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場瘟疫之後,鼎盛的羅馬帝國逐漸走向衰敗的原因

十啞君悟史 發佈 2020-02-04T13:32:46+00:00

導讀:羅馬帝國顧名思義帝國兩個字就可體現羅馬當時的統治地位,像中國古代大秦帝國一樣,更像是一部戰爭機器,長期處於討伐戰爭中。

導讀:

羅馬帝國顧名思義帝國兩個字就可體現羅馬當時的統治地位,像中國古代大秦帝國一樣,更像是一部戰爭機器,長期處於討伐戰爭中。從公元前27年建國一直到公元9年,僅歷經36年,羅馬帝國便征服了歐洲大部分區域,領土面積更是達到500萬平方公里。


斯塔夫理阿羅斯在《全球通史》中寫到:沒有人會忘記羅馬帝國是一個靠武力迅速擴張的帝國,他的擴張也給文化帶來破壞性的影響。

正是由於羅馬帝國不斷地擴張戰爭,大量的人口死亡,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導致潮濕骯髒的戰場成為了病菌巨大的溫床,最後產生的瘟疫。因為這場瘟疫發生在羅馬皇帝安東尼·馬可·奧勒留統治下,也被稱為安東尼瘟疫。這場瘟疫首次發生的病例,就是在公元164年在羅馬帝國征討美索不達米亞高原的士兵當中。 據當時羅馬皇宮御用醫生克勞迪亞斯-蓋倫筆下描述:發病者身體無法站立,只能癱臥,雙耳雙目全部失去生理功能,胃內像有一團火炬似的一直燒到喉嚨。


雖然羅馬帝國常年處在征戰狀態,軍隊很強大, 但是民生條件很是脆弱。統治者對此次瘟疫也是束手無策,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抑制。最後導致平民中也出現了傳播,病發者只能在無盡的痛苦中死去。公元180年,羅馬皇帝安東尼·馬可·奧勒留因心力交瘁死在了對抗瘟疫的戰爭中。鼎盛的羅馬帝國在這場瘟疫中逐漸走向了衰敗。

有很多學者認為,這場瘟疫是導致羅馬帝國的衰敗的一大原因,那羅馬帝國的衰敗到底是不是瘟疫引起的呢?下來讓我們一起探索:一場瘟疫之後,鼎盛的羅馬帝國走向衰敗的原因。

安東尼瘟疫是不是導致羅馬帝國走向衰敗的主要原因?

據記載安東尼瘟疫從公元164年末開始傳播,此次瘟疫羅馬帝國一共死亡人數在470萬到500萬之間,甚至羅馬帝國一些偏弱的地區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死於瘟疫,導致羅馬帝國的兵力大幅銳減。昔日長期受羅馬帝國剝削的日耳曼部落趁瘟疫之時,於公元167年大舉攻擊羅馬,霍亂的戰場成為瘟疫傳播的溫床,導致羅馬兵力又一次受到創傷,成倍削減。就連當時的統治者路奇烏斯.維魯斯都在征戰途中病發死亡,維魯斯死後將皇帝傳位於養子馬可.奧勒留。

在這位新皇帝的帶領下,羅馬全員儘管在瘟疫的肆掠下也多次將日耳曼部落擊敗。但因為馬可.奧勒留的偉大,也意識到瘟疫對羅馬軍隊實力的傷害,所以他沒有像以往的帝國皇帝一樣打到最後,而是審時度勢的與日耳曼部落在公元169年簽署了和解條約。允許日耳曼部落駐紮在羅馬帝國北方的邊界,希望能為阻擋其他部落的侵襲創造一個屏障,從而得以喘息的時間,恢復國力。

雖然瘟疫帶走了羅馬五百萬的平民死亡,也帶走了上一任羅馬皇帝維魯斯,但在這位被稱為羅馬帝國最偉大的皇帝的奧勒留的執政下,羅馬帝國成功走出了瘟疫的陰影,恢復了短暫的太平盛世。所以這場瘟疫並不是導致羅馬帝國走向衰敗的主要原因。

導致羅馬帝國走向衰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羅馬帝國政治架構上的空虛

羅馬帝國是在公元98—117年被稱為「五賢帝」之一的圖拉真的帶領下達到鼎盛時期。不論是經濟,還是疆土都達到最大。以地中海為中心,西起西班牙,東到土耳其亞美尼亞高原,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據史書記載在中國歷史上一度被稱為「西域大秦」。

《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國……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里,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邊界之外只有諸如日耳曼等幾個蠻族部落了。因為版圖的巨大,帝國政府對各地管制採取了行省制的辦法,據記載當時就有28個行省。而後又通過征討與重劃,戴克里時期,行省數更達到99個之多。(PS:要知道如今我們中國也只有34個行省。)

如此巨大的版圖可以體現羅馬帝國當時強大的軍事和經濟。雖然屋大維在帝國初期就確立的元首政治。但後來就連屋大維本人還是以「第一公民」自居,執政官的選舉仍舊定期舉行,參議員依然在元老院進行辯論。但後來屋大維自己立下皇帝實行最終決定權的先例。但是這樣的皇帝決定權與中國古代王朝的皇帝集權還是無法相比的。首先,這樣皇帝決定權並非十分可靠,它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基礎的,意味著皇帝一旦失去了軍事控制權,便會岌岌可危;其次,皇帝不得不將自己的權力極為謹慎的限制在參議員們的原則下,這是羅馬帝國由來已久的政治傳統,並且經常會發生參議員們引起的暴動對抗。

