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B肝患者易發生肝癌?3個預測因素早點知道 | 肝膽胰腫瘤資訊

醫學界腫瘤頻道 發佈 2020-02-05T23:57:21+00:00

結果發表在《Journalof Clinical Oncology》。A組患者治療方案為靜脈注射順鉑25mg/m2+吉西他濱600mg/m2,第3天和第10天;B組患者的治療與A組患者相同,但同時需口服Veliparib 80mg Bid,1至12天,每3周循環一次。

第33期肝膽胰腫瘤資訊~

本期提要

  • gBRCA/PALB2突變晚期胰腺癌,加用Veliparib無更多獲益

  • 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聯合吉西他濱治療局部晚期胰腺癌效果良好

  • 慢性B肝患者口服治療5年後肝細胞癌風險如何預測?

gBRCA/PALB2突變晚期胰腺癌,加用Veliparib無更多獲益

近期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者報告了一項II期臨床試驗,該研究對比了順鉑、吉西他濱聯合Veliparib用於治療攜帶gBRCA/PALB2突變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結果顯示,順鉑+吉西他濱具有良好的效果,而進一步聯合Veliparib未顯示出明顯獲益。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大約5%-9%的胰腺導管腺癌(PDAC)患者攜帶生殖系BRCA1/2或PALB2(gBRCA/PALB2+)突變。IB期臨床研究數據顯示使用順鉑、吉西他濱和Veliparib治療該部分患者具有較好的緩解率(RR)、疾病控制率(DCR)和總生存期(OS)。

該研究入組條件為gBRCA/PALB2+的III期或IV期未經治療的PDAC患者,同時需具有可測量病灶,PS評分0~1。研究主要終點是RR(採用Simon兩階段設計進行評估)。次要終點為無進展生存期(PFS)、DCR、OS、安全性及相關性分析。

A組患者治療方案為靜脈注射順鉑25mg/m2+吉西他濱600mg/m2,第3天和第10天;B組患者的治療與A組患者相同,但同時需口服Veliparib 80mg Bid,1至12天,每3周循環一次。

共50例患者納入了最後的改良意向治療人群分析。結果顯示:

  • A組的RR為74.1%,B組為65.2%(P=0.55);兩組都超過了預先設定的閾值。A組的DCR為100%,B組DCR為78.3%(P=0.02)。

  • A組中位PFS為10.1個月(95%CI:6.7-11.5),B組為9.7個月(95%CI:4.2-13.6),P=0.73。

  • A組中位OS為15.5個月(95%CI:12.2-24.3),B組為16.4個月(95%CI:11.7-23.4),P=0.6。

  • 整體患者的2年OS率為30.6%(95%CI:17.8%-44.4%),3年OS率為17.8%(95%CI:8.1%-30.7%)。

A組(順鉑+吉西他濱)及B組(順鉑+吉西他濱+Veliparib)生存曲線

不良反應方面,A組和B組的3-4級血液毒性分別為中性粒細胞減少13例(48%)和7例(30%),血小板減少15例(55%)和2例(9%)症,貧血14例(52%)和8例(35%)。

小結

順鉑聯合吉西他濱是治療晚期gBRCA/PALB2+ PDAC患者的有效方案,但同時聯合Veliparib沒有進一步改善RR。這些數據也進一步支持順鉑和吉西他濱作為gBRCA/PALB2+ PDAC的標準治療方法。

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聯合吉西他濱治療局部晚期胰腺癌效果良好

來自美國底特律韋恩州立大學卡曼諾斯癌症研究所腫瘤科的研究者帶來的一項多中心II期臨床試驗(LAPACT)發現,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聯合吉西他濱治療局部晚期胰腺癌具有良好的療效及耐受性,結果發表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研究者在35個中心進行了這項開放、多中心、II期試驗(LAPACT)。PS評分0-1的初治局部晚期PDAC患者接受6個周期的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125mg/m2+吉西他濱1000mg/m2的誘導化療(每28天周期的第1、8、15天)。誘導結束後,無進展性或可耐受患者根據研究者的選擇繼續接受治療:持續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聯合吉西他濱、放化療或手術。

