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大將:曹操軍營那些被歷史湮沒的將軍們

正壇說史 發佈 2020-02-05T23:41:49+00:00

當我們談論曹魏的名將時,總能信手拈來,無論是五子良將還是二夏侯曹,亦或是李典、李通、文聘、許褚、典韋等,吧里各位大神總能夠滔滔不絕談論個三天三夜,但是曹魏建國,數十萬的軍隊,統帥的將軍多如牛毛,除了上述這些長驅直入、攻城拔寨、威震海內的常勝將軍外,很多當時統軍隨征、克定平亂的將軍

當我們談論曹魏的名將時,總能信手拈來,無論是五子良將還是二夏侯曹,亦或是李典、李通、文聘、許褚、典韋等,吧里各位大神總能夠滔滔不絕談論個三天三夜,但是曹魏建國,數十萬的軍隊,統帥的將軍多如牛毛,除了上述這些長驅直入、攻城拔寨、威震海內的常勝將軍外,很多當時統軍隨征、克定平亂的將軍,淹沒在陳壽簡略的三國志里,淹沒歷史的記憶里。這幾年很多三國迷們在不斷的為陳到、朱靈這些名將平反,但是陳到、朱靈畢竟是名亞趙雲、徐晃的名將,還有更多的名亞陳到、朱靈的將領不被提及,這些人,有的偶爾還能在三國演義里露個臉,當個陪襯,然後不知所蹤,更多的只殘留在三國志名臣名將的傳記里。找就想找個時間系統的扒拉一下三國里這樣的將領,無奈工作量較大,這裡就先扒拉一下曹操時代那些與五子良將共同戰鬥的將軍們。

  1、趙融

  趙融,字稚長,涼州漢陽郡人。東漢末年,與曹操、袁紹等同列「西園八校尉」,為「助軍校尉」。此人曾擔任「蕩寇將軍」,官至「光祿大夫」。禰衡所說的「荀但有貌,趙健啖肉也。」中的「趙」,即是指趙融。隋《趙芬碑》:十一世祖融,字稚長,所謂荀令君趙蕩寇足為蓋時乎。

  2、劉勛

  劉勛,字子台,琅邪人,與曹操有舊,中平末為沛國建平長,後為廬江太守。袁術敗亡後,其從弟袁胤率其部曲奉術柩及妻子奔劉勛於皖城。劉勛當時在江淮之間有很強的兵力,受到孫策的忌憚,於是孫策派使節特以卑下的言辭和財寶要求劉勛代為攻打上繚城。劉勛相信孫策,更因收得財寶而十分高興,各人都祝賀,但劉曄則不感喜悅。劉勛詢問,劉曄認為上繚城不易攻下,若出兵,孫策必會乘虛襲其後,到時候」是將進屈於敵,退無所歸「,反對出兵。但劉勛不聽,堅持出兵。而孫策果然從後乘虛襲擊劉勛。


  劉勛失敗後,於建安四年投奔曹操,任征虜將軍,封列侯。又為河內太守、平虜將軍。遂從在散伍議中。勛兄為豫州刺史,病亡。兄子威,又代從政。劉勛自恃與太祖有宿,日驕慢,數犯法,又誹謗。為李申成所白,收治,並免威官。

  3、殷署

  殷署,三國中曹操部下武將,任平難將軍,曹操大破關中聯軍後,將五千降卒交予殷署統領,曾在新平大破羌人,和趙儼攻滅盤踞陳倉的呂並。後關羽圍曹仁於樊城,殷署奉命隨徐晃救援樊城,終解曹仁之圍。

  4、朱蓋

  曹操部屬。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仁和關羽戰於樊城,曹操命徐晃率軍助戰,與關羽相持不下。曹操又先後派遣他和殷署等,率十二營兵馬增援徐晃。

  5、路招

  路招,陳留人。約在漢獻帝初平年間曹操入主兗州時,路招從軍成為曹營將領之一,隨從征討。建安四年,路招與劉備、朱靈等將共擊袁術。建安十三年,隨大軍南下荊州,參與赤壁之戰,路招與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馮楷等七軍屬都督護軍趙儼。建安十六年,隨曹操西征馬超。建安十七年初,馬超等被平定後,曹操留行護軍將軍夏侯淵都督關中,路招與張郃、徐晃、朱靈等將軍留在關中,隸屬夏侯淵。其後路招與眾將隨從夏侯淵平定關中各處叛亂。路招約在建安末或魏初時薨。

