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立春都有哪些習俗?看完蘇軾這首詞便可知曉

慶余 發佈 2020-02-04T14:57:36+00:00

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立春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意味著萬物閉藏的的冬天已經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麗、萬物生長的春天。

今天是庚子鼠年正月十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立春。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立春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意味著萬物閉藏的的冬天已經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麗、萬物生長的春天。正如左河水先生的《立春》一詩所說:「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

立春作為我國的古老傳統節日,它還承載著先民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簡單來說,就是在節日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關於立春的習俗。那麼古代立春都有哪些習俗呢?我們又能從哪種途徑去獲取到立春習俗的相關知識呢?

我們常說書籍和閱讀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因此只要你去閱讀相關書籍就可以了。而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途徑,不僅可以讓我們知曉立春的習俗,還能了解先民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古典詩詞。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詞《減字木蘭花·立春》,來了解一下古代立春有哪些習俗?


《減字木蘭花·立春》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

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

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減字木蘭花·立春》是蘇軾被貶儋州(今海南)期間所作的一首詠春詞。在宋代,儋州還是一個蠻瘴僻遠的「天涯海角」之地,景色荒涼,他人所寫的文學作品,也大都流露出一種飄零流落的悲感。而蘇軾卻在這首詞中,藉助立春的習俗活動,突出了儋州絢麗的春光,同時也寄託了他隨遇而安的曠達思想。

首先,這首詞的上、下片句式完全相同,而我們需要注意的便是它每一片的首句,因為都是從立春的習俗說起。下面我們便來看看詞的開篇「春牛春杖」,即鞭打春牛的習俗。據《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古時立春日要「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

所謂的「春牛」,即泥做的土牛,象徵著春耕的開始。「春杖」,也就是耕夫持犁杖而立,然後鞭打土牛,因此也有「打春」一稱。至於「無限春風來海上」,則是突出了詞人所在之地儋州地處海島的特點,即春風無限,來自海上。從詩詞境界來看,這句雖然樸實,但卻有著壯闊的境界,讀後可以讓人心胸開闊。

緊接著的兩句「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則是以對桃花的描寫,來突出儋州絢麗的春光。它的意思是說,求得春風吹暖大地,萬物復甦,把桃花紅染得像肉色紅一樣。需要的注意是,這裡不僅是對絢麗春光的概括描寫,還有對當春耕豐收的美好期盼。因為「春工」,也有為農作物催生助長的農工之意。

然後,我們再來看詞的下片起始句「春幡春勝」,它與「春牛春杖」一樣,都是我國古代立春的習俗,即掛春旗、剪彩紙。據記載,古代立春日這天,農家戶戶都要掛春幡,也就是掛春旗,標示春的到來。此外,還會剪一種有圖案或文字的彩紙來表達迎春的意思,也就是這裡說的「春勝」。

接下來的「一陣春風吹酒醒」與上片中的「無限春風來海上」一樣,都是對春風的描寫。所不同的是,這裡的春風還暗中寫出了蘇軾在迎春儀式的宴席上,興致勃發的愉悅之情。也就是蘇軾縱然身為謫官,身處荒涼之地,也依然能夠隨遇而安,曠達處世的積極思想。按理說在這樣的情景下,春酒該是醉人的,但這裡反而卻說「吹酒醒」,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便是為了最後的感慨做鋪墊,「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即儋州不像是天涯海角,這裡被春風捲起的楊花和中原地區的雪花頗為相似。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兩句主要是寫了儋州的物候與中原地區的差別。也就是儋州能看到楊花的時候,中原地區還在降雪。而從其意蘊來看,蘇軾能夠從異鄉,找到同故鄉的相似之處,所反映的依然是隨遇而安的曠達思想。

綜觀蘇軾的這首詞,「春牛春杖」、「春幡春勝」,都是古代立春的習俗,雖然它並不全,但是結合蘇軾的親身經歷,無疑我們更能理解這些立春習俗對於古人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蘇軾被貶儋州卻仍然曠達的積極思想,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關於古代立春的習俗,你還知道哪些呢?歡迎補充。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