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科技博主:iPad誕生10周年,卻變成了一齣悲劇

36氪 發佈 2020-02-03T17:50:54+00:00

原文發表在stratechery.com上,標題是:TheTragic iPad來自The Verge:十年前的今天,賈伯斯走上舞台向全世界推出了iPad 。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不知不覺間,iPad誕生10周年了。值此里程碑時刻,一些人紛紛對這款革命性的平板電腦發表了評論。知名果粉John Gruber對iPad的現狀感到失望,有人甚至認為這款產品是個失敗。但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iPad是不幸的,iPad 的不幸不在於它失敗了,而是在於它從來都沒有,而且可能永遠也沒法發揮出十年前所能展望到的潛力了。原文發表在stratechery.com上,標題是:The Tragic iPad

來自The Verge:

十年前的今天,賈伯斯走上舞台向全世界推出了iPad 。他自己承認,這算是第三類設備,介乎智慧型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之間。在一年一度的消費電子展(CES)在拉斯維加斯閉幕幾天後,賈伯斯就推出了iPad 。

對於這個上網本蘋果自己有一個的答案:一台9.7英寸的平板電腦,讓你可以把網際網路握在手裡……蘋果還希望創造出一種執行特定任務表現要比筆記本電腦或智慧型手機更好的第三類設備。iPad希望在網頁瀏覽、收發郵件、照片、視頻、音樂、遊戲,以及電子書方面表現更出色。賈伯斯說:「如果要做第三類設備的話,那麼在這類任務上它的表現必須比筆記本電腦或智慧型手機更出色,否則就沒有做的理由了。」

Stratechery 不是我的第一個(或第二個)博客。早在2010年,我就有一個Tumblr博客 ,我曾把其中一些帖子導入到Stratechery ,包括當時我在iPad發布 時寫的這篇文章:

iPad做的事情是賦予蘋果一個在移動體驗的每一個維度,也就是內容創建、內容消費以及移動性方面均卓越體驗的產品。

蘋果的移動設備產品

這一點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絕大多數用戶主要都是內容消費者。這些人購買上網本是用來當作自己的主要計算機的,或者是為了儘可能避免使用計算機。他們只是想上Facebook、看看電子郵件、逛逛YouTube,頂多再上傳一下照片。蘋果公司對這些客戶的價值主張是:iPad 提供出色的內容消費體驗,並且有足夠的創作功能來滿足你的需求。這就是為什麼iWork在主旨演講上面如此突出的原因——這是iPad 可以作為你唯一的計算機使用的保證(後面會用更多的篇幅介紹一下iWork)。

要我自我評價一下的話,這篇文章還挺不錯的,但最有趣的卻是裡面出錯的地方。

令人失望的iPad

John Gruber對iPad 的現狀感到失望:

但是,十年之後,我認為iPad 並沒有充分發揮出它的潛力。Mac誕生10年的時候,它已經重新定義了多個行業。1984年,幾乎沒有圖形設計師或插畫師會用計算機來工作。但到1994年,幾乎所有圖形設計師和插畫家都在用計算機來工作了。Mac是一場革命。iPhone是一場革命。iPad 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成千上萬的iPad 成為了大家日常生活的寵兒之一,但迄今為止,iPad 還沒有取得革命性的成就……

那iPad在什麼方向上迷失了呢?軟體。iPad OS的「多任務」模式要比iPhone的強大得多,沒錯,但是不知何故蘋果卻讓它陷入了困境,跟Mac相比,其一致性和連貫性要差得多,同時能力也要若很多。iPad的 多任務處理:更複雜,功能更弱。這是怎樣的組合啊。

我完全同意Gruber的批評。在我看來,iPad 上的多任務處理絕對是一塌糊塗,它把整個介面都破壞了。我現在非常不喜歡用iPad ,現在我的iPad是專門用來看視頻以及給Stratechery 製作插圖的。它的可取之處在於它很難被發現。

迷人之處,以及在我看來,不幸(字面和內涵兩方面均如此)之處,在於iPad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iPad發布的時候用斜躺在沙發上的賈伯斯來打廣告——我們不難聯想到 「內容消費」這個主打的宣傳角度!不過,你仍然可以從中看到更多的潛力。我在那篇文章的結尾中寫道:

尤其令人著迷的是它的長期願景,再回到我在文章開頭的那個觀點。雖說筆記本電腦幾乎已經發揮了全部的潛能,但它的消費體驗永遠也無法超越現在的水平了,可是iPad 上的創作體驗只會慢慢變得越來越。實際上,我相信iPad 將來會跟Macintosh一樣,被當作計算機交互的默認方式的先驅者來銘記。

再回過頭來看看那個主旨演講,尤其是57分鐘開始的iWork演示。iPad 不僅能讓你創建文檔。它還能讓你用普通計算機根本無法實現的方式來創建文檔。習慣了鍵盤和滑鼠的用戶會很快適應,操作會變得更加自然,更加直觀,更重要的是,習慣於多點觸摸的用戶會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要用滑鼠。我真心相信我兩歲的女兒(已經自己學會了如何用iPhone)永遠都不會正眼瞧滑鼠一眼。

鄭重聲明,我女兒現在已經12歲了,但她至今仍然沒有用過滑鼠,不過這是因為她有筆記本電腦,而且用的是觸摸板。我顯然錯過了這一點。不過,一年後,當史蒂夫·賈伯斯在其第二次的主旨演講中發布iPad 2時,我設想的未來看起來似乎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發布會最精彩的地方是GarageBand (蘋果出品的數碼音樂創作軟體)。

