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一位不知名詩人,很少有人知道,卻寫出最早的五言律詩

慶余 發佈 2020-02-05T04:53:29+00:00

它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期,發展於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成熟於盛唐時期。總的來說,非著名詩人王績寫下的這首詩很少有人知道,卻是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亦是值得一讀的佳作。

所謂五言律詩,即我國古典詩歌的一種體裁。它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期,發展於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成熟於盛唐時期。五言律詩屬於近體詩範疇,對於句數、字數、平仄對仗有著嚴格的要求。如我們所熟悉的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維的《山居秋暝》,便是五言律詩的代表作。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野望》便是一首五言律詩。不過這首詩比較特殊,它的作者隋末唐初詩人王績,在古代詩壇並不著名,但是他的這首詩,卻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正如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所說:「五言律前此失嚴者多,應以此章為首」。

當然,王績能夠早於沈佺期、宋之問六十餘年,寫出格律完整的《野望》,只能說明他為開創唐代五言律詩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卻不足以說明它的好處。那麼王績的這首《野望》,究竟能夠從哪裡看到它的好處呢?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這首《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首聯「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即傍晚時分,詩人獨自一人立足於東皋縱目遠望,卻徘徊不定不知道要歸依何方。「東皋(gāo)」,即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也是當初詩人隱居的地方。「欲何依」,化用的是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顯然,它表現的是詩人彷徨的情態。

按理說詩人選擇了田園生活,應該擁有一種閒逸的情調。但事實上,不是誰都能像陶淵明那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王績在這首詩的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即他說自己在現實中寂寞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金代元好問曾有「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這樣的詩句,說柳宗元同當年的謝靈運一樣,有著寂寞的心境。其實王績,包括我們所熟知的李白等詩人,都有著一顆寂寞心,不然李白也不會說「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而知道了王績寫這首詩時的心境,我們便能更好地往下看了。

頷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即每棵樹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每座山都披覆著落日的餘光。雖然說這兩句給人一種荒涼落暮之感,但詩人卻選擇了鮮明的顏色去寫暗淡的情緒,新穎獨特。因為一般人寫暗淡的情緒,多用暗淡的色彩,而王績卻用了秋色和落日的紅黃色彩,說明詩人內心還有著積極的一面。

同理,頸聯兩句「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較於一般寫寂寞心緒的詩,就要更好了。因為它充滿了生機,你看放牧的人正驅趕著牛群回家,而獵人則騎著馬帶著獵物而歸。通俗點說,一個人在心情好的時候,發現大自然的美不算什麼,真正厲害的是在寂寞苦悶的時候,依然能夠發現大自然的美。

我國古典詩歌中多的是愁中飲酒之詩,而能夠像王績這樣抱著寂寞苦悶的心緒走進美麗的大自然去調和的詩卻不多。尾聯「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是詩人直抒胸臆,是詩人從美景中回過神,又回到了開篇的「欲何依」中,但此時的心緒卻多了一份堅定,即對隱逸山林的堅定。簡單來說,就是詩人想通了。

綜觀王績的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即從寫情,到寫景,再到寫情,詩意逐步深化,這正是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除此之外,中間兩聯對仗工整,也符合律詩的基本形式。總的來說,非著名詩人王績寫下的這首詩很少有人知道,卻是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亦是值得一讀的佳作。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