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的青雲之路:初入漢軍時究竟有沒有受到劉邦的「冷遇」?

劉三解 發佈 2020-02-05T03:47:56+00:00

也就是說,掌管內附效忠的「蠻夷」,也見於《二年律令·秩律》中的「二千石」級:御史大夫,廷尉,內史,典客,中尉,車騎尉,大仆,長信詹事,少府令,備塞都尉,郡守、尉,*尉,漢中大夫令,漢郎中、奉常。

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韓信是從「無名小卒」一躍成為「大將軍」,也是劉邦「識人才」、「重人才」的表現,可以算作千古佳話,這是不是事實呢?

《韓信怎樣「選領導」?》里,三解已經說明,韓信在項梁麾下曾是「卒」、「持戟」,轉到項羽麾下擔任「郎中」,完成了由「卒」到「郎宦者」的飛躍,而秦漢制度下,「郎宦者」又是「千石」以上「高官」的候選人,所以,此時的韓信早已不是「無名小卒」。

那麼,「連敖」是什麼呢?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的「連敖」條下有幾個注釋:

《集解》:徐廣曰:「典客也。」《索隱》:李奇云:「楚官名。」張晏云:「司馬也。」

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韓信「入漢」時的官職是:

至咸陽,亡從入漢,為連敖典客。

在《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則是:

至咸陽,亡從入漢,為連敖票客。

前輩學者早有考據,「票客」應為「典客」傳抄之誤,所以,「連敖」與「典客」的關聯性是確定的,而「典客」的官職,在《漢書·百官公卿表》里有記載:

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

也就是說,掌管內附效忠的「蠻夷」,也見於《二年律令·秩律》中的「二千石」級:

御史大夫,廷尉,內史,典客,中尉,車騎尉,大仆,長信詹事,少府令,備塞都尉,郡守、尉,*(衛)將軍,*(衛)尉,漢中大夫令,漢郎中、奉常。

「典客」作為「諸卿」之一,位列「內史」之後,而我們知道,夏侯嬰長期擔任「太僕」,為劉邦駕車,總不至於被救的死刑犯位列「二千石」秩級卻「無所知名」,救人的「權貴」地位還比他低……

更重要的是,在《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

(1)以「連敖從起」,也就是以「連敖」職位跟隨起兵的有:「柳丘侯」戎賜「從起薛」、「河陵侯」郭亭「從起單父」,「煮棗侯」革朱「以『越連敖』從起薛」,共3人;

(2)以「連敖入漢」,也就是以「連敖」的職位跟隨進入漢中的有:「廣嚴侯」召歐、「隆慮侯」周灶、「朝陽侯」華寄、「俞侯」呂它之父呂嬰,加上「淮陰侯」韓信,就是「入漢」之時,共5人;

(3)日後升遷「連敖」職位的有:「祁侯」繒賀,「以連敖擊項籍」,他歸附漢軍較晚,到「漢三年」才在「晉陽」以「執盾」職位加入,共1人。

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

(1)以「連敖從起」的有:「柳丘侯」「從起薛」、「阿陵侯」「從起單父」、「煮棗侯」「以『越連敖』從起豐」,共3人,與《漢書》人物一致,細節略不同

(2)以「連敖入漢」的有:「廣嚴侯」、「隆慮侯」、「淮陰侯」、「朝陽侯」,共4人,缺「俞侯」;

(3)日後升遷「連敖」的有:「祁侯」,共1人,與《漢書》記載一致。

要排列高低,我們可以排列這些人的前後職務:

「柳丘侯」:連敖(起薛)——三隊將(《史記》作「二隊」,入漢)——都尉(破項)

「河陵侯」:連敖(起單父)——都尉(破項)

「煮棗侯」:越連敖(起薛,《史記》作起豐)——越將(入漢)——都尉(擊諸侯)

「廣嚴侯」:中涓(起沛)——連敖(入漢)——騎將(定燕、趙)

「隆慮侯」:卒(起碭)——連敖(入漢)——長鉟都尉(「鉟」通「鈹」,擊項)

「朝陽侯」:舍人(起薛)——連敖(入漢)——都尉(擊項)

「俞侯」:連敖(入漢)——都尉(定諸侯,功比「朝陽侯」)。

「祁侯」:執盾(起晉陽)——連敖(擊項)——將軍(爵執圭,滎陽突圍後)

從低到高的級別關係是:

中涓、舍人、執盾、卒——連敖——二隊將、越將——都尉、長鉟都尉——將軍、騎將

道理很簡單,一群最終封侯的功臣,職位當然是越升越高,尤其是中間間隔幾年的情況下,但是,這些職務仍舊雜亂無章,無從下手,這就需要對其進行分類和編排。

現在我們能夠確定的,就是「連敖」遠低於「都尉」,更低於「將軍」,反倒是「二隊將」、「越將」,完全可能是「平調」,但也意味著,搞清楚「二隊將」和「越將」的級別,也就大體能夠確認「連敖」的級別。

