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髁骨折臨床路徑(2019年版)

骨科在線 發佈 2020-02-04T20:21:05+00:00

2.合併症:老年患者易有合併症,如骨質疏鬆、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骨折後合併症可能加重,需同時治療,住院時間延長。

一、股骨髁骨折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閉合性股骨髁骨折(ICD-10:S72.401)。行股骨髁骨折內固定術(ICD-9-CM-3:78.55/79.35/79.15)。

(二)診斷依據

《外科學(下冊)》(8年制和7年制臨床醫學專用教材,趙玉沛、陳孝平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年)。

1.病史:外傷史。

2.體格檢查:患肢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畸形、反常活動。

3.輔助檢查:X線檢查發現股骨髁骨折。

(三)選擇治療方案的依據

《外科學(下冊)》(8年制和7年制臨床醫學專用教材,趙玉沛、陳孝平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年)。

1.年齡在14歲以上。

2.傷前生活質量及活動水平。

3.全身狀況允許手術。

4.首選鋼板螺釘內固定,也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其他治療方式。

(四)標準住院日為≤16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S72.401股骨髁骨折疾病編碼。

2.外傷引起的單純性、新鮮股骨髁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併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損傷。

5.當患者合併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術前準備(術前評估)0~7天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血型、尿常規+鏡檢;

(2)電解質檢查、肝功能測定、腎功能測定、凝血功能檢查、感染性疾病篩查(B型肝炎,C型肝炎,梅毒,愛滋病);

(3)胸部X線平片、心電圖;

(4)骨科X線檢查。

2.根據患者病情可選擇的檢查項目:CT檢查、肌電圖、血氣分析、肺功能檢查、超聲心動圖等。

(七)預防性抗菌藥物選擇與使用時機

1.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15〕43號)執行,並根據患者的病情決定抗菌藥物的選擇與使用時間。建議使用第一、二代頭孢菌素,頭孢曲松。

2.術前30分鐘預防性用抗菌藥物;手術超過3小時加用1次抗菌藥物。

(八)手術日為入院第1~7天

1.麻醉方式:椎管內麻醉和(或)全身麻醉。

2.手術方式:股骨髁骨折內固定術。

3.手術內固定物:鋼板螺釘或帶鎖髓內釘(開放骨折可考慮選擇外固定架)。

4.術中用藥:麻醉用藥、抗菌藥。

5.輸血:視術中具體情況而定。

(九)術後住院恢復6~9天

1.必須複查的項目:血常規、X線檢查。

2.可選擇的檢查項目:電解質、肝腎功能、CT。

3.術後用藥:

(1)抗菌藥物使用:抗菌藥物使用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15〕43號)執行,並根據患者的病情決定抗菌藥物的選擇與使用時間。建議使用第一、二代頭孢菌素,頭孢曲松;

(2)術後鎮痛:參照《骨科常見疼痛的處理專家建議》(《中華骨科雜誌》.2008年1月.28卷.1期);

(3)預防靜脈血栓栓塞症:參照《中國骨科大手術後靜脈血栓栓塞症預防指南》(《中華骨科雜誌》,2016,36(2):65-71);

(4)其他藥物:消腫、促骨折癒合等。

4.保護下功能鍛鍊。

(十)出院標準

1.體溫正常,常規實驗室檢查無明顯異常。

2.傷口癒合好:引流管拔除,傷口無感染徵象(或可在門診處理的傷口情況)。

3.術後X線片證實復位固定滿意。

4.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併發症和(或)合併症。

(十一)變異及原因分析

1.併發症:本病可伴有其他損傷,應當嚴格掌握入選標準。部分患者因骨折本身的合併症而延期治療,如大量出血需術前輸血、血栓形成、血腫引起體溫增高等。

2.合併症:老年患者易有合併症,如骨質疏鬆、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骨折後合併症可能加重,需同時治療,住院時間延長。

3.內固定物選擇:根據骨折類型選擇適當的內固定物。

4.開放性骨折不進入本路徑。

來源:國家衛健委官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