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入蜀與劉璋之敗:一場權力博弈的結果

日航通鑑 發佈 2020-02-04T07:09:49+00:00

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劉璋是個出了名的老好人,人們都對他感恩戴德。劉焉入蜀,屬於「猛龍過江」這樣的狠人,是朝廷所空降下來的,可以說劉焉在益州屬於那種毫無根基的人。

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劉璋是個出了名的老好人,人們都對他感恩戴德。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老好人,卻遭到了手下的接連背叛,最後可以說是抬著劉備成功入川。因此我便產生了疑問,為什麼他的手下會背叛得如此之快呢?我查了一些資料之後發現了有趣的一點,正是因為劉璋的「暗弱」,才導致了他手下人的權力失衡,最終才導致了劉璋的失敗,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劉焉的用人手段

劉璋的班底基本上都是父親劉焉所留下的,因此我們要說明白劉璋問題,首先要從他爹劉焉入手,那麼劉焉用人是如何呢?

劉焉入蜀,屬於「猛龍過江」這樣的狠人,是朝廷所空降下來的,可以說劉焉在益州屬於那種毫無根基的人。他初到益州,雖然以雷霆手段收拾掉了原來的益州刺史,但是馬上遭到了益州本地勢力的反對。據記載:

「犍為太守任岐及賈龍由此反攻焉,焉殺岐、龍。」

為什麼反抗劉焉呢?那便是因為劉焉整治蜀地,並且殺掉了在蜀地之中的豪強王咸、李權等十餘人,由此才引起了蜀人的反抗。而且劉焉殺人,不同於其他諸侯的巧立名目,完全是強行殺人,殺人以立威。

俗話說得好:「強龍不壓地頭蛇」。但是劉焉的手段恰恰是「強龍硬壓地頭蛇」。他面對著蜀地的豪強實力,毫不妥協,採用了打壓的手段而非劉表那樣的拉一打一,因此引起了蜀地人的反叛。但是面對著蜀地人的反叛,劉焉又採用了強硬的手段再次打擊了下去,最終穩定了蜀地的形勢。因此我們可見劉焉對於蜀地本土的豪強採用的是打壓的態度。

但是劉焉畢竟還是要用人治理蜀地的,他把蜀地的大族都得罪盡了,靠什麼人來治理蜀地呢?那就是一支不得不提的勢力——「東州勢力」了。

這一批勢力的構成很雜,有劉焉帶到蜀地的勢力,也有後面遷入蜀地的外來人,我們將其統稱為東州勢力。

這一批東州勢力人員眾多,例如說張魯、許靖等人都是劉焉的重要助力。據記載:

「焉遣魯為督義司馬,往漢中,斷絕谷閣,殺害漢使。」

可見張魯、許靖等人是外來人,因為家庭關係(如張魯)、文化認同(如許靖)等原因,與劉焉保持了密切關係,並且多來蜀地投奔劉焉,幫助劉焉幹了很多大事,屬於劉焉的重要班底,協助劉焉治理蜀地,打擊蜀地的本土豪強力量。其中我們可見如張魯是沛國豐縣人、許靖是汝南人等。

至於說剩下的東州勢力,則是伴隨著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等因素從三輔、南陽等動亂之地遷入到相對安穩的益州。據記載:

「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數萬家,收以為兵,名曰東州兵。」

這一批人其中不泛才幹之人,因為自身的能力突出逐漸在益州之中有了一席之地,例如說法正、孟達等人均是東州出身。法正、孟達均是三輔之中的扶風人。在劉焉抑制蜀地勢力,培植外來勢力的行動之中步步高升,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因為這一批外來人蒙獲劉焉看重,因此往往氣焰囂張,與本土豪強實力發生了多次衝突,但是因為劉焉的鐵腕手段都被壓了下去,但是最終這些矛盾會在相對軟弱的劉璋手中集中爆發。

因此綜上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劉焉實在是一代梟雄,以猛龍過江的姿態直入蜀地,採用鐵腕手段,籠絡外來勢力,打擊本土勢力,最終形成了一個東州勢力為主、益州勢力為輔的人才格局。因為劉焉早死的原因,這一人才班底也落入到了劉焉的兒子——劉璋手中。劉璋沒有威信,也欠缺手段,最終這些矛盾會在劉璋手中集中爆發。

二、劉焉之死與劉璋即位

劉焉之死,事發突然,劉焉因為背上長了一個囊腫而突然身死,因此對於身後事的安排做的也不夠到位,例如說沒有提前確定好繼承人。劉焉比較中意的繼承人是三子劉瑁,但是最後卻是幼子劉璋即位,這背後是益州勢力在作梗。

劉焉之死給了當時的益州勢力重新崛起的機會。一部分益州勢力覺得劉璋暗弱,比較好控制,如果劉璋即位的話,益州勢力就可以藉助劉璋的暗弱重新崛起,這一部分以趙韙為代表;另外一部分益州勢力覺得劉焉猝死,應當藉助這個機會起兵,驅逐劉氏,重現實現蜀人治蜀的格局,這一部分以沈彌、甘寧為代表。

