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把手發現病毒核酸!這些事實和謠言要認清,中醫預防方案請收好

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 發佈 2020-02-03T01:08:00+00:00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的病例越來越多,不論是公共防護還是家庭、個人防護,可以說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也有些民眾因恐懼或是防護知識不到位、不及時,存在各種誤區,甚至有些流言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反而可能引起更大的傷害!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的病例越來越多,不論是公共防護還是家庭、個人防護,可以說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也有些民眾因恐懼或是防護知識不到位、不及時,存在各種誤區,甚至有些流言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反而可能引起更大的傷害!

其實,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新型冠狀病毒的認識也越來越多,究竟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謠言,我們又該如何更有效的防範?一起跟著可可看一下吧~

1,2個事實要認清,做好防護更安全

1,打噴嚏、握手、糞便,都可能傳染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說話、打噴嚏、咳嗽等,都有可能傳播病毒。一般相對距離在2米以內,是最危險的。因此,我們建議外出時要戴口罩,打噴嚏時要用紙巾捂住口鼻,再將紙巾疊好後丟棄,以免感染他人。

新型冠狀病毒也能通過接觸傳播,包括接觸有病毒的衣物、握手等。今日,廣州疾控中心發現:一患者居住環境中的鐵門門把手上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的蹤跡。因此,如果小區或家中疑似患者,電梯按鈕、門把手、手機、鍵盤、遙控器、水龍頭開關等都可能是易污染區域,一要做好家居環境的清潔工作,二要勤洗手。

此前,研究人員也有在某些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糞便里查出病毒,這表明病毒也可能通過「糞口傳播」。所以便後要及時沖水、洗手,同時保持衛生間的清潔,尤其是馬桶。

溫馨提示:

清潔馬桶時,不要共用潔廁靈和84消毒液,以免兩者發生反應產生氯氣,增加中毒風險。

2,目前為止,還沒有專門針對治療新冠病毒的藥物

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新發現的病毒,目前還沒有特效治療的藥物,也沒有針對性預防的藥物,還在研究中。

但感染者可接受用於緩解、針對症狀的治療,健康群體也可以增強自身免疫力,來抵抗病毒。

2,5個謠言要辨清,別讓誤區有機可趁

1,曬太陽、開空調暖氣,可以殺滅冠狀病毒?

病毒對熱敏感,56℃且持續30分鐘以上,即可有效滅活病菌,但不論是曬太陽還是開空調、暖氣,都達不到56℃的條件,也就無法殺滅。

2,酒精濃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

並非如此。

其實75%的酒精消毒效果最好。酒精濃度過低,自然無法徹底殺死細菌,但若酒精濃度過高,比如90%的,也無法殺滅細菌,因為它會使菌體表面迅速凝固,形成保護膜,也就無法進入細菌體內將其殺滅了。

3,多吃大蒜能殺滅新型冠狀病毒?

在不少研究報導中,大蒜中的大蒜素具有抗菌等生物學功能,但關於它的治療機理的研究,主要還停留在體外(細胞層面)或者動物實驗階段,缺乏臨床數據。而且做研究時,用的是大蒜提取物,和直接吃大蒜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4,雙黃連口服液可以用來預防新冠病毒?

前幾日,一則「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引發了公眾連夜排隊搶購事件,甚至連網店都售罄。

首先,抑制並不等於預防和治療;其次,該發現還是初步研究,具體對患者有無效用,還得做大量實驗。更何況,中醫講究辨證施治,不論是預防還是治療,都得根據不同體質、不同階段,應用對症的藥方。因此普通人要理性看待雙黃連口服液,即便購買了也請勿自行服用。

再次強調: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治療、預防用藥。

5,有乾咳、乏力、發燒,就是新冠病毒感染了?

乾咳、乏力、發燒,確實是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狀表現,但並不意味著一定是新冠病毒感染,因為普通肺炎、流感也可能有這些症狀。那麼到底是不是新冠病毒感染,還得靠醫學診斷。

但如果出現了這些症狀,就診時一定要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運輸。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除了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風,還可以通過提升自身免疫力來抵抗病毒,預防新型肺炎。

3,提高免疫力,幫助抵抗病毒

中醫護肺有妙招

幫助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其實有很多,最簡單就是均衡飲食、科學運動。那麼中醫在提高免疫力方面有什麼妙招?

1,提正氣,抗外邪,防感染

《黃帝內經》提到:「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正氣好比人體的免疫力,人體的正氣強,就可很好地抵禦外邪,不容易得病;反之,人體的正氣弱,人就容易得病。所以,提高人體的正氣,是抵抗外邪,預防病毒感染的關鍵所在。

此前,根據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臨床特徵和它的核心病機,不同省份開出了不同的中醫預防方案,比如陝西衛健委發布的中醫預防方:

預防方里用到了黃芪、白朮、防風,其實這三味藥是中醫經典方玉屏風散,此方是體質虛弱者預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主要通過提升人的正氣以抵禦外邪。正氣充足,邪氣則無法入侵人體,自然疾病就會遠離。

提醒:

因氣候、因地區、因人體質不同,防控藥方亦有區別,中藥預防方並非人人都適合,最好先經過專業中醫師的辨證指導,再服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