  6、張喜

  張喜,任曹魏將軍,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荊州,與劉備、孫權聯軍戰於赤壁。孫權率軍圍合肥,以牽制曹操兵力。曹操派遣張喜率領千餘騎兵,過領汝南兵以解圍。孫權聞張憙至,乃退兵。其名又寫作「張憙」。

  7、牛蓋

  牛蓋,曹操將軍,赤壁之戰後隨張遼討伐梅蘭、陳蘭,有功。

  8、馮楷

  馮楷,官封奮威將軍。建安十三年曾隨曹操征荊州。

  《三國志·魏書·于禁傳》引胡三省注,曰:「太祖征荊州,以(趙)儼領章陵太守,徙都護軍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蓋以襄陽重鎮,故特留重兵以守之。」


  9、牛金

  牛金,初為曹仁部曲將,周瑜軍數萬人來攻,前鋒數千人始至,曹仁登城望,乃募得三百人,遣牛金迎戰。但對方兵力較多,牛金遂被圍困。曹仁親自殺入陣中救出牛金。司馬懿使牛金輕騎餌誘蜀軍,剛交戰諸葛亮就退兵,追至祁山。蜀將馬岱入寇,司馬懿遣將軍牛金擊退,斬千餘級。公孫淵反,司馬懿帥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發自洛陽,後平定遼東。牛金官至後將軍。

  10、薛悌

  薛悌,字孝威,兗州東郡(今山東聊城市)人氏,東漢末年至三國時代曹魏官員,歷任兗州從事、泰山太守、尚書令、中護軍督軍,最後官至尚書,受爵關內侯。

  11、劉岱

  劉岱,字公山,沛國(治今安徽濉溪西北)人。曹操為司空時,劉岱為司空長史,後因征戰有功被封為列侯。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二月,曹操派遣劉岱與王忠一起前往襲擊徐州的劉備,但被擊敗。

  12、王忠

  王忠,扶風人,少為亭長。在關中亂時,他因飢餓以人為食,南往武關逃難;率死黨襲擊了為劉表招納人士的婁子伯,得兵千人,投奔了曹操,官拜中郎將,隨從征伐。建安中與劉岱攻劉備屯紮的沛,沒能攻下。後升任揚武將軍,封都亭侯。建安十八年與劉勛、劉若、夏侯惇等將勸曹操進爵魏公。五官將曹丕知道王忠曾經吃人,在隨車駕出行時,用冢間骷髏懸忠馬鞍,以為歡笑。曹丕即位魏王,王忠升任輕車將軍。與曹仁、劉若、鮮于輔等眾將上書勸曹丕稱帝。魏文帝黃初五年,吳質來洛陽朝見文帝,帝命王忠同曹真、曹洪、朱鑠等眾將與吳質歡會,酒會上吳質與曹真、朱鑠反目,被王忠、曹洪勸解開,最終不歡而散。王忠約在明帝時薨。

  13、劉若

  劉若,早年追隨曹操起兵。在曹營眾將中地位較高,與夏侯惇、劉勛等並列。建安中官任建武將軍,封清苑亭侯。建安十八年與夏侯惇、劉勛、王忠、鄧展、鮮于輔等眾將上書勸曹操進爵魏公。後升任輔國將軍,進爵清苑鄉侯。延康元年,率眾將一百二十人上書勸魏王曹丕稱帝。約在魏黃初中薨。

