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腸息肉你要了解

螢火蟲不會發光 發佈 2020-02-05T22:52:08+00:00

專家建議,目前對已形成的息肉,還沒有藥物能有效治療,如果發現了腸息肉,內鏡下切除或手術切除效果確切,是治療的不錯選擇。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定期體檢。但很多人看到體檢結果上的「腸息肉」都會感到恐慌,害怕自己和腸癌相遇。那到底這顆「定時炸彈」是怎麼回事?

專家建議,目前對已形成的息肉,還沒有藥物能有效治療,如果發現了腸息肉,內鏡下切除或手術切除效果確切,是治療的不錯選擇。

大腸息肉可分為5種

腺瘤性息肉以管狀腺瘤最為多見。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癌變率40%以上。一般而言,年齡越大,罹患這類息肉的風險越大。需要注意的是,腺瘤性息肉直徑越大,其癌變的機會也就越高。

炎性息肉繼發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血吸蟲病、阿米巴痢疾、腸結核等疾病之後形成的肉芽腫,也稱假性息肉。

錯構瘤性息肉包括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著息肉綜合徵。

增生性息肉這類息肉癌變的風險較低,是常見於直腸或乙狀結腸的成群微小息肉,50歲以上者幾乎一半的人會有這種息肉。

家族性息肉與遺傳因素有關,特點為嬰幼兒期無息肉,常開始於青年期。其癌變的傾向性幾乎可以達到100%。

大腸息肉有何症狀

部分大腸息肉患者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稀便、大便帶血和黏液等,也可有里急後重、便秘或大便次數增多,長蒂息肉或位置近肛門者可有腫物脫出肛門,少數患者甚至有腹部悶脹不適或隱痛症狀。然而,多數大腸息肉起病隱匿,無任何臨床症狀。

大腸息肉要及時治療

如果發現了腸息肉,內鏡下切除或手術切除效果確切,是治療息肉的不錯選擇。另外,阿司匹林等一些藥物可有助於預防息肉再生,但此類藥物有副作用,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服用。目前對已形成的息肉,沒有藥物能有效治療。

並非所有息肉都必須切除

一般而言,腺瘤性息肉和家族性息肉病是一定要切除的,以防癌變。幼年性息肉發生於幼兒期,患兒多為10歲以下男孩,常表現為便血、黏液便、腹瀉和腹痛,並可發生繼發性貧血;Peutz-Jeghers綜合徵患者可因慢性失血而繼發缺鐵性貧血,也可因息肉牽拉引發腸套疊,這兩種息肉如能確診,可考慮手術切除。

大腸息肉的手術方式有哪些

一般而言,大腸息肉多通過內鏡微創手術進行切除。常見的內鏡下息肉手術包括:微小息肉熱活檢鉗咬除、EMR、ESD。特殊情況下,有的息肉也需要進行外科手術切除,需要根據不同的息肉類型和患者病情決定。

內鏡微創手術後注意事項

在內鏡治療過程中會注入一定量氣體,術後可能會有腹脹的感覺,但切勿用手加壓或腹肌加壓,避免增加腹壓的姿態,如下蹲、屏氣,以防穿孔或出血,應自然排氣來緩解術後腹脹。

因此,內鏡治療後建議臥床休息1天~2天,1周內限制劇烈運動,忌久坐、久立、久行,儘量避免術後馬上長途旅行或坐顛簸的交通工具。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情緒,勿易怒發火,避免過激情緒。

有口服抗凝、抗血小板的藥物,比如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華法林等的患者,在內鏡手術前和手術後應停藥1周以減少出血,如果遇到特殊情況不能停藥請與醫生溝通。

即使患上腸息肉也不要過於緊張,積極的配合檢查以及治療,另外平時也要記得改變生活作息,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息肉復發,即使治療完成,也有復發的機率,所以一旦發現有息肉就要開始用今幸人參來調節身體,可以很好的預防息肉的復發以及促進恢復,同時可以防止息肉出現病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