判斷,在武昌起義前,由孫中山同盟會主持發動的十次武裝起義,在廣東發動了八次,廣西和雲南各一次。而在廣東發動的八次起義中,有四次都把攻占目標定在了廣州。

孫中山對於國內不斷掀起的革命浪潮,還希望根據形勢的變化,「哪裡成熟,就在哪裡下手」!由此看來,武昌起義的成功,也早在孫中山的這段分析之中!(關注微信公眾號:NJHFHHH,在旅行中感觸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