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神學與東方佛學的思維差異與殊途同歸:量子困境與希望

鍾啟元 發佈 2020-02-04T16:33:27+00:00

據說釋迦摩尼在證佛時,他觀察到一個循環:樹從地上長出來,蟲子吃樹葉,鳥吃蟲子,鳥吃蟲,老鷹吃鳥,狼吃老鷹,人吃狼,人和這些動物死亡都消失在土裡成為養料,樹從土裡獲得養料,不斷循環。

據說釋迦摩尼在證佛時,他觀察到一個循環:樹從地上長出來,蟲子吃樹葉,鳥吃蟲子,鳥吃蟲,老鷹吃鳥,狼吃老鷹,人吃狼,人和這些動物死亡都消失在土裡成為養料,樹從土裡獲得養料,不斷循環。這為他的理論奠定了基礎,後面推導出萬法皆空。這和現時的能量說是相似的。



西方神學也觀察到類似的現象,他們認為,這些變幻的形式下面,有一個不變的本體。這個本體英文名叫being,後來又有一個世人皆知的名字:GOD,上帝。上帝最初是指本體,宗教化以後被擬人化了。釋迦摩尼的佛學也一樣,佛在佛教裡面也被擬人化了。



這個擬人化是傳播的需要,向現實的妥協。在20世紀之前,整個地球處於愚昧無知之中,幾乎都是文盲。不可能大規模進行理論學習,給神學與佛學的傳播帶來了巨大阻力。傳播者只好採取神化手段,這樣文盲也能聽懂,實現了解決精神問題的目的,效果延續至今,形成了宗教。




西方本體論出來後,先是引申出來原子的概念,後又引申出上帝粒子和量子的概念。西方神學發展出來的哲學和科學是是物質思維。本體論構成了西方哲學基礎,後面發展出認識論和方法論,方法論的實踐發展出科學。



佛學發展出來的思維是意識思維,強調向內修行,人人皆可成佛。

他們來源於對宇宙的觀察與思考,又偏重單一因素。現在的量子力學是西方神學向下的極大發展,西方神學發展出來的科學研究能量和量子,又在驗證佛學的萬法皆空。比如人體等客觀存在都可以理解為能量體。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可以計算物質與能量轉化的關係。



量子坍塌用物質思維已經無法解釋,意識已經影響量子行為。這又證明佛學的意識思維需要考量了。這樣或許可以推理,如果按物質思維,意識本質可能是量子流。反過來,量子本身是意識的組成要素。

這是西方神學和東方佛學在科學層面的交匯,殊途同歸。

通過結合神學與佛學,一個新的事物產生了,靈修實踐。

據說牛頓晚年醉心於神學研究,神學研究的是本體,即如何溝通本體。


長期以來,溝通本體的人罕為人知,溝通的人無法言說,言說後無人可以理解。有意思的是,據說神學學者後面通過佛學渠道更容易實現溝通本體。

這裡面有個悖論。本體產生思維,思維產生哲學和科學。因此,思維手段的哲學和科學只能重構本體,而無法溝通本體。佛學認識到萬法皆空之後,認為痛苦是思維的產物,思維亦空,因此,跳出思維即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即沒有痛苦的狀態,這個過程被稱為開悟。神學學者從這一理論找到了實現溝通本體的方式,跳出思維,即可找到本體。現代人根據神學和佛學理論,以及哲學和科學知識,建立了一門新的修行方式,更科學的到達神學和佛學所到達的目的地,這就是靈修。這一路線由德國人艾克哈克-托利在《當下的力量》一書中揭示。從這裡面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牛頓為何研究神學。

科學要繼續往下發展,在框架上已經受限了,單一的物質思維無法理解量子了。如果人的意識是通過量子溝通實現的,那麼這個悖論無法通過人的意識認識得到解決。就像在思維裡面無法解決思維的弊端一樣,只有跳出思維才能解決。同樣,如果意識真的由量子構成,那麼,必須排除意識的干擾,才能認識量子。科學界不妨從研究意識的物質性出發,曾經有位哲學家提出過意質概念,就是從物質的角度研究意識,認為意質是意識的組成物質狀態。


朱清時聯繫佛學和科學引發的爭議我看了一點,我是支持朱清時的。這是人類認識史的推理結果。佛學誕生於2500年前,釋迦牟尼是偉大的發現者,2500年後,依然絕大部分人無法理解他的高度,依然在思維層面摸象,還為自己摸到什麼爭吵不休。

正是神學與佛學選擇了不同路線 ,讓我們今天能夠更全面的認識世界,有更多解決問題手段。就像黃家駒的歌詞,繽紛色彩顯出的美麗,是因它沒有分出每種色彩。我們再次得到啟發,一定要讓不同的聲音發出來,這是解決人類認知局限性的好辦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