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不可及》:不憐憫是一種更高級的尊重

小微影評 發佈 2020-02-04T18:31:04+00:00

《觸不可及》改編自法國電影《無法觸碰》,取材於一個真實故事。菲利普是一個成功的作家和商人,積累的財產足以讓他下半生過著優渥的生活,名車無數,名下的產業更是多得讓人咋舌。


《觸不可及》改編自法國電影《無法觸碰》,取材於一個真實故事。

痴迷於跳傘的富翁因事故導致脖子以下癱瘓,決定高薪聘請一位生活助理。在絡繹不絕的應聘者當中,他卻出人意料選擇了一位毫無陪護經驗並且屢次坐牢支付不起妻子和孩子贍養費的黑人小混混。

身邊的人都對他的選擇疑惑不解:為什麼偏偏選中了他?

富翁給出的答案是:他總是忘記我癱瘓的事實,我要的就是這樣的人

菲利普是一個成功的作家和商人,積累的財產足以讓他下半生過著優渥的生活,名車無數,名下的產業更是多得讓人咋舌。可是,癱瘓之後的每一天對他來說,每分每秒都是煎熬。

這種煎熬不止於病痛的折磨,更多的是來自於整個生存環境的歧視與特殊對待。

被貼上「殘障人士」標籤的人,我們似乎更熱衷於販賣自己的同情心,但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真正走進他們,去探尋他們真正需要什麼。而這種披著關心、憐憫的同情心,何嘗不是另一種傷害?

對於菲利普來說,他需要不是這些,他需要的僅僅是:合理的尊重和溫柔的共處而不憐憫才是一種更高級的尊重。

比死亡更讓人恐懼的是誤解

美國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將5名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聚集在一起,探索他們在餘生中面對死亡的態度。

其中有一名身患癌症的女人和其他四位病人分享自己的經歷,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她說:自從患上癌症之後,身邊的親人和朋友都開始關心她,當她氣色不錯,想走出病床,去外面曬曬太陽的時候,讓親人和朋友都很訝異。他們流露的目光正悄無聲息表達著這樣的信息:你生病了,就應該躺在病床上,不應該四處亂走。那種目光讓她感到難過和絕望。

參加這個節目,是想告訴他們,即使身患重病,我也可以活得更好!

此時的菲利普也是如此,他希望獲得的,不僅僅是來自於親朋好友的關心,更多的是得到大家的尊重和特殊對待,將他視為一個將死的病人。對於生活助理的選擇,他不需要一個唯唯諾諾,犧牲自我,容忍病人一切壞毛病和壞脾氣的聽話「侍者」。

行屍走肉的生活誰不害怕呢?面對死亡誰不畏懼呢?但比起死亡,周圍人的誤解才是最讓人恐懼的

菲利普的秘書伊馮無疑是稱職的,她為他在無數應聘者中千挑萬選,試圖找到最適合照顧他的人。

但這種小心翼翼的呵護卻無形中摧毀了菲利普的尊嚴和自信心,在大家的呵護中,為了遠離外界的危險因素,他甚至不能決定自己出行的交通工具,只能在周圍人的安排下乘坐最穩妥,也最沒有個性的轎車。

在某種程度上,人們普遍認為,體驗危險是正常人才擁有的權利,但鮮少有人認識到,關注到菲利普內心真正想要的,比起小心翼翼的呵護,他最想要的只是大家將他看作一個正常人。

因此,菲利普對秘書的伊馮的安排才表現出有異常人的憤怒和「叛逆」,否決了伊馮替他選擇的生活助理,最終選擇了大家都不看好的戴爾。

菲利普的抉擇,側面說出了多少殘障人士的心聲:請收起你泛濫的同情心,我們不需要誤解,需要的是尊重和平視。

逃避很容易,但絕不是唯一的出口

很難想像,一個是背景高貴的白人,一個是生活重壓下入不敷出的黑人,兩個背景迥異的人碰撞在一起,相處起來會出奇的融洽。

桀驁不馴且對生活持逃避心理的戴爾,會在菲利普的身上學會照顧別人,開始理解妻子與孩子的不易,原本家庭矛盾重重的夫妻關係,父子關係也得到了和解,還改掉了小偷小摸的毛病,而菲利普則在戴爾的身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輕鬆,對生活重新充滿希望。