相比古代中國皇帝的中央集權制度,羅馬這樣的元首制,尤其是在帝國後期更顯得力不從心。直到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的政治體制才正式完成了元首制向君主制的轉型,儘管此時君主相對集權,但歷史並沒有給羅馬帝國太多的時間去完善,便遭到蠻族的入侵,很快造成帝國政治的崩裂。而另一方面帝國也缺少穩健而成熟的文化。

因此,羅馬帝國的政治架構弊端太多,看似版圖遼闊,武力強硬,但其實質上是虛弱的,尤其在晚期,帝國政治上的弊端日益凸顯,在日耳曼民族的衝擊下,漏洞百出的帝國政治很快瓦解。而正是由於如此虛空的政治架構也沒有產生堅固而又成熟的帝國文化。





2、羅馬帝國後期多元卻不成熟的帝國文化

羅馬帝國早期奉行的是希臘哲學,諸如:逍遙學派、帕拉圖學派、新帕拉圖學派等。表面上看似,講學之風盛行,文化得繁榮,然而,現實並非如此。首先:雖然帝國早期文化受到了希臘的影響,但希臘文化在羅馬帝國並未像東方中國古代秦漢文化那樣得到真正的傳承。因為羅馬帝國崇尚武力,學派爭鳴的氛圍不如古希臘,非但沒有繼承反而羅馬人對希臘文化加以排斥。

羅馬帝國的風俗維護者加圖對其子說過:希臘人每次帶給我們的新知識都是將羅馬帝國腐化,希臘是粗魯和邪惡的種族。

從這可以看出羅馬人對希臘文化的深惡痛絕,曾經在議會中更有多人反對介紹希臘風俗的羅馬人。所以這並非是加圖的一人之言。醫學史研究證明,羅馬人生活中一直沒有希臘醫生,至少到西塞羅時代。

其次,羅馬帝國早期的文化雖然多元化,但多是建立在多神教的基礎上。而且一定程度上呈現了多元景象,並不成熟,也不穩固。羅馬帝國建立之後,多神教一直是其傳統,多神教極力反對基督教,直到公元四世紀君士坦丁的皈依,才使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官方宗教,甚至是唯一宗教。多神教雖然還是傳統宗教,但多神的信仰根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齡,卻伴著人們情感上的真空,無法為世俗的人提供真正心靈上的慰藉。所以多神教所建立的多元文明必然是不穩定的,很容易受到摧殘與衝擊的。

直到帝國晚期,由於社會結構的變遷,其文化基礎也發生了瓦解。羅馬帝國四處征戰,以武力征服各方,並未在後期注重文化上的統一與發展,儘管羅馬帝國在武力上爭服了希臘人,卻未完成真正的融合與轉變。

根據學者漢密爾頓一書《希臘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記載:在人們的傳統思考中,古希臘與羅馬帝國有傳承和發展的地方。

但這是神話式的虛構,古希臘與羅馬帝國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很難找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的共同之處。另一方面,羅馬帝國以多神教為基礎的文化並不牢固,實則是正在孕育後來居上的「一神教」的基督教。因此羅馬帝國既沒有吸收希臘文化要義,也沒有形成自己的帝國文化是其走向衰敗的又一原因!


總結:羅馬帝國雖然走向衰敗,但衰而不亡

雖然在政治上羅馬帝國並未形成成熟的政治體制,沒有與龐大帝國相適應有力制度的維護穩定與統一,但羅馬帝國的衰敗只是政治架構上的崩潰,而非整體國家的消亡,而且其政治並非一無是處。因為羅馬帝國的集權統治與地方行政的劃分為後來中世紀的政治提供了範例和參考;雖然後期羅馬帝國的權威喪失了,但實際上羅馬正被作為一種習慣被很多區域的人們遵守。就包括很多敵對的蠻族部落都是以羅馬的政治架構為基礎去延伸。比如東哥特國王狄奧多里科頒布的《狄奧多里科告示》、西哥特國王阿拉利克二世召集當時的羅馬學家編輯的《西哥特羅馬》等許多法律雖然對比羅馬的相對簡陋,但仍能看出其中有羅馬帝國的烙印。其中作為羅馬彙編的《西哥特羅馬》在當時西哥特的統治領域內就被稱為「羅馬」。這部法典從法律淵源上看,基本上是以公元5世紀西歐羅馬學者對羅馬帝國法學知識的儲備為基礎。



其次,文化上來看,雖然早期繁榮發展的希臘哲學在帝國四方征戰途中瓦解,帝國早期多神教的文化的虛無,但基督教正是從中產生,成為帝國文化的延續。但是,帝國的衰敗僅在於政治與經濟的消退,絲毫沒有影響基督教的發展。雖然在羅馬帝國初期因為多神教視為傳統宗教,從而基督教遭到了極力反對,但基督教並沒有遭受到頻繁或者毀滅性的迫害。其中規模最大的幾次迫害就是公元60年末期尼祿的迫害,三世紀德西烏斯的迫害,以及戴克里先時代受到的最大迫害。但正是這恰如其逢的迫害剛好磨礪了基督教的精神,而又不至於將其摧毀。因此可以說羅馬文化是基督教產生的母體,羅馬文化孕育的基督教。儘管羅馬帝國逐漸走向衰敗,但並沒有衰亡。

總的來說羅馬帝國的衰敗的原因可概括為蠻族的入侵,精神文明的喪失以及政治架構的薄弱。如果我們將羅馬帝國與中國古代封建帝國比較,歷代王權無不經歷著羅馬帝國類似的危機,但從未因為某個單獨的原因走向滅亡,更沒有結束兩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權專制制度。

歸根結底,羅馬帝國走向衰敗的原因不在於一場瘟疫,而是在於政治上沒有建立強大的中央專制集權,加之其沒有成熟的帝國文化兩大原因。

最後感謝大家耐心閱讀,歡迎大家多多留言交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