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買個官來當要多少錢?從賣官鬻爵,來看漢代的官職交易

小崔侃談記 發佈 2020-02-03T14:36:55+00:00

用錢買官是貫穿整個中國古代史的行為,官職交易無論是明君還是昏君統治的時期都存在,不過是程度與數量上的問題。

用錢買官是貫穿整個中國古代史的行為,官職交易無論是明君還是昏君統治的時期都存在,不過是程度與數量上的問題。而"賣官鬻爵"成名於東漢,就知道東漢的這種現象已經是十分嚴重。實際上,漢代的官職交易雖然貫穿全代,而嚴重到公開"賣官鬻爵"也只是個別皇帝的"傑作"。

一、賣官鬻爵的發展過程

賣官鬻爵作為你情我願的事情,對政府與買主來說是一筆"雙贏"的買賣。政府把官職賣出去獲得直接利益,不過這種"雙贏"是虛假的。所謂的雙贏,多出來的部分還是算到了別人頭上——百姓。賣官鬻爵的古已有之,也無法考證具體的出現時期,我們就在這裡把比較重要的幾個時間點淺談一下。

1.秦代的公開"鬻爵"

在秦代之前,國家生產力不高,豐收之年尚有許多人餓死。這種情況下,每當天災之時國家的存糧用來賑災就顯得捉襟見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在災年會公開收糧給與贈糧者爵位,而這種現象一般只存在於災荒之年。戰國時期秦國變法,為了使糧餉充足以保持軍隊的規模和戰鬥力,將這項政策更為常備政策。在司馬遷所著《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就記載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而此時國家只是"鬻爵",要說賣官鬻爵一起實行的,還要從漢武帝說起。

2.西漢時期的官職買賣

西漢時期社會風氣比較開明,首先是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實施養民政策,國家生產力得到恢復。後繼的漢文帝與漢景帝也致力於恢復生產,這兩位皇帝統治時期國家經濟復甦,民生也有了很大的改觀,被稱為"文景之治"。為繼位的雄心大略的漢武帝打下了經濟基礎。

漢武帝之所以聞名後世,對匈奴的戰功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漢武帝登基之後一直想解決匈奴騷擾的問題,而且經過前兩代皇帝的"文景之治",國家經濟也可以支撐漢武帝的出兵設想了,然而儘管漢武帝有了李廣、衛青、霍去病這樣開了掛般的猛將,打得匈奴毫無還手之力,但軍餉始終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大問題。

軍隊的一切都要花錢,糧草武器,士兵軍餉,戰勝賞賜等等等。所以儘管在經濟上西漢自漢高祖以來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資金還是不夠。征討匈奴總不能半途而廢,漢武帝沒有辦法,只好採用賣官鬻爵這一方法,上交金錢的給官,上交糧食的給爵。不得不說這個辦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賣官鬻爵的確為漢武帝提供了一定的資金

不能說漢武帝北征匈奴的錢都來自於賣官,但賣官的確為戰爭提供了正面影響。而且國家雖然由朝廷賣官,但說到底這是不能擺到檯面上的事,都是在私底下交易的。在賣官已成司空見慣的漢代,這並不是什麼大事。要說真正由皇帝主持,把國家各官職明碼標價出售的,還得從東漢時期說起。

二、東漢的官職買賣

東漢的官職買賣嚴重程度遠勝西漢,尤其是在漢恆帝與漢靈帝時期尤甚。漢恆帝大肆買賣官職,由大臣出面。為了掩飾還特意稱買官的行為為"捐"。漢靈帝後來居上,在位期間大肆賣官鬻爵,把國家的官職明碼標價收斂財富,國家上下一塌糊塗,把原本就處於懸崖邊上的東漢王朝又推了一把

後來諸葛亮在寫給劉禪的《出師表》中也提到"……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與恆、靈也……"。如果說漢武帝賣官是為了征討是為了國家,那麼漢恆帝與漢靈帝賣官就純粹是為了給自己積聚錢財了。

1.漢靈帝賣官鬻爵的背景

漢靈帝劉宏的皇位可以說是撿來的,原本劉宏不過是一介侯王。他的父親是解瀆亭侯劉萇,劉萇早死,劉宏便繼承了父親的爵位。漢恆帝死後,由於沒有兒子,誰來繼承大統就成了問題。大臣們挑來選去,最後選中了劉宏。劉宏繼位後,他的母親董太后勸劉宏多多斂財,以確保自己的榮華富貴。於是劉宏開始大肆買賣官職,成為"賣官鬻爵"的代表人物。對劉宏來說,皇帝這個位子重要的不是為黎民百姓造福,而是作為自己追求榮華富貴、收斂天下資財的工具

2.買辦官職的價格

漢靈帝的生母董太后唆使其買賣國家官職收攏金錢,以滿足個人富貴。實際上,從光和元年一直到漢靈帝死去的十幾年間,上到國家三公,下到小城縣令,每一個官職都是明碼標價,不交錢的人即使得到了這個官職也不能上任。