當然,歷史學者周聘曾有一篇名為《略論漢定天下過程中的呂氏武裝》的文章廣為流傳,稱「連敖」與「二隊將」及「司馬」均為悼武王呂澤在「佐高祖定天下」過程中獨立統帥軍隊的「特有官職」,尤其是「二隊」,更是與劉邦親自統領的「一隊」或稱「上隊」相對。

其實,這種說法是對秦漢兵制的不了解和對史料的不熟悉導致的。

三解在過往文章早已考證過秦軍「軍制」(見《秦軍到底有多強大?》):

「大將」(或上將軍)統「將軍」,「將軍」之下為幾個序列:

(1)屯兵:尉、司馬、二五百主(候)、五百主、百將、屯長、什長、伍長;

(2)輕車:尉、輕車司馬、卒長、僕射;

(3)騎士:尉、騎司馬、騎千人。

西漢中後期「軍制」則為(見《秦軍到底有多強大?》引《大通漢簡》):

「大將軍」統「將軍」,「將軍」之下為幾個序列:

(1)步兵:校尉(也稱「軍尉」,編制稱「校」)、司馬(編制稱「部」)、候(也稱「千人」,編制稱「曲」)、五百將(也稱「五百」、「卒長」,編制稱「官」)、未知(編制稱「隊」)、什長、伍長;

(2)騎兵:左騎都尉、右騎都尉(平級編制),司馬、千人

「秦制」與「漢制」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多為「二五編制」,後者除了「五部一校」和「五什一隊」之外,均為「二二編制」,而其間的人數細節差別,可參考《通典》卷一百四十八《兵一》的記載以「補缺」:

一說:「凡立軍,一人曰獨,二人曰比,三人曰參,比參曰伍,五人為烈,<烈有頭>。二烈為火,<十人,有長,立火子>。五火為隊,<五十人,有頭>。二隊為官,<百人,立長>。二官為曲,<二百人,立候>。二曲為部,<四百人,立司馬>。二部為校,<八百人,立尉>。二校為裨,<千六百人,立將軍>。二裨為軍。」<三千二百人,有將軍、副將軍也。>

也就是:大將軍(編制為「軍」)、裨將(也稱「將軍」,編制為「裨」)、校尉(編制為「校」)、司馬(編制為「部」)、候(編制為「曲」)、官長(編制為「官」)、隊頭(編制為「隊」)、火子(編制為「火」)、列頭(編制為「列」)。

參照項氏初起兵時的「軍制」:

項梁自任「會稽郡守」,即「郡將」,以項羽為「裨將」,之下為校尉、候、司馬。

注意四個制度記載的「重合部分」:

(1)尉、司馬、候(千人、二五百主)

(2)什長(火子)、伍長(列頭)

「不重合部分」則在其「連接處」:

五百主(卒長、五百將、五百)——百將(官長或「隊之長官」)——屯長(隊頭)

追根溯源,就在於,「隊」這個編制,究竟是50人,還是100人,在「隊」這個編制之上,「官」的編制到底叫什麼名字,更進一步說,就是一個「軍」到底多大規模的問題。

「秦制」的「軍尉」統轄一個獨立作戰單位,以1/10的「短兵」比例看,必為「萬人之軍」,「將軍」的「短兵」為4000人,則總兵力為40000人。

「漢制」的「軍」,已經不再是以「尉」為統帥,一個獨立作戰單位以「將軍」統帥,總兵力為3200人,如果計入「裨將」,則1600人即可。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同樣的出兵規模,「漢制」下的「將軍」要比秦朝多得多,更直白地說,西漢的「將軍」遠不如秦朝的「將軍」值錢。

但是,這一變化,一定有一個過程,也往往會有制度的殘留,比如,「官名」,在《大通漢簡》之中,我們可以明確了解到,「五百將」或稱「五百」,其所統轄的單位,應為「官」,「官」下又分「前後隊」,而「隊」的人數不確知,但無論是50人一隊,還是100人一隊,此時的「五百將」都沒能統帥500人。

而《商君書·境內》的「五百主」可以確定統兵數為500人,也就是說,這個官職名雖然在「漢承秦制」中保留了下來,其「內容」已經「有所損益」了,正如《漢書·爰盎晁錯傳》中收錄的晁錯策論中提到的:

臣又聞古之制邊縣以備敵也,使五家為伍,伍有長;十長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連,連有假五百;十連一邑,邑有假候。