賈伯斯的驚奇表情比他的話更能說明問題:

這東西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演奏自己的樂器或用這個智能樂器,任何人現在都可以用這個僅重1.3磅的東西來製作音樂。太不可思議了……這不是玩具。這是你可以用來工作的東西。

GarageBand是那種只有在iPad 上才能做到app,跟iWork相比只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應用名稱跟Mac上面的那個是一樣的,但其神奇之處在於除此之外兩者幾乎沒有其他的共同點了。

然後賈伯斯去世了,而iPad的這個特別的願景似乎也隨他一併消逝了,這感覺而我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iPad 缺失的生態體系

事後想來,介紹GarageBand 的最後一部分似乎是未來的不祥之兆:

iPad版GarageBand的發行價格

把iPad跟賈伯斯聯繫在一起的觀點很誘人——我也確實認為iPad 是最想念賈伯斯的產品——但事實上,iPad 上面長期可持續的創新源泉應該來自第三方開發商。看看Gruber所舉的Mac圖形設計師和插畫師的例子:儘管MacPaint 展示了可以做到什麼,但這場革命是由Aldus(PageMaker)、Quark(QuarkXPress)和Adobe(Illustrator,Photoshop,Acrobat)的軟體來引領的。Mac進入第10個年頭時,蘋果是一家市值20億美元的公司,而Adobe的市值則是10億美元。

不用說,哪怕在總可達市場已經大得多的情況下,也沒有一家基於iPad的公司的市值達到10億美元,這還是按2020年的美元價格計算,用1994年時價算的話就更少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4.99美元這個價格點。蘋果樹立了一個標準,那就是哪怕是高度複雜的創新軟體在iPad上也永遠只能掙5美元(而且升級還是免費的)。

這仍然是蘋果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2015年,Apple首次發布iPad Pro時,我在《從產品到平台》一文中寫道:

說起iPad,蘋果的產品開發能力還不夠。庫克把iPad 說成是「一塊簡單的多點觸控玻璃,它可以馬上變成你想要的任何東西」。當你打開應用時,這塊玻璃就會變形。你的iPad剛剛還是音樂工作室,接著就變成了畫布,然後是電子表格,然後是遊戲。但是,這些應用絕大部分都是由第三方開發人員開發的,這意味著,從廣義上講,第三方開發人員對iPad 的成功所發揮的作用要比蘋果自己還要重要:蘋果提供了玻璃,開發人員則提供了體驗。

那麼,這也就意味著庫克說蘋果通過製造一款新產品可以最好地改善iPad 這一結論是不對的:蘋果要想最大程度地改善iPad,就應該把iPad打造成一個更好的開發者平台。說得具體一點,要想成為開發者的一個出色的平台,不僅僅要有完善的SDK或者一個應用商店:最重要的是確保那些開發人員有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可用,從而證明開發那種複雜app——那種能將iPad從一塊玻璃變成不可或缺的東西的app是可行的。

但在iOS 上就完全不是這種情況。尤其要注意在iPhone上取得成功的app:這些app要麼是有廣告支持的(包括使用量占主導的社交網絡),要麼是特定類型的遊戲,會利用應用內購買把消耗品(編者註:如裝備、道具)賣給數量相對較少的數字鯨魚(編者註:具備雄厚資金實力的玩家)。這兩種類型的app在iPad 上的表現跟iPhone相比都沒有明顯的優勢。由於前者的便攜性更低,所以實際上往往會更糟。

但是,在iPad 上有少數幾個應用表現是更好的:我的博客裡面的插圖全都是用Paper來畫的,這是一個構思精巧的數字白板,不幸的是它沒掙到錢。它的開發商FiftyThree 大部分的收入都來自於Pen 這支實體筆的銷售(現在無論是在名稱上還是功能上跟蘋果的新筆相比都略遜一籌)。Apple的Garageband 和iMovie等app也都非常出色,但都沒有要賺錢的負擔。

不過自那以後,情況開始有所改善,主要是通過增加app的訂閱價格。但是,從客戶的角度來看,這跟之前Mac上供養了開發者幾十年的「付費購買第2版」的模式相比有點差強人意。對於常規的付費app,我們從來都沒有得到過升級的定價,或者限時的試用功能。

相反,由於蘋果太不情願這樣做,它試圖通過把iPad 做成次優版的Mac 來解決這個問題。因此,這就導致了Gruber所責難的多任務災難,這不僅讓消費者難以使用,而且還極大地增加了開發人員的難度,從而使得為iPad 開發應用拿到正的投資回報的機會更加渺茫。確實,提供深度iPad 應用的頭號開發商是微軟和Adobe,這兩家的都是為其自己的訂閱模式服務的。iPad 的不幸在於,其後繼者從來都沒有得到過誕生的空間,這最終限制了iPad 真正能夠取代Mac。

——————

公平而言,像iPad 那樣「失敗」嗎我們有誰能做得到嗎?在上一財年這還是個210億美元的業務,跟Mac的260億美元收入差不多的規模。這就是為什麼我不把它稱為是失敗的原因:iPad 的不幸不在於它失敗了,而是在於它確實從來都沒有,而且可能永遠也沒法發揮出十年前如此清晰可見的潛力了。

譯者:boxi。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