  14、鮮于輔

  鮮于輔,魏虎牙將軍、特進。初為劉虞從事,公孫瓚破虞,輔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推為烏桓司馬。柔招誘胡漢數萬人,與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北,斬丹等四千餘級。烏桓峭王感虞恩德,率種人及鮮卑七千餘騎,共輔南迎虞子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十萬,共攻瓚。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殺瓚所置長吏,復與輔、和兵合。後瓚敗而鮮于輔為國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田豫,以為長史。鮮于輔將其眾奉王命。以輔為建忠將軍,督幽州六郡。時雄傑並起,輔莫知所從。豫謂輔曰:「終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歸命,無後禍期。」輔從其計,將其眾身詣太祖,拜左度遼將軍,封亭侯,遣還鎮撫本州。太祖與袁紹相拒,輔從太祖於官渡。袁紹破走,太祖喜,顧謂輔曰:「如前歲本初送公孫瓚頭來,孤自視忽然耳,而今克之。此既天意,亦二三子之力。」太祖破南皮,輔亦率其眾從。十年,三郡烏丸攻輔於獷平。後徐邈私飲至於沈醉,口出狂言,太祖甚怒。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後遷建忠將軍,昌鄉亭侯。十八年,與眾臣諫太祖為魏王。及文帝踐阼,拜輔虎牙將軍,進封縣侯。位特進。每惟黃初中,文帝命輔宣溫密之詔於蜀,申三好之恩,開示門戶。

  15、鄧展

  鄧展,南陽人,建安中官任奮威將軍,受封樂鄉侯。建安十八年,鄧展與劉勛、劉若、夏侯惇、王忠、鮮于輔等眾將上書勸曹操進爵魏公。鄧展精研武術,擅於運用各種兵器,而且還能空手入白刃,曾與曹丕比劍,但輸給了曹丕,約在建安末卒。

  16、王朗(非王司徒)

  王朗,曹操初期任將軍,于禁的伯樂。「于禁與其黨俱封為都伯,屬將軍王朗。王朗異之,向曹操推薦于禁之才可任大將。曹操召見於禁,拜軍司馬。」

  17、蔡陽

  蔡陽(?-201年),又作蔡揚,建安六年九月,袁紹使劉備略汝南,汝南賊龔都等應之。太祖遣陽擊都,不利,軍破,陽為備所殺。


  18、孫觀

  孫觀(?~公元217年),字仲台,兗州泰山(今山東泰安東北)人。東漢末年泰山寇之一,後來投降曹操。隨曹操征孫權,為流矢所中,仍堅持奮戰,為曹操讚賞。不久傷重逝世。官至振威將軍、青州刺史,爵呂都亭侯。

  19、孫康

  孫康,字伯台,孫觀兄長,泰山(治今山東泰安東北)人。初與臧霸吳敦尹禮昌豨、孫觀等為泰山賊寇,擁兵甚眾。與臧霸等人先後效命於陶謙、呂布,後終為魏公曹操帳下武將,官至城陽太守。

  20、吳敦

  吳敦,泰山(今山東泰安)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武將。原為山賊,相助呂布,呂布敗後投降曹操。

  21、昌豨

  昌豨,又昌霸,原為泰山群寇之一,後投降曹操,任東海太守,反覆無常,屢次叛亂,最後被夏侯淵率兵擊破,投降于禁,被殺。

  22、尹禮

  尹禮(?-222),一名盧兒,原本屬附臧霸、呂布,呂布敗死後歸順曹操,成為其帳下武將,被任為東莞太守。

  23、李整

  李整,李典從兄,父乾為呂布別駕薛蘭、治中李封所殺。太祖使乾子整將乾兵,與諸將擊蘭、封。蘭、封破,從平兗州諸縣有功,稍遷青州刺史。整卒,從弟典將整軍。

  24、丁斐 丁斐,字文侯,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任典軍校尉,總攝內外。建安十六年(211),馬超與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反叛,七月,曹操親自西征,丁斐隨軍出征。兩軍在潼關交鋒,曹操一面與馬超正面交戰,另一面暗自派遣徐晃、朱靈在夜晚渡過蒲坂津,占據河西為營。曹操親自領軍從潼關北面渡河,正準備渡河時,馬超率軍殺到,曹操當時正坐在岸邊,許褚見事態緊急,就駕著曹操上了小船,馬超大軍騎馬沿岸追殺箭射曹操,正在危急存亡之刻,丁斐趁機放出牛馬來誘敵搶奪,分散敵軍注意力,敵軍大亂貪婪的搶奪著牛馬,曹操才順利渡過了河,眾將見到曹操平安無事,都開心的流淚了,曹操說:「如果不是丁斐,今天差點就被小賊困住了。」之後大勝馬超。歸還後,曹操感激丁斐救命之恩。更加厚待他。

