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剎地處蓮花寶地,相傳達摩在此傳教,是海南首批開放的寺廟

阿韜探古村 發佈 2020-02-05T21:36:44+00:00

蓮花寶地相傳,在海南省海口市海甸溪北岸有座千年古剎,與南北朝禪僧達摩頗有淵源,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

蓮花寶地

相傳,在海南省海口市海甸溪北岸有座千年古剎,與南北朝禪僧達摩頗有淵源,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古剎名曰「仁心寺」,與三亞南山寺、定安普濟寺、萬寧廣善庵、陵水三昧寺、屯昌福慶寺、西仁寺等7所寺廟一起,是海南首批開放的寺廟。

民間傳說,仁心寺寺址為達摩祖師落腳講經之地,亦稱為「蓮花寶地」。

相傳魏晉南北朝時期,達摩祖師立於蓮花寶座上遠渡重洋,曾在海甸溪岸邊落腳,為當地信眾講經說法。達摩祖師飄然離去之後,海甸溪的水塘開滿了蓮花。為銘記達摩祖師宣揚佛法的事跡,當地群眾將這塊佛緣深厚的沙洲土地稱之為「蓮花寶地」。

史料記載,此地最初起建的並非佛教禪宗寺廟,而是禮邦廟,系中原移民立的儒廟,供奉的是孔子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賢之一的「南方夫子」—言偃。

據傳當年冼夫人登陸海南時曾到蓮花寶地朝拜祈求神靈保佑,並許下心愿:待大軍勝利班師後,即在蓮花寶地建造觀音寺。可是她的願景,直到她的孫子馮盎才得以實現。

唐初,高州總管馮盎牢記祖母冼夫人的遺願,親自到蓮花寶地興建觀音寺,是為仁心寺的前身。

悠悠千載,轉瞬即逝。儘管仁心寺歷代歷經多次浩劫,但在眾多海南人民心中依然是一座立聳於蓮花寶地上,永盛不衰的千年古剎,是整個海南最為純凈的佛緣凈土。

仁心古剎

今年大年三十,我一心朝聖,驅車前往了古剎的所在地——海南省海口市的海甸一東路,只為追尋那一段延續千年的佛緣。起初,我相信既為千年古剎所在地,此處應是一塊承載人文傳奇的神奇土地,也是一處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

當我到達地圖導航所指的仁心寺地址時,卻沒有找到。望向四周,發現了一塊孤懸高樓頂上「仁心寺」的牌匾。經過一路打聽問詢,我終於找到了位於小巷深處的千年古剎。

一覽古剎的景象之後,讓我吃驚不少,此處絲毫沒有千年古剎的氣勢,可謂一眼望去儘是滄桑落寞。不僅沒有高大莊嚴的廟宇,也沒有別具一格的山門,更沒有雕樑畫棟的外牆。

這個由幾個鐵皮棚房組成的「寺院」,但從外觀來說似乎跟千年古剎並沒有什麼聯繫,不過經我一番考究之後,發現其形制、格局、佛像等細節上卻透露出漢傳佛教寺院的講究。

首先,如果說門口大鐵門對應的是寺廟裡的「山門」,那麼入門映入眼帘的一尊大肚彌勒佛像所在位置,即為整個寺廟的「護法殿」。

向右前行不遠處有兩尊護法天王雕像,左邊一個是迦藍菩薩,也就是眾人皆知的關羽,右邊一個是韋陀菩薩。雖然沒有殿堂,但憑供奉的兩尊護法天王雕像,可以斷定此處為整座寺廟的「天王殿」。

對於漢傳佛教寺院來說,過了天王殿,便是整個寺廟的核心建築——大雄寶殿。該寺亦是如此,在「天王殿」之後,就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中間供奉的是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右邊的是千手觀音菩薩像。左邊的佛像,從牆上文字來看,應是日光菩薩。

寺院院落里一尊地藏菩薩像飄然而立於蓮花寶座之上,右手持金錫寶杖,左手持如意寶珠,一副慈眉善目、海納百川的佛陀形象生動鮮活。

另一間廂房供奉的是西方三聖,由中間的阿彌陀佛,左邊的大勢至菩薩,右邊的觀世音菩薩組成。此處對應的是漢傳佛教寺院的觀音殿。

饒有趣味的是寺廟一隅有一個神龕,名曰「福德堂」,龕內世界別有洞天。神龕內上方供奉的是土地神神像,下方供奉的是五方五土龍神牌位。神龕名字曰「福德堂」,即「福德祠」,亦稱「土地祠」,是我國民間村落里,院子裡供奉土地神的神龕。

神龕內下方的「五方五土龍神」牌位,也來歷不凡。「五方」,不是指開封菜里的「嫩牛五方」,而是我國民俗表示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詞語。不過,此處的「五方」還有一層寓意,即東南西北中龍脈歸於中心,代表中間方位的意思。

「五土」,也就是「五色土」。古時候,人們把神州大地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五種顏色的土收集在一起祭祀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按民間習俗來看,五方五土應是供奉屋內,福德祠(也就是土地祠)應供奉在大門外的門口土地。一內一外,作為一間屋的守護神,護佑主人家與賓客出入平安。想必是由於條件受限,廟主人所以才將土地神與五方五土放置於一處,共同祭祀。

當我端詳完仁心寺後,有一位高僧與幾個信眾走了進來,大家歡聲笑語湊在一起準備年夜飯。餐桌上,食品種類並不是很多,周圍環境也較為簡陋,但是絲毫沒有影響到每個人的心情。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也讓我感受到了一股暖暖的情意。

如果說佛緣是一種平和的心境,是一份屬於自己的快樂。那麼,我今天尋跡到的佛緣,應當就是此時此刻其樂融融的氛圍。一如那尊樂呵呵的彌勒佛,無論置於何地,無論何年何月,始終對四方賓客笑臉相迎,永遠熱情快樂,永遠歡樂無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