午夜時分,菲利普病發,在病床上咳嗽不止,痛不欲生時,戴爾推著他出門,在寒冬的街頭共享一支香菸,還一起打賭,演戲騙警察為超速的他們帶路,躲著所有人去山裡跳傘,領略從高空俯瞰大地美景的征服感。

婁燁的電影《推拿》里將鏡頭伸向一群容易被大眾遺忘或者忽略的盲人,他們的心智和正常人並無二致,因為不能擁有視覺而與這個世界架構了真正的鴻溝。但他們和菲利普一樣,同樣渴望得到這個社會的理解與尊重,而非憐憫與同情。

他們將自己禁錮在推拿中心裡,是他們謀生的手段,也是他們逃避現實的溫床,因為只有在這裡,他們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被需要的成就感。

可是,他們鮮少走出推拿中心,因為他們害怕。

「我來扶你過馬路吧!」

「小心,有車!」

「你這樣過馬路,很危險!」


也許,他人的提醒和幫助是出於善意,但這種善意並不是他們想要的,這種善意時刻在提醒著他們,我們是兩個世界的人,存在著隔閡和界限。

菲利普何嘗不是如此,他靠口述,讓秘書記錄繼續寫作,是為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觀看歌劇,參加藝術品鑑賞會,是為了讓自己的靈魂不再空虛。但是面對愛情,他退縮了。

他希冀著以柏拉圖式的戀愛麻痹自己的不自信和軟弱,不願意暴露自己的尷尬處境,從而獲得一種安全感。

而這一心態正是大部分殘障人士的心理獨白,誰會願意不斷在自己的傷口上撒鹽呢?

戴爾的「莽撞」無疑打破了現實,使他不得不面對自己流膿的傷口,使得相戀數年的筆友最終與他分道揚鑣,但戴爾的無意,又讓他的愛情重獲新生,重新獲得了另一份愛情,和伊馮攤開心扉,最終走到一起。

逃避很容易,但絕不是唯一的出口,流膿的傷口終會有結痂痊癒的時刻。

不憐憫是一種更高級的尊重

電影的後半段,菲利普不想再讓戴爾陪著自己度過餘生,於是,他辭退了秘書和戴爾,換了另一名生活助理。

始終小心翼翼的生活助理並未能讓他心結打開,稍有不順生活助理就會以「他有病」作為藉口向旁人解釋。這讓菲利普日漸蒼老,具體表現遠遠不止他日漸發白的頭髮和濃密的鬍鬚。

這讓他愈發懷念那個陪他瘋,陪他鬧,甚至拿他身體殘疾開玩笑的朋友戴爾。

這個故事裡,凸顯人性光輝閃耀的地方,並不在於他們誰為誰付出更多,作出多大的犧牲,而在於:你給我所想要的安靜與尊嚴,我給你所願的認可與提攜。

這部電影里,生與死都不再是拿來當噱頭的淚點的「道具」,戴爾讓菲利普體會到了尊重與平等,而菲利普讓戴爾明白了自己並非一無是處。儘管他們學識、身份和地位迥異,但在彼此的身上,他們看到了對方的閃光點,並憑藉對方的有點改變了自己。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不要用你的同情和憐憫去讓對方感激涕零,每個人都有一個無法被陌生人輕易觸碰的世界,健康人也好,身患絕症的人也好,他們只有在遇到同類的那一刻,才會釋放出夾雜著欣喜的善意。這種善意,是彼此的信任和彼此的尊重。

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毫無疑問都是最關心我們的人。可是,在我們身患絕症,真正需要幫助,需要關心的時候卻一心想躲得遠遠的?因為我們害怕這種披著憐憫外衣的「同情心」會對我們造成二次傷害,這種憐憫和同情也成了一種負累與枷鎖。

無論是紀錄片里的5個絕症病人也好,《推拿》里的盲人群體也罷,或者殘疾後的菲利普,他們需要的都不是廉價的善意。

這一刻,不憐憫才是一種更加高級的尊重。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