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比諸葛亮聰明嗎?為何劉邦出兵陳倉成功,諸葛亮卻失敗了?

靜說歷史 發佈 2020-02-04T05:12:56+00:00

由此看來,「暗度成倉」更像是一個兵家計謀,的確,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講的是假意修築棧道,實則韓信部從故道奇襲陳倉,從而奪取了關中之地。

經常聽說「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個成語,但你知道它的真正意思是什麼嗎?是指將真實的意圖隱藏在表面的行動背後,用明顯的行動迷惑對方,使敵人產生錯覺,並忽略自己的真實意圖,從而出奇制勝。由此看來,「暗度成倉」更像是一個兵家計謀,的確,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講的是假意修築棧道,實則韓信部從故道(又名陳倉道)奇襲陳倉,從而奪取了關中之地。

要想將這件事講清楚,那就要說到項羽和劉邦的楚漢之爭了,當初項羽攻入咸陽後,屠殺秦氏貴族,火燒阿房宮,自封為西楚霸王后,分封群臣,此時項羽已經開始忌憚劉邦,生怕他的發展會超過自己,於是將劉邦分封到巴蜀漢中一帶為漢王,劉邦自然也看出了項羽的壓制之意,蜀地大多為崇山峻岭的地形,但當時的確是項羽在各國中的聲望更高一些,所以劉邦只能咽下這口氣。好在劉邦的謀臣張良告訴他「焉知非福」的道理,張良提出了「示弱之計」,建議燒掉出蜀的棧道,向項羽表白沒有向東擴張的意圖,如此讓項羽徹底放心。

而且項羽還將關中之地分封給三個秦朝降將,讓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管理,分布在巴蜀地區的周圍,三人呈「品」字結構,所以劉邦想要出兵關中必須就要同時攻克這三位秦將,難上加難。由此項羽對劉邦放鬆了許多警惕,可惜劉邦並未本本分分地守著那「一畝三分地」,外面進不來,裡面出不去,他正好可以培養一支強大的軍隊,積攢實力,等待時機。最終讓劉邦等到了各國起兵叛變,項羽自顧不暇的時機,劉邦採用韓信的計謀,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當日劉邦自己燒毀了棧道,如今派出大將樊噲帶領一萬人去修五百里棧道,還下令要在一個月之內修好,就算項羽的部下看出劉邦要出兵關中的意圖,但只要這棧道修不好,他們就沒法趁著項羽鎮壓叛變之時趁機作亂,要知道這棧道修好最少需要三年的時間。

所以從蜀地進入關中的必經之地——陳倉,被雍王章邯重兵把守,他輕輕鬆鬆地等著樊噲修棧道,根本想不到劉邦的軍隊已經從無人知曉的小道翻山越嶺偷襲了陳倉,打了駐守的軍隊一個措手不及。再加上關中這塊地被一分為三,兵力也被嚴重削弱,把守陳倉的章邯來不及與其他兩位接應,於是就敗給了劉邦的精銳部隊,劉邦很順利地就平定了三秦,占據關中。

這樣看來,劉邦的取勝不僅有出奇制勝,還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多年來的積攢實力在這時派上了用場,此後劉邦在富饒的關中地區站穩了腳跟,與項羽平分秋色,逐鹿天下,為他的後繼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項羽得知此事後,怒不可遏,恐怕心中早已是後悔萬分,若他當初就將關中地區占為己有,恐怕劉邦就不會這麼容易取得陳倉之勝了。劉邦定然料不到數百年後劉家子孫也同樣在為爭奪陳倉而費盡心思,三國時期的蜀漢為了完成一統天下大業,與魏國展開陳倉之戰。

當年劉備白帝城託孤,從此諸葛亮有了為之奮戰至死的忠心和決心,六出祁山,最終病逝五丈原,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此流傳千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令趙雲等故作疑兵,擺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方向進攻,可惜失了街亭後,蜀軍形勢不利,只得退回。這樣看來,諸葛亮的這次作戰計劃與當初劉邦的暗渡陳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通過「奇襲」的方式取勝,只可惜北伐前期取得了優勢,在馬謖失街亭後,戰局就扭轉了,第一次北伐失敗了。

於是魏國做好了防禦準備,加強了在隴右地區的防備,派出軍隊駐守陳倉,修建城池,這下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給魏國起到了「打草驚蛇」的效果,他再想攻打魏國城池,可就難了。等到諸葛亮帶著數萬大軍第二次北伐,果然前來攻打陳倉,可惜陳倉做好了守城準備,高度戒備,糧草充足,即便只有數千人守城,但蜀軍遲遲打不下來,而且支援的魏軍也快要趕來,諸葛亮不得已只能率軍退回漢中。

兩者相比,就不難發現為何諸葛亮無法奪取陳倉,劉邦是給了陳倉一個突然襲擊,可諸葛亮面對的卻是層層戒備的陳倉,即便發起正面攻擊,仍然無法輕易攻破,再者援軍很快就會到達,否則以諸葛亮的數萬大軍或許可以耗得過守城士兵,而且守城的將領為郝昭,此人能力過硬,在他的指揮下,將諸葛亮的攻城方式一一化解,比如架雲梯、戰車衝擊、射箭等。當然這並不是說章邯的能力不足,當時他屬於倉促應戰,這也是陳倉失守的一個原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