  25、高遷

  高遷,曹仁部將,曹魏將軍。公元220年(延康元年),孫權派將領陳邵占據襄陽,曹仁奉旨討伐,與徐晃大敗陳邵,入主襄陽,派將軍高遷等徙漢水之南的未開化之民到漢水之北。

  26、許定

  許定,許褚之兄。曾與許褚一起率領一群年輕人擊退進攻黃巾賊。後與許褚一起侍奉曹操。官至振威將軍,為王道巡迴的虎賁(近衛兵)指揮。


  27、董衡

  董衡(一說為統衡《龐德傳集解》),曹操將軍,隨龐德一起作為于禁援救樊城曹仁的七軍前鋒而參與樊城之戰,在關羽水淹七軍之後意圖與董超勸龐德投降而為龐德所斬。

  28、董超

  董超(?-219),也記作統超(龐德傳集解),龐德部曲將。建安二十四年(219),龐德於樊城被關羽水攻所敗,董超與將軍董衡欲降關羽,被龐德收斬。

  29、衛茲

  衛茲(?-190),字子許,陳留襄邑(今河南睢縣)人。曾舉孝廉,中平六年(189年)以家財資助曹操起兵,助其徵得五千餘人,獲基本之戰力,得於己吾起兵。後跟隨張邈、曹操討伐董卓,在滎陽作戰時身亡。

  30、王琰

  王琰,上洛都尉,因斬獲高幹,以功封侯;其妻哭於室,以為琰富貴將更娶妾媵而奪己愛故也。

  王琰是曹操部屬里難得一見的夫人被記載並且比本人字數還多的哥們。

  31、徐翕

  徐翕,初曹操在兗州時,以徐翕、毛暉二人為將。兗州亂起,徐、毛二人皆叛。後來兗州之亂平定後,徐、毛亡命出逃投靠臧霸。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曹操命劉備起行往見臧霸,並命臧霸奉上二人首級。臧霸便向劉備說:「以前我之所以能自立一方,是因為我不會做這種事。我受曹公的存命之恩,不敢違其命令。不過有意於王霸之道的君主應該以義相告,不宜威迫,願將軍為我辭卻這個命令。」劉備便以臧霸所言告訴曹操,曹操嘆息地向臧霸道:「這是古人仁德之事,而你能夠加以奉行,這也正是孤之所願。」於是皆以徐、毛二人為郡守。

  32、毛暉

  毛暉,詳見徐翕,不解釋了。

  33、徐商

  徐商,魏將。關羽圍樊,太祖遣將軍商、呂建等詣徐晃,令曰:「須兵馬集至,乃俱前。

  34、呂建

  呂建,曹魏將軍。關羽圍樊,太祖遣將軍呂建、徐商等詣徐晃,令曰:「須兵馬集至,乃俱前。」

  35、王圖

  王圖,領護軍將軍,建安十八年與夏侯惇、劉勛、王忠、鄧展、鮮于輔等眾將上書勸曹操進爵魏公。

  36、成公英

  成公英,複姓成公,名英。東漢末金城(治今甘肅永靖西北)人。中平末,從韓遂為其心腹。建安中,韓遂兵敗華陰還湟中,部眾散去,唯他相隨。韓遂死,降曹操。

  曹操見到成公英很高興,以成公英為軍師,封為列侯。成公英隨曹操打獵,有三隻鹿在面前走過,曹操讓成公英射鹿,成公英三發三中,曹操抵著成功英手掌說:「但韓文約可為盡節,而孤獨不可乎?」成公英下馬而跪流涕哽咽著說:「不欺明公。假使英本主人在,實不來此也。」曹操感其忠義,對他更加敬重。

