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領土越來越小,但是國力卻越來越強,這是什麼操作

歷史薈萃 發佈 2020-02-04T08:56:04+00:00

但我們還是要強調一點,每一寸土地都是非常珍貴的,雖然明朝當年利用不上,但是也得留給後人,畢竟這是具有歷史影響力的行為,可不能隨便來。

過去在明朝歷史上,曾經有過很大的開疆拓土的行動,從朱元璋時期的南征北戰再到朱棣時代的不斷的開疆拓土,可以說明朝的版圖在最巔峰的時候是絲毫不遜色於其他的國家,按照當時教科書的描繪,明朝的領土也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可是一個無比巨大的領土面積。但是在接下來的歷史記載中,明朝的領土卻是不斷的縮小,按理來說這是暗示著一個國家的實力越來越不行了,可惜的是,在另一方面的歷史描繪中,明朝的國力卻是越來越強。那麼問題來了,這到底是一種什麼現象?明朝到底在進行什麼操作?

其實要想理解這一現象,就必須要回到當年的仁宣之治,按理來說人生之志是明朝比較紮實的一個繁榮的時代,當時明朝的國力整體急速的上升,而且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也是一路飆升,但就在這個國力發達的時候,領土面積卻是不斷的收縮,當年朱棣時代搞定了安南地區被明仁宗明宣宗大筆一揮給甩了出去,而且明朝的國土面積不斷的向內部收縮。在後來張居正時代,國力再一次進行了刷新式的提升,但是對於版圖面積控制力卻是越來越弱,明朝的版圖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後來只收到了300多萬。

按理來說我們以往的認知中,國力的收縮代表著國家實力的不行,但是明朝似乎打破了這一規律,它的領土面積越來越小,但是改革是一波接一波,而國力是一波又強過一波,那麼問題來了當年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難道說明朝屬於一個非常另類的國家已經不符合之前的國家規律了嗎?其實仔細研究我們就會發現問題所在,原來這和我們這個文明國家的屬性有關。

根據歷史記載,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農業國家注重安土重遷,因此既不具有對於領土的開拓性的慾望,又不具有對開拓領土進行,價值增加的操作水平,所以每一次中國開疆拓土的過程都必須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與代價,而且還得不償失,例如明宣宗時期的山南地區叛亂一波接一波,國家的財富不斷的流失,為了確保損失減少,明宣宗乾脆放棄了對這一地區的控制,結果使得國家的財力反而上升,避免了負擔。

因此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明朝對於地方上的控制越來越弱,但是它的國力卻反而增強了,這是一種社會制度與國家經濟發展一種不協調的現象,通過當時大時代的影響,明朝的國力持續上升,而且明朝內部也出現了很多有才華的人物,對於國家的發展進行引導,但是,封建制度發展到那時候,它內部的矛盾越來越明顯,對於領土的控制的制度也是越來越脆弱,所以明朝乾脆放棄了對於土地的統治,重點加強自身的力量建設。

其實這樣的操作和當年的歐洲也是比較類似的,歐洲面積比較小,而且國家眾多,那些小的國家只需要應對少量的國民,所以他們對於國家的操縱會顯得更加得心應手,甚至在改革的時候獲得的紅利更多。但很明顯明朝當年矛盾實在是太多了,對於版圖的放棄實在是吃了太多的虧,但我們也不能完全說是明朝本身的問題,畢竟當時的制度問題已經變得非常的明顯,明朝也是作出了符合當時制度選擇的結果,而且明朝國力上升,社會影響力絲毫沒有下降,版圖的增減並沒有改變大明王朝的氣質。但我們還是要強調一點,每一寸土地都是非常珍貴的,雖然明朝當年利用不上,但是也得留給後人,畢竟這是具有歷史影響力的行為,可不能隨便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