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三文魚、咖啡登上食品安全熱點,哪些不能吃請看這裡

齊魯壹點 發佈 2020-02-04T10:50:17+00:00

近日,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公布了「12個食品安全熱點」。

近日,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公布了「12個食品安全熱點」(以下簡稱「12個熱點」)。食品安全權威專家陳君石院士、孫寶國院士以及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的專家學者等對熱點進行了解讀。

「12個熱點」主要包括:

1、食鹽中添加亞鐵氰化鉀惹爭議

解讀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

亞鐵氰化鉀是我國允許使用的一種抗結劑,主要是為了防止精製鹽結塊,在常規烹飪條件下不會產生有毒物質氰化鉀。亞鐵氰化鉀的安全性已被多個國家與國際組織廣泛認可,按照相關規定在食用鹽中合理添加,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建議營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輿論氛圍,提升消費者安全用鹽的科學素養。

2、三文魚標準之爭

解讀專家:上海海洋大學原校長潘迎捷

《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中,將「虹鱒列為三文魚」不合適,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生食虹鱒不一定比生食大西洋鮭(三文魚)更具風險,這主要取決於具體的養殖環境和工藝。虹鱒也是優質魚,對虹鱒產品的品質、品牌宣傳等方面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

3、咖啡真的「致癌」嗎?

解讀專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

食品中丙烯醯胺來源於美拉德反應的副產物,目前尚缺乏咖啡與人類致癌的相關性證據,國內外也沒有國家或組織制定食品中丙烯醯胺的限量標準。建議應強化針對消費者的「劑量—效應關係」的公眾科普;同時,食品加工企業應改進生產工藝和條件,減少生產過程中丙烯醯胺的形成。

4、食用植物調和油魚目混珠

解讀專家: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王瑞元

針對我國食用植物調和油市場上出現的一些不規範現象,比如,在高價格油脂中摻入低價格油脂、以高價油脂命名、誇大油品的健康功效、用轉基因油料生產的食用油標識不顯著等問題,國家已出台相應文件,予以有效監管。與此同時,只要符合國家有關規範標準的產品,都是安全可靠的,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

5、「酸鹼體質」被揭穿

解讀專家: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馬冠生

只有「酸鹼平衡」的說法,沒有「酸鹼體質」的概念;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內體液的酸鹼度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酸鹼失衡並不容易發生;酸性或鹼性食物並不能造成酸性或鹼性體質;日常生活中應注重平衡膳食均衡營養,才能促進健康。

此外,「12個熱點」還包括「辣條『同品不同標』被處罰」、「木耳久泡有毒?」、「江蘇消保委揭『打醬油』真相引發爭議」、「益生菌成了『無益菌』?」、「美國環孢子蟲感染事件解讀」以及「『職業打假』列入掃黑除惡名單」等。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食品安全輿情目前已從危機應對轉向風險提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表示,這是中國對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日趨從容、穩健的標誌。她還指出了近期中國食品安全的四大短板,即:以環境污染為源頭的食品原料污染;食品添加劑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中檢出非食用物質;保健食品摻假。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