  延康、黃初之際,成公英以參軍的身份輔佐張既平定河西諸郡的叛亂,戰中督千餘騎挑戰,後大破叛軍,斬首獲生以萬數。後病死。


  37、閻行

  閻行,字彥明,後改名為閻艷,金城人(今甘肅省蘭州市附近)。

  據《魏略》記載,閻行年輕時有一定名聲,作為小將跟隨韓遂,韓遂與馬騰發生衝突時,曾經試圖以矛刺馬騰之子馬超,矛折,因以折矛撾超項,幾乎殺死馬超。建安十四年(209年),韓遂派遣他為使節拜謁曹操,受到曹操厚待,表為犍為太守。閻行請求讓他的父親搬到京城,然後回去見韓遂,向他傳遞曹操的指示:「你起兵的情況有迫不得已之處,我已知道,應當及早來歸順,共同輔佐朝廷。」閻行又勸說韓遂:「我閻行也是為了將軍啊。將軍起兵三十年,人民與將士都已疲憊,所占據的地方又偏狹,應該及早找到依靠對象。所以在鄴城的時候,我已經稟報曹操我會讓我的父親去京師,希望將軍也能派遣一個兒子前去,以表示對曹操的赤膽忠誠。」韓遂回答:「先觀望幾年!」不過之後還是同意遣子,而閻行則將父母一同送往曹操控制的京師。後來韓遂討伐張猛時,正好馬超與涼州其他將領商議起兵抗擊曹操,一致推舉韓遂為都督。馬超的父親馬騰此時也在鄴城作為人質。韓遂返回後,馬超對他說:「之前司隸校尉鍾繇曾命我謀害將軍,關東之人已經不可以相信了。現在我放棄我的父親,如父親一樣對待將軍,將軍也應該放棄你的兒子,如兒子一樣對待我。」之後,閻行進諫韓遂,不希望他與馬超聯合,韓遂回答:「現在諸將不謀而合,似乎有天意啊。」後來韓遂和曹操交馬談話時,閻行跟在韓遂身後,曹操望著他對韓遂說:「要顧念這個孝子。」曹操成功離間馬超、韓遂後,大敗他們的軍隊,閻行隨韓遂逃回金城郡。曹操知道閻行之前的行為,所以只處死了韓遂在京師的子孫,但是又寫親筆信給閻行,告知其父母雖然平安,但是朝廷不可能一直為他們養老。韓遂知道閻行的父親沒被處死,想設法害死他,以使閻行忠心於自己,於是強迫閻行迎娶自己的女兒,閻行無法推辭,曹操知道後果然開始懷疑閻行。正好韓遂此時命令閻行去管理金城西面的西平郡(郡治在西都,今青海省西寧市),於是閻行糾集自己的部下,轉而攻擊韓遂。但是閻行最終無法得勝,於是他帶著家人去了曹操處,曹操拜他為列侯。

  38、侯選

  侯選,河東人,於興平年間起兵作亂,有部眾數千家。後侯選聯合馬超、韓遂、程銀、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楊秋共十部勢力起兵反抗曹操,被擊敗,逃入漢中。曹操平定漢中後,侯選投降,被封官賜爵。

  39、程銀

  程銀,河東人,於興平年間起兵作亂,有部眾數千家。後程銀聯合馬超、韓遂、侯選、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楊秋共十部勢力起兵反抗曹操,被擊敗,逃入漢中。曹操平定漢中後,程銀投降,被封官賜爵。

  40、楊秋

  楊秋,關中將領,擁兵割據一方。後楊秋聯合馬超、韓遂、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梁興、馬玩共十部勢力起兵反抗曹操,被擊敗,逃至安定自守。曹操從長安出兵北征楊秋,包圍安定,楊秋投降。曹操保留楊秋的爵位,讓他留在安定安撫部下。

  曹丕繼承王位時,楊秋為冠軍將軍,同張郃、郭淮一起征討山賊鄭甘和盧水的胡人,皆獲勝。魏黃初年間,楊秋升任討寇將軍,位特進,封臨涇侯,以壽終。

  41、賈信

  賈信,曹操將軍。太祖征馬超,文帝留守,使昱參軍事。田銀、蘇伯等反河間,遣將軍賈信討之。

  42、閻柔

  閻柔,燕國廣陽(今北京市附近)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年少時曾被烏丸、鮮卑俘虜,後來卻得到他們的信任。劉虞死後,閻柔被鮮于輔等推舉為烏丸司馬,聯繫鮮卑為劉虞報仇,和公孫瓚對抗。在官渡之戰時歸曹操,拜護烏丸校尉,對曹操討伐烏丸有功,賜爵關內侯。曹操待其如子,曹丕也視其如親兄弟,閻柔坐鎮北方,統帥幽州兵馬,抗擊胡人的入侵。曹丕即位後,拜其為度遼將軍。

