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朱元璋為何將24個兒子分封到各地當藩王

讀萬卷書破萬里浪 發佈 2020-02-04T12:34:39+00:00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定分封藩王的制度,把24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于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湖廣、四川、江西等地,以「鎮固邊防,翼衛王室」,但結果卻與朱元璋的主觀願望相反。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定分封藩王的制度,把24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于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湖廣、四川、江西等地,以「鎮固邊防,翼衛王室」,但結果卻與朱元璋的主觀願望相反。由於諸王皆參與軍務,逐漸形成外重內輕、強枝弱乾的局面,終於釀成「靖難」之變。

朱元璋作為開國之君,也算精明一世,而封藩建國這一倒退的分封制度,從西周時期到秦漢之際已經被多次證明其後患無窮。那麼,朱元璋為何會重蹈覆轍,走上這條讓後代子孫骨肉相殘的老路呢?其實,朱元璋分封藩王,主要有以下原因:

保持朱氏皇族特殊的優越體系

朱元璋是推翻了元朝的統治才登上皇位的,因此非常了解元朝前期不立太子,引起多次宮廷政變的教訓數訓。尚未掌握全國政權時,朱元璋就立長子朱標為世子,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又立其為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太子朱標病死,太子嫡孫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這種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長繼承制,是避免皇位繼承紛爭的根本制度。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制定分封諸王的制度:皇子晉封親王。此外,每位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世代承襲。凡皇族出生,由禮部命名,成人後由皇家主婚,祿餉由朝廷支付,這樣就使得朱氏血統的皇族成為特殊優越的體系,形成固定族群了。

確保朱明王朝長治久安

朱元璋在元末農民戰爭後,重建了封建政權,但當時的天下並不安定。據《明實錄》記載,洪武年間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就達二三百次,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朱元璋自己起於草莽,充分了解農民起義的偉大力量。因此,他一方面採取招撫流亡、獎勵墾荒、減輕賦稅之類的措越,儘可能緩和階級矛盾;另一方面大封諸子到各地作藩王,使之在關鍵時刻能夠起兵勤王、拱衛皇室。

對抗元朝殘餘勢力

元朝覆滅後,蒙古勢力雖然被逐回北方草原,但並未潰散覆滅,依然是明朝的最大威脅,動輒能夠集結20萬騎兵,威脅遼東、北平等地。因此,防止蒙古貴族反叛,加強西北邊防成為當務之急。朱元璋生性多疑,不放心將戰力強悍的邊防軍交給外姓將領,「西北遼遠,非親子弟不足以鎮撫而捍外患」。

因此,他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到西北沿邊要地,沿長城險要建立軍事據點,先後封了秦王、晉王、燕王、代王、肅王、遼王、慶王、寧王、谷王等九個塞王戍邊。最後,也正是其中的燕王朱棣等幾個藩王起兵,打下了首都南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