據《靈帝紀》記載,劉宏走馬上任的第一年就開始買賣官職:"(光和元年)初開西邸賣官,自關內侯、虎貫、羽林,入錢各有差。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經過這一次的買賣他從中嘗到了甜頭,於是在以後的日子裡變本加厲。

《山陽公裁記》載:"(漢靈帝)時賣官,二千石二千萬,四百石四百萬,其以德次應選者半之,或三分之一,於西園立庫以貯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只要人把錢財一交即刻就可上任,絲毫無有拖欠,頗有些爽快的意味。例如當時的名臣張溫,率軍大破韓遂、邊章、北宮伯玉等叛軍,功勞極大,被封為公卿。但是沒交錢,就是不能上任。所以張溫雖然聲望很高,功勞也很大,升任公卿也都是先交夠了錢才上任的。

而官職的價格也不是隨便標的,而且很貴。假如你穿越到東漢末年尤其是漢靈帝時期,如果你家不是很有錢,就不要想著做官了,因為官位的價格是這個官位年薪的一萬倍。對,你沒有看錯,一萬倍。這麼大的差價,如果上任以後不大貪特貪個十幾年是回不了本的。這種環境下,皇帝和大臣都大肆斂財,民眾的活路被剝奪,國家也就岌岌可危了。

3.具有經濟頭腦的漢靈帝

有意思的是,漢靈帝賣官鬻爵不是單純的定價-買賣-上任,而是用了許多方法來多斂財,不得不說,漢靈帝還有"經濟頭腦"。某些熱門的官職,劉宏還來一手拍賣,同一官職出價高者得,當然,一萬倍的年薪價格是底價。

同時官職買賣還有一個潛規則:越有地位越有錢的人買官要花的錢越多,地位越低越窮的人買官要花的錢越少,當然不會低於市場價。通過這麼幾手,漢靈帝的錢越來越多,貪的也愈發大膽,一時間國家朝堂上是"眾獸盈朝",幾乎找不到一個正直為國的臣下,都是一些無治國能力卻貪婪的巨賈

三、漢代官職交易的分析

1.對官吏與國家造成負面影響

正因為有了大規模的賣官鬻爵,官員需要貪污才能回本。而那些正直廉明的官吏因為沒有錢,也不願意去買官貪污,因此紛紛被免官或者自己辭職。官吏的貪污為漢朝的官員制度帶來了以下幾個後果:一是的弊端越來越暴露出來:一是弱化了官吏的理想信念,泯滅官吏的良知和社會責任感,國家就是這樣,所有人都是這樣,與墨者難獨赤,這種社會環境下這也是很正常的事;

"賣官"嚴重壓抑人才,降低官吏素質。官位基本上都被有錢的、貪婪的商人豪強所把控,真正有能力的人卻得不到任用;三,"賣官"加重了百姓負擔,加劇階級矛盾。商人豪強不是慈善家,他們買官就要回本,要賺錢。

這些只能從自己的職位上、從百姓的身上索取,最終百姓大規模叛亂。東漢末年的黃巾軍,每個人都知道他們是叛軍,以"仁德"著稱的漢昭烈帝劉備一開始也是通過"剿賊"來起家的。然而黃巾勢眾,大量的民眾還是參與了進去,就是因為官吏貪污導致階級對立嚴重,為了生存百姓不得不起兵造反;

四,"賣官"毒化政風和社會風氣,導致官場腐敗,暗無天日,世風日下。人們基本上想著的升官都不是如何努力學習,如何努力考取功名。而是想著怎麼樣投機得到一官半職然後壓榨百姓。人們的價值觀被扭曲,投機的人多辦事的人少,國家最終走向滅亡。

2.官職交易的背景

漢代官職交易的背景主要可以歸於經濟的不足與個人私慾。按照漢代的思想觀念,官職交易是不能被君子們所接受的。但是當時的確急缺資金,擁有財富的商人們也不會主動對國家進行援助。例如明末軍費已經嚴重不足,大部分商人也不會幫助政府抗清。

因此漢代官職交易有出於國家經濟需要的背景。除此之外,個人私慾是官職交易最恆久的背景。個人私慾包括君主私慾與權臣私慾。有勢力的權臣可以把人安排到某個官位上,這位權臣就可以達到自己的某些目的,包括但不限於金錢。而對於漢靈帝來說,這個"撿來"的皇位不知能坐多久,趁在位期間為自己撈到更多的好處才是最重要的。

四、總結

漢代的官職交易,從其一開始的目的來說,不乏有好的念想在裡面。但這種方法危害性大,而且對使用者的道德要求以及自我約束能力的要求也很高。

漢武帝自我約束能力強,他賣官看到錢以後放到軍費里,仗打完了他能夠控制自己不再去買賣官職。相比之下漢靈帝就差的不是一星半點,瘋狂斂財導致黃巾之亂等百姓反叛的事情出現。前車之覆,後車之鑑。從漢代的官職交易里我們能夠得到教訓,這就是我們讀史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民主與科學》

2、《雜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