  43、婁圭

  婁圭,字子伯,京兆人,隱居終南山,道號「夢梅居士」,年青時與曹操有交情。初平年間在荊州北部聚集了一些部眾,依附於劉表,後來投靠了曹操,被任命為大將,參與謀劃軍國大事,但不掌管士兵。婁圭隨曹操平定冀州,南征劉表,擊破馬超,立有功勞,連曹操都感嘆他的計謀。後來,婁圭言語不當,被曹操認為有意誹謗,遭殺害。


  44、呂常

  呂常(161~221),南陽博望(今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博望鎮)人,魏橫海將軍、襄陽太守。常以中勇,顯名州司,試守雉長,執戈秉戎,慎守易,兵不頓於敵國,墜不侵於四鄰,拜武猛都尉厲節中郎將裨將軍,封關內侯。王師南征,與充軍從,奄有江漢,舍爵冊勛,封陰德亭侯,領郡。鳩集荒散,為民統紀,三考有成,轉拜平狄將軍,改封盧亭侯,蒞國賦政,十有三年。會蜀將關羽猖獗為寇,常御之,羽不能克。文帝加其庸,轉拜橫海將軍,徙封西鄂都鄉侯,食邑並七百戶。年六十一,黃初二年正月卒。吳主孫權知其病逝,方譴將軍陳邵占襄陽。

  45、趙昂

  趙昂(另作趙顒),字偉章(一作偉璋),天水冀人,冀城統兵校尉。馬超占領冀城後,殺涼州刺史韋康,昂與梁寬、趙衢、姜隱、尹奉、姚瓊、孔信、李俊、王靈等結謀,藉口為康報仇,欲舉兵討伐馬超。其子趙月為馬超裨將,在昂舉兵後被馬超斬殺。馬超血洗歷城,趙昂全家除妻子王異外皆被殺,夏侯淵領大軍至,馬超遂棄城,投奔張魯。

  後曹操任命為益州刺史,在漢中戰役中時跟夏侯淵死於亂軍中。

  這哥們本人不出名,老婆可是三國無雙六裡面大名鼎鼎的王異。

  46、成何

  成何,曹操督將。隨龐德討伐關羽,後龐德兵敗,言於成何:「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

  47、程昂

  程昂,曹操平冀州後為中郎將。隨朱靈守許南,舉兵反,為靈所斬。

  太祖既平冀州,遣靈將新兵五千人、騎千匹守許南。太祖戒之曰:「冀州新兵,數承寬緩,暫見齊整,意尚怏怏。卿名先有威嚴,善以道寬之,不然即有變。」靈至陽翟,中郎將程昂等果反,即斬昂,以狀聞。太祖手書曰:「兵中所以為危險者,外對敵國,內有奸謀不測之變。昔鄧禹中分光武軍西行,而有宗歆、馮愔之難,後將二十四騎還洛陽,禹豈以是減損哉?來書懇惻,多引咎過,未必如所云也。」

  48、浩周

  浩周,字孔異。上黨人(今山西長治北)。三國時魏將領。建安中為蕭令,遷徐州刺史。後領護于禁軍,軍敗,為關羽所俘。孫權襲羽,獲浩周,甚敬之。後歸還於魏,然終身不復起用。

  49、東里袞

  東里袞,先任南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宛守將侯音等反,囚袞。後被釋,隨於禁出征荊州,任於禁軍司馬,為關羽所敗,跟于禁一起被俘並投降蜀漢,後荊州為東吳所襲,又跟于禁一起降吳,後孫權為了與魏國交好,於是便放了東里袞回魏國。東里袞,東漢末官吏。任南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宛守將侯音等反,囚袞。後被釋,隨於禁出征荊州,為關羽所敗,跟于禁一起被俘並投降蜀漢,後荊州為東吳所襲,又跟于禁一起降吳,後孫權為了與魏國交好,於是便放了東里袞回魏國。

  又是個悲催人物,點悖到家了,太守黨的好好的,被手下反叛囚禁。放出來降職為軍司馬跟著于禁又被俘……

  50、武周

  武周,字伯南(武伯南),源於姬姓,出自周平王幼子姬武之後。三國時期(公元220年-公元265年)魏國官吏。沛國竹邑(今安徽宿州市北)人。武端之子。時稱為雅士。曹操時任下邳令,曾為張遼之護軍。後為文帝侍御史。官至光祿大夫。封南昌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