我們先看第一種,即藉助劉璋暗弱一事來控制劉璋。不得不說趙韙等人是比較成功的。當時趙韙率眾上表擁戴劉璋為益州刺史,劉璋在趙韙等益州豪強的支持下即位,馬上投桃報李,將趙韙升官為征東中郎將,讓他率軍進攻劉表。可以說趙韙等人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再看第二種,即擁兵自立,推翻劉氏。這一批勢力的下場是很慘的,當時沈彌、婁發、甘寧等人起兵與劉璋對抗,結果大敗而歸,最終只得前往荊州投奔劉表。其中甘寧在荊州不受重用,又來到了東吳,成為了東吳大將。

但是在這其中,劉焉的勢力即東州勢力卻毫無作為。有句老話說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劉璋上位後,自然也會對自己父親所重要的一批老臣產生疑心,其中張魯就是其中一例。據記載:

「張魯稍驕恣,璋殺魯母及弟,遂為仇敵。」

可見此時劉璋已經不再信任東州勢力,而轉而信任益州勢力了。益州勢力趁機在益州之中膨脹了起來,並且還對原來的東州勢力多有迫害。

因此我們可見劉璋此時用人的特點便是重用益州勢力,一舉推翻了自己父親劉焉對於東州勢力的重視,其中東州勢力如張魯等人還遭受到了劉璋的迫害。此後益州勢力的代表趙韙似乎有些膨脹,居然起兵想要推翻劉璋統治,但是「東州人畏韙」,因此多幫助劉璋,最終劉璋在東州人的幫助之下戰勝了趙韙,重新鞏固了自己的政權。

說實話,經此一變之後,劉璋應該既不信任益州勢力,也不信任東州勢力,而是做好兩派的平衡,讓兩派力量均衡以鞏固統治。但是此時劉璋卻暴露出了自己性格中的致命缺點即「暗弱」。他依然信任益州勢力,在劉璋的任期之中,黃權、張任、冷苞、鄧賢、嚴顏等蜀中人物多受重視,但是原本的東州勢力卻不受重視,這也引發了劉備入蜀一事。

三、劉備入蜀與權力更迭

東州勢力在劉璋一朝頗受打擊。例如說素有才能的孟達、法正、張松(雖然是本地人,但是與東州勢力走得很近)都被打擊而不被任用。在《法正傳》中有如此一個有趣的記載:

「既不任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

可見法正等人不被任用一事並非個例,而是當時整個東州來的人都不得重用,而因此鬱鬱寡歡。怎麼樣才能克服這一點呢?說服劉璋自然是不現實,最好的辦法就是重新找一個新主人來代替劉璋,這樣東州勢力就會因為「從龍之功」而興起了。

因此東州勢力派出了張松為使者,他們最初選擇的人是實力強大的曹操。然而此時的曹操已經變得膨脹開來,因此「不存錄松」。(其實個人認為也可能是曹操與張松沒有談好價錢)張松等人便將目光轉向了勢力尚弱的劉備了,因此便有了東州勢力迎劉備入蜀一事了。

當時擁護劉備的東州勢力都有誰呢?那便是張松、法正、孟達、許靖等人了,在張松對於蜀地地形的熟悉、法正的謀略過人、許靖的開門投降等一系列的操作下,劉備輕輕鬆鬆地占據了蜀地。

益州勢力明白,如果東州勢力得勢,那麼吃虧的一定是自己,因此益州勢力如黃權、張任、冷苞、鄧賢等人均做出了積極應對,想要擊敗劉備以鞏固益州勢力的權力。據記載:

「璋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拒先主於涪,皆破敗,退保綿竹。」

益州勢力雖然有捍衛自己權力之心,但是面對著劉備的精兵強將連連敗退,無力捍衛劉璋政權,最終劉璋的「暗弱」性格再次發作,拱手相讓益州給了劉備,劉備也打下了這一塊寶地。

劉備上台後,對於這一批扶植自己上台的東州勢力自然是十分感激,因此孟達、許靖、法正等人都得到了劉備的重用,東州勢力也獲得了相應的回報。

但是劉備畢竟是一個有能力、有手段、有眼光的梟雄,自然不會做出類似於劉璋的昏聵之事,因此劉備對於勢力的均衡更加注重。劉備帶來了自己一批力量,這一批力量主要以荊州勢力和劉備的北方舊人為主,這批勢力的到來再次壓在了東州勢力之上。以東州勢力的力量自然是無法與劉備的新人所相比,因此東州勢力不得不與自己的原來的敵人益州勢力相結合與劉備的新勢力相鬥爭。此時蜀漢便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即「主客之爭」的時代。這一鬥爭後面會以諸葛亮為代表的客人勢力和李嚴為代表的主人勢力的鬥爭白熱化而表現,最終以諸葛亮的勝利而告終。

四、總結

因此綜上來說,劉焉是有才能之人,他明白自己得以立足是依靠東州勢力的支持才能立足;劉璋是昏聵之人,他沒有認識到自己所能依靠的力量是什麼,在兩種力量之中盤旋不定,最終丟掉了江山。

劉備是最為聰明之人,他終其一生想要平衡好主客兩種勢力,但是卻因為自己更加喜好自己的舊人而激化了這種矛盾。最終主客矛盾的解決還是在諸葛亮的努力下才最終完成的。因此若是看蜀漢歷史,必須要深入進去看到蜀漢背後的鬥爭才能更好地理解這種形勢的變化。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