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啥呢|與海昏侯約火鍋

中國青年報 發佈 2020-02-04T06:59:32+00:00

2015年,海昏侯墓橫空出世,占據各大媒體頭條,在琳琅滿目的發現中,其中一件文物尤其被津津樂道:《西漢海昏侯或是"吃貨"》《2000年前的火鍋長這樣》…

2015年,海昏侯墓橫空出世,占據各大媒體頭條,在琳琅滿目的發現中,其中一件文物尤其被津津樂道:《西漢海昏侯或是"吃貨"》《2000年前的火鍋長這樣》……說的是墓中出土了一件素麵銅器,以三隻足支撐著大肚小口的器身,器身下方連接一個炭盤,盤中還殘留有炭跡。

你別說,確實有點像北京涮羊肉的銅鍋。看著它,海昏侯「吃著火鍋唱著歌」的畫面似乎就立時浮現,讓今天的我們都食指大動。

不過讓「圍觀群眾」失望的是,不久後就有考古學家指出:從炭盤能盛放的燃料量估計,這件器物可能實現不了類似今天火鍋的功能,最多做個「保溫器」。而且從「火鍋史」的角度考量:如果取廣義的標準「一種烹煮食材的容器」,那麼商周時期的大鼎就可以算是火鍋;而如果取狹義的標準「一種當今烹飪流派」,那麼北方火鍋最早上溯大概也就到宋元,川渝火鍋更是晚到晚清民國才出現。

有點掃興是不是?其實即便不是考古學家、不知道漢代人以分餐制進食,大家也能猜到,那時人們的生活怎麼可能和我們現在吃海底撈、呷哺呷哺一樣呢?但大家就是喜歡尋找那些古人和今人仿若無二的生活細節,尤其在吃喝這方面。

比如,從西周墓中發現了一罐雞蛋,網友便問:不知味道如何?又如,發掘出兩壺遼代的酒,網友又問:還能喝嗎?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五千年過去了,幾乎所有事都隨著時光發生了巨變,唯有對飲食的執著穿越時代,歷久彌新。

所以,不妨問問你自己,是不是也或多或少有這樣的認知或期許:古代與現代,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似甚至同一的?那些時移世易當然存在,但有些東西也能永垂不朽,因為這裡都是中國。與其說我們在回望歷史,不如說我們也同時言及自身。

這些想法在最近幾年愈發流行了起來。比如,2019年的一部大熱劇《長安十二時辰》,就為觀眾編撰了一本唐代首都長安的美食「大眾點評」,從胡餅到水盆羊肉,原著作者馬伯庸運用自己的文史知識,讓一部歷史劇中的吃喝都有據可查起來。一部以現代技術拍攝的網劇,構建出了一個亦真亦幻的長安。

考古學者對這部劇也是有貢獻的,其中不少細節就是他們提供的,比如,劇中人物尋找的「世上最美的東西」何家村遺寶,就是考古學家1970年於西安發現。這批早已被奉為國寶的唐代金銀器,自此不止於被端放在博物館的展櫃之中,也同時成為仿佛觸手可及的歷史,忙著週遊全國,作為各地巡展的寵兒。

事實上,這一天的到來並未很久。你記不記得不久前,大家還在吐槽影視劇是傳播錯誤文物知識的重災區,比如,讓三國人物用他們或許都沒見過的青銅爵喝酒。這種「進步」,絕非我們對某些歷史忽然茅塞頓開了,而是我們對某些歷史逐漸一往情深了。「夢回大唐」就踏踏實實「回」,而不是要把唐代搬到2020年。

有人說「歷史是個圓」,世事不過循環,如若未來不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躍遷,那麼「重回盛世」豈不最好?但一定要記住,過去既回不去,回去也未必美好,中國歷史上有過很多吃不飽飯的年月,唐朝後期也是兵荒馬亂。我們只是與海昏侯一樣,獨愛那一盆熱氣騰騰的火鍋。

奚牧涼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