主要終點是至治療失敗時間,次要終點為DCR、客觀緩解率(ORR)、PFS、OS、安全性和生活質量。

共107例患者參與了這項研究,106人接受治療。107例入組患者中有62例(58%)完成了誘導治療;47例(44%)患者隨後根據研究者的選擇繼續接受治療:12例(11%)持續使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濱,18例(17%)接受了化放療,17例(16%)進行了手術(7例為R0切除,9例為R1切除);15例(14%)患者完成誘導治療但未繼續治療。

  • 中位隨訪時間為25.4個月,至治療失敗的中位時間為9.0個月(90%CI:7.3-10.1),中位PFS為10.9個月(90%CI:9.3-11.6),中位OS為18.8個月(90%CI:15.0-24.0)。

  • 在誘導過程中,83例患者病情得到控制,DCR為77.6%(90%CI:70.3-83.5),36例(34%)患者達到部分緩解(PR)。誘導期ORR為33.6%(90%CI:26.6-41.5)。

誘導階段最佳治療反應

在誘導過程中,最常見的3級或以上的治療不良事件是中性粒細胞減少(35例,33%)、貧血(12例,11%)和疲勞(11例,10%)。在誘導期,未出現治療相關的死亡,大多數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維持。

小結

LAPACT的研究數據證實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聯合吉西他濱治療局部晚期胰腺癌的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治療活性,並有可能將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疾病轉化為手術切除的疾病。其安全性與以前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三 慢性B肝患者口服治療5年後肝細胞癌風險如何預測?

來自希臘雅典國立大學醫學院和雅典卡波區大學總醫院消化內科的研究者針對慢性B肝人群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經過5年抗病毒治療後,患者發生肝細胞癌(HCC)的風險取決於年齡、基線肝硬化狀態和治療5年後的肝臟硬度(LSM)。研究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epatology》。

慢性肝炎(CHB)患者即使經過5年的口服治療,仍可能發展為HCC,且難以被輕易預測。研究者通過對該部分人群的研究,探索了B肝治療5年後發生HCC的預測因子。

研究者選取了先前研究中來自10個歐洲中心的1951例慢性B肝接受核苷類似物(恩替卡韋/替諾福韋)治療的患者,其中1427人(73%)治療超過5年並且隨訪5年內未出現HCC。平均隨訪時間為8.4年。

結果顯示,在用藥5-12年之間,33/1427(2.3%)患者中出現HCC,其中8年、10年和12年的累積發病率分別為2.4%、3.2%和3.8%。年齡大於50歲、基線存在肝硬化以及治療5年後LSM≥12kpa與HCC風險增加獨立相關。

  • 非肝硬化組的HCC發生率最低,基線肝硬化同時5年LSM<12kPa者次之,基線肝硬化同時5年LSM≥12kPa者風險最高。

CAGE-B評分及SAGE-B評分

  • 在CAGE-B評分低(0-5)、中(6-10)和高(11-16)的患者中,12年的累積HCC發生率分別為0%、1.8%和15.4%。

  • 在SAGE-B評分低(0-5分)、中(6-10分)和高(11-16分)的患者中,12年累積HCC發生率分別為0%、4.0%和13.8%。

兩個評分系統下慢性B肝患者發生HCC的風險

小結

在慢性B肝患者中,抗病毒治療5年後的HCC風險取決於年齡、基線肝硬化狀態和治療5年後的LSM。CAGE-B評分,尤其是SAGE-B評分可作為治療5年後HCC預測和監測的簡單可靠的風險評分系統。

參考文獻

[1]Randomized, Multicenter, Phase II Trial of Gemcitabine and Cisplatin With or Without Veliparib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s Adenocarcinoma and a Germline BRCA/PALB2 Mutation. J Clin Oncol. 2020 Jan 24:JCO1902931. doi: 10.1200/ JCO.19.02931.

[2]Nab-paclitaxel plus gemcitabine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LAPACT):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phase 2 study.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0 Jan 14. pii: S2468-1253(19)30327-9. doi: 10.1016/S2468-1253 (19)30327-9.

[3]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ediction beyond year 5 of oral therapy in a large cohort of Caucasia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J Hepatol. 2020 Jan 22. pii: S0168-8278(20)30022-2. doi: 10.1016/j.jhep.2020.01.007

本文首發:醫學界腫瘤頻道

本文作者:粗人

責任編輯:Sharon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