這個是不是「古制」無法確定,但「連」的長官為「假五百」,而以1家出1兵來算,1連的兵數應為200人,而非500人,1邑的兵數為2000人,設一「假候」。

也就是說,「候」下為「五百」,屬於漢文帝時人的「常制」,而「五百」也未必就必須統帥500人,就像「候」未必要統帥「千人」一樣,那只是「秦制」的殘留物。

反過來再來看「二隊將」,在名稱上有直接承繼關係的就是「百將」,而「隊」的編制等於秦制的「屯」,即50人,稱「將」的,除去正式的「將軍」,恰恰就在「百將」、「五百將」這兩個混一為「官」的職務上,其下的「隊、什、伍」,其上的「二五百主」也稱「千人」,當然更普遍稱「曲候」,變化都不大,也無「將」之稱呼。

文獻的旁證見《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博陽嚴侯陳濞:以刺客將入漢,以都尉擊項羽滎陽。(「刺客將」——「都尉」)

陽夏侯陳豨:以特將將卒五百人前元年從起宛朐,至霸上,為游擊將軍。(「特將」——「游擊將軍」)

陽都敬侯丁復:以越將從起薛,至霸上,以樓煩將入漢……為大司馬……為將軍。(「越將」——「樓煩將」——「大司馬」——「將軍」)

東武貞侯郭蒙:入漢,為城將,定三秦,以都尉堅守敖倉,為將軍破項籍。(「城將」——「都尉」——「將軍」)

貰齊合侯傅胡害:以越戶將從破秦,入漢,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籍。(「越戶將」——「都尉」)

海陽齊信侯搖母余:以越隊將從破秦,入漢,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籍。(「越隊將」——「都尉」)

曲成圉侯蟲達:以西城戶將三十七人從起碭,至霸上,為執金吾,五年,為二隊將……以都尉破項籍陳下。(「西城戶將」——「執金吾」——「二隊將」——「都尉」)

河陽嚴侯陳涓:以二隊將入漢,擊項籍。(「二隊將」)

柳丘齊侯戎賜:三隊將入漢,定三秦,以都尉破項籍軍,為將軍。(《史記》作「二隊將」——「都尉」——「將軍」)

宣曲齊侯丁義:以騎將入漢,定三秦,破籍軍滎陽,為郎騎將,破鍾離眛軍固陵。(「騎將」——「郎騎將」)

終陵齊侯華毋害:以越將從起留。(「越將」)

樂成節侯丁禮:以中涓騎從起碭,為騎將入漢,定三秦,為正奉侯,以都尉擊籍。(「中涓騎」——「騎將」——「都尉」)

厭次侯爰類:以慎將元年從起留,入漢,以都尉守廣武,功侯。(「慎將」——「都尉」)

清簡侯室中同:以弩將初起,從入漢,以都尉擊項羽、代。(「弩將」——「都尉」)

彭簡侯秦同:以弩將入漢,以都尉擊項羽、代。(「弩將」——「都尉」)

祝阿孝侯高色:以上隊將入漢,以將軍擊魏太原、井陘。(《史記》作「十隊將」——「將軍」)

煮棗端侯革朱:以越連敖從起薛,別以越將入漢,擊諸侯,以都尉侯。(「越連敖」——「越將」——「都尉」)

整理一下,包括:

(1)兵種:「刺客將」、「弩將」、「騎將」、「城將」;

(2)編制:「二隊將」(100人)、「十隊將」(500人)、「特將」(500人);

(3)民族:「越將」、「慎將」、「樓煩將」;

(4)特殊:「越戶將」、「西城戶將」(37人)。

共同點就是,都低於「都尉」,更低於「將軍」,卻分別出如此多的「類別」,都說明劉邦集團的軍事編制,一直處於一個「雜糅」的狀態,而這種「雜糅」,在項羽軍中也存在,所以才有《史記·樊酈滕灌列傳》中「樓煩將」、「騎將」、「亞將」之類的戰績。

也就是說,上述之「將」,雖然冠以「將」之名,卻並非「將軍」級的人物,而是低於「二千石」秩級「都尉」的「軍吏」,具體來說,就是統兵在50—500人之間的「獨立小部隊」或「特種兵小部隊」。

與之相對的,是曲周景侯酈商、棘蒲剛侯陳武這樣領兵4000人、2500人投靠的人物,才是真「將軍」,也是真正的領軍「大部隊」。

綜上所述,「連敖」應該是比上述「獨立小部隊統領」或「特種兵小隊統領」更低或者持平的職務,放在今天,也就是「縣處級」以下,則《史記索隱》中注釋的「司馬」職務,完全可以排除了,就看是「典客」,還是「楚官」了。

這也是韓信在「王知名」之後被升遷為「治粟都尉」的原因,「都尉」為「二千石」官,在秦漢之際還沒有「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和「萬石」秩級的情況下,是「有秩吏」的頂點,所以任命用「拜」字。

也就是說,韓信由「連敖」到「都尉」的跨越,實際上是由「中低級幹部」到「高級幹部」的跨越,不恰當的比喻,就是由不到「縣處級」跳躍到了「省部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