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者夜巡街頭,給露宿者派口罩

廣州日報 發佈 2020-02-05T02:54:47+00:00

「露宿者整天在街頭活動,容易受感染,繼而在感染其他人,成為移動的傳染源。」每個露宿者兩個新口罩夜晚8時的一德路街頭清冷寂寥,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霓虹燈下,人氣最旺處是早於10天前封閉的聖心大教堂門外廣場,數十個無家可歸者,有的聚首聊天,有的躲在一角取暖。

志願者為露宿者測量體溫。

「露宿者整天在街頭活動,容易受感染,繼而在感染其他人,成為移動的傳染源。」帶著堵截「移動傳染源」的迫切想法,一群志願者每晚在穿街過巷,派口罩、量體溫、做登記,至今派發口罩超過2500個,惠及1000多人次。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廣州志願服務正匯集起疫情防控的全民力量。

每個露宿者兩個新口罩

夜晚8時的一德路街頭清冷寂寥,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霓虹燈下,人氣最旺處是早於10天前封閉的聖心大教堂門外廣場,數十個無家可歸者,有的聚首聊天,有的躲在一角取暖。面對這一群口罩不全、蓬頭垢臉的露宿者,間或路過回家的街坊都繞路避行,8名一身紅色風衣的志願者卻逆行走來,有的提大袋口罩,有的持紅外線體溫計,有的拿健康登記冊和防疫宣傳單張。

「近幾天四處去找,走了7、8家藥店,一個都找不到。」49歲的葉秋來自東北延邊,來廣州謀生5年,早獲得基層志願組織的提醒,「公共場所記得戴口罩」,無奈對於不懂上網、缺乏社會資源的露宿者而言,一罩難求並不誇張。領到志願者派送的兩個簇新口罩,他二話不說便趕緊戴上,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

志願者給露宿者派發口罩。

「每人兩個,都有都有!」面對聞風而至的30來個露宿者和同樣缺口罩的老人家,瞬間被堵在中間的志願者趕緊安撫,保證新口罩人人有份。派口罩、發傳單、量體溫、登記健康情況,志願者們分工合作,一個多小時後完成分發,證實該地除了一人患感冒兩天外,無人出現發燒、呼吸困難等疑似症狀。據悉,若有露宿者出現發燒等疑似症狀,志願者會立即通知救助站醫療隊跟進處理。

出發點:他們易受感染,繼而感染他人

「現在有錢也不容易買到口罩,我們(疫情防控工作)更不能忘記他們。」志願活動發起人尚丙輝——位於天河區的「尚丙輝關愛外來人員工作室」以他命名——告訴記者,自1月23日起,他便響應鐘南山院士的號召,帶領組織下約4000名志願者,投身全民抗疫行列。

「露宿者整天在街頭活動,容易受感染,繼而在感染其他人,成為移動的傳染源。」志願者陳勤英說,他們春節至今無一天休息,每晚輪崗組隊,除夕夜也穿街過巷,走遍廣州火車站、一德路、小北、光孝寺等露宿者集聚地,派口罩、量體溫、做疫情防控教育。

志願者為露宿者登記個人信息。

口罩在目下屬於緊俏品,他們已累計派發2500多個,惠及1000餘人次,剩餘不過1000個,料撐不過10天。尚丙輝正在四出聯繫,希望有廠家支持,據悉市文明辦也正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盡力為志願隊伍提供支援。記者觀察到,志願者們戴著的各式口罩並非派發同款,原來統一採購品都用作派送,志願者們為避免占用公益資源,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需自備口罩上崗。

陳勤英表示,平日給流浪者送物資,會有麵包、八寶粥等食品。當前是疫情嚴峻的非常時期,亟需考量公共衛生問題,只能停發飲食,建議有需要者前往救助站,接受統一援助。

《致街友一封信》:有事莫瞞勿兒戲,接受救助最安全

領口罩的露宿者們,也會同時收到《致街友一封信》。寄自越秀區流動救助服務隊的信中,有四點提醒:戴好口罩測體溫,不到人多處聚集,有事莫瞞勿兒戲,接受救助最安全。「露宿在外,感染風險大,請儘量接受救助」,並附上求助地址「水蔭四橫路41號」,求助電話「114-救助站」。

志願者為露宿者登記個人信息。

上世紀90年代初流行一句話:「想發財到廣州」。因為身上的錢不多,尚丙輝在廣州的打拚從住天橋、屋檐下開始。這種源於自身經歷的同情,促使尚丙輝每月將收入的30%用於慈善公益,幫扶廣州有困難的流浪人員,這一堅持就是20年。家人也隨他上街慰問露宿者,派飯送水。2015~2018年,尚丙輝一家累計捐資300萬元。這位廢品收購站老闆,現在以救助流浪漢的「中國好人」身份廣為人知。

如今,他的義舉還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線持續著,他卻謙虛地說,自己不過就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一名廣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平凡志願者。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何道嵐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蘇俊傑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何道嵐、蘇俊傑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蘇琬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