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秦始皇修長城,為啥不學西歐建城堡?日本學者解釋讓人自豪

陶陶讀歷史 發佈 2020-02-04T13:51:24+00:00

讀史可以知今。今天,筆者繼續為大家講解司馬光的曠世史學巨著——《資治通鑑》。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最具知名度的皇帝之一。但自漢代以來,好大喜功的秦始皇便後世學者口誅筆伐,甚至成為了暴君的代表,而萬里長城更是成為其「暴政」的典型代表。

讀史可以知今。今天,筆者繼續為大家講解司馬光的曠世史學巨著——《資治通鑑》。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最具知名度的皇帝之一。但自漢代以來,好大喜功的秦始皇便後世學者口誅筆伐,甚至成為了暴君的代表,而萬里長城更是成為其「暴政」的典型代表。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為四十四縣。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迤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蒙恬常居上郡統治之,威振匈奴。」

為了修築長城,秦朝可謂是用盡了民力,大量百姓倒斃在長城的工地上。受此影響,後世還編排出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而更加諷刺的是,長城的存在還間接導致了秦朝的滅亡。發動反秦起義的陳勝、吳廣,正是前往長城戍邊的楚國戍卒。



看到這裡,很多人或許要問了。秦始皇為何寧願讓百姓大老遠地奔赴北方邊境,修建蜿蜒萬里的長城,為何不能像歐洲人或日本人一樣,依山建立城堡呢?

眾所周知,城堡是歐洲封建時代的象徵。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舊領土被日耳曼諸蠻族瓜分。查理曼帝國時期,更是確立了封建采邑制度。從國王到地方的普通騎士,土地層層分封,西歐被分割地支離破碎。封建主為了鞏固對轄地的統治,他們往往會選擇修建城堡。因此在西歐,可以用遍地城堡來形容。

與歐洲一樣,日本同樣喜歡修建城堡。特別是在日本戰國時期,領主們倚靠著高山,修建了大量易守難攻的山城。



相比於長城「線」式的防守體系,城堡實際是頗具優勢的。長城蜿蜒萬里,即使有數十萬守軍,也會被過於漫長的防線攤薄。敵人只要集中力量,就可從一點突破。而城堡則不同,它們小而堅固,僅用少數兵力,就可阻擋大量敵軍。即使城堡被攻破,敵軍也會崩掉一嘴的牙。

實際上在周朝,中華大地也分布著大量城堡。當時,中國與歐洲中世紀一樣,也採取著秩序分明的分封制。從周王到中層的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同時自然也有這樣的城堡。為了限制諸侯實力太強,周王還曾明確規定「貴族諸侯的城牆不得超過18尺」。

但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修建城堡再不受這條規定限制,上至諸侯,下至士大夫都竟相修建城堡。孔子曾試圖在「墮三都」,也就是拆除魯國權臣——「三桓」的城堡,但均以失敗而告終。到了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一個效果都可以動輒數十城堡,讓天下的統一變得難上加難。



當秦國花費六代人時間,統一中國後,秦始皇便決定,廢除分封制,同時拆掉封建領主賴以生存的城堡。根據《資治通鑑》記載:「(秦始皇)隳名城,撤關梁」,將國內許多城堡都拆除殆盡。

對於秦始皇的行為,許多老外都感到費解。於是他們在自己的歷史論壇中提出一個疑問:為何中國人不能像西方人一樣,修建大量城堡,抵禦外敵呢?

對於這個答案,網友們眾說紛紜,一些人認為。秦始皇不修城堡,是因為中國戰爭規模太大,動輒數十萬,與歐洲、日本「村戰」式的戰爭完全不同。面對十萬大軍,小小城堡就相當於鐵靴前的石子。



還有人認為,中國式的城池,包含了外國城堡的功能。而與不能完全包裹市區的城堡不同,中國式的城池能將市區四面圍住,這樣就可以保護民眾的安全。

然而在筆者看來,日本學者鶴間和幸的觀點,或許更能解釋秦始皇為何選擇了長城,而不選擇城堡。而他的解釋,讓我們倍感自豪。鶴間認為:

「秦始皇與亞歷山大、凱撒、成吉思汗等征服者不同,他最得意的不是攻城略地破軍殺將的軍功,而是自己實現了天下和平的理想。他敢於迎接戰爭,但極度厭惡戰亂。他的志向是做個戰亂終結者,創造「甾害絕息,永偃戎兵」的清平世界!」

秦始皇從小在趙國首都邯鄲長大,在秦趙戰爭中,秦始皇曾受盡了苦楚,多次差點喪命。因此,他對於戰爭,對於國家的分裂是深惡痛絕的。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秦朝剛剛統一時,大臣曾以燕、齊、楚地處偏遠為由,建議秦始皇在當地立自己兒子為王。但是秦始皇卻認為:

「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

秦始皇對戰爭和分封制有著如此地憤恨,對和平有著如此熱切地追求,又怎能接受野心家藉助林立的城堡,重回分裂割據的時代?因此秦始皇力排眾議,堅定地確立了郡國制度。天下統一後,秦始皇曾多次巡遊,在多地刻石紀功。而在這些石碑上,秦始皇總會習慣性地刻上四字:「永茲和平!」



為了實現他和平的夙願,他背負罵名,遠涉荒漠攻打匈奴,修建了萬里長城,將廣袤的中華大地保護了起來。然而長城保護了中華,卻沒有保住大秦政權。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秦軍在關東缺乏城堡進行防守,起義軍藉助秦始皇修築的馳道,很快便將戰爭燃燒至全國。最終,漢劉邦實現了秦始皇的夙願,重新實現了統一。

漢代以後,中國曾多次面臨分裂的亂世。而城堡也化身為塢堡,在中華大地上死灰復燃。但是有了秦始皇作為先例,這些塢堡最終還是被摧毀,一無保留。而中國也避免像歐洲一樣,變得四分五裂、支離破碎。除了唐、元、清三代以外,歷朝歷代都會以秦長城為基礎修建長城,讓華夏百姓免受外族屠戮之苦。

在陶陶看來,秦始皇背負了罵名,卻為中國奠定了萬世的基業。誠然,他制定過許多虐民的政策,但他的高瞻遠矚,仍值得我們後人敬佩。



讀了秦始皇「隳名城,建長城」的偉績,不知大家是否有感觸。不讀細讀史書,怎知我華夏先賢的偉大?正所謂「好讀書,讀好書」,在疫情蔓延、大家都呆在家裡的時期,我建議大家可以讀一讀史書。在這裡,我給大家推薦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但畢竟普通歷史愛好者,沒有養成閱讀文言文的習慣,所以我們可以用這套《白話資治通鑑》作為過渡。

這套書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台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中台灣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本書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而且是全本。

做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因為這一套在頭條做活動,一套十大本,原價498,現在頭條讀者只要208,可以說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點下面的橫條購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