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最廣的楚國,為何卻黯然收場,與其地方治理不力有關

講經說史 發佈 2020-02-03T08:19:51+00:00

楚國,最開始是被北方諸夏輕視的彈丸小國,卻一躍成為泱泱大國。最後,巫師用"楚"將列的傷口包紮之後,列才得以安然下葬。從此之後,以鬻熊為首領的部族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稱呼自己為"楚人"。在周成王之時,封熊繹于丹陽。據《史記·楚世家》記載: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

作者:微塵

引言:

楚國,最開始是被北方諸夏輕視的彈丸小國,卻一躍成為泱泱大國。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奮鬥精神令我們讚嘆,那麼楚人又是如何治理它的帝國偉業呢?卻又為什麼,因地方治理不善而慘遭亡國呢?

一、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開疆拓土

楚國,一個叱吒風雲的大國。位於長江流域,國君為羋姓、熊氏。楚人自稱是火神祝融的後代,在三千六百多年前被商朝的軍隊驅逐至南方。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王負芻)五年,秦將王翦、蒙武遂破楚國,虜楚王負芻,滅楚名為郡雲。由此可知楚國於公元前223年被秦國消滅。至於楚國的建國時期,學界有不同說法,歷史學家張正明認為楚國建立於熊繹時期。楚國名字的由來,有個很悽美的傳說:楚人先祖鬻熊之妻列在生熊麗之時難產,這位母親為了保住熊麗的性命最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最後,巫師用"楚"(荊條的一種)將列的傷口包紮之後,列才得以安然下葬。從此之後,以鬻熊為首領的部族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稱呼自己為"楚人"。

在周成王之時,封熊繹于丹陽。據《史記·楚世家》記載: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衛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倶事成王。古代丹陽非現在江蘇丹陽,而是今湖北南漳、宜城一帶,所以今湖北古屬楚國。起初,楚國一方面卑事周朝,對周朝心存敬畏與歸附之情,他們主動向周王進貢苞茅。當時周王乃至北方諸國視楚國為"蠻夷",對其心存蔑視的態度,以至於周王宴饗之時,楚國只能"與鮮卑守燎"。(守著門外的火堆)

另一方面,楚人"篳路藍縷",不斷開疆拓土。銅,當時又稱"俘金",可見在當時社會的重要地位。控制位於隨國境內銅礦資源豐富的銅綠山成為楚武王的首要目標,經過三次進攻隨國,隨國最後的臣服標誌銅綠山成為楚國的囊中之物。青銅的力量,最終推動楚國一步一步走向強盛。楚莊王問鼎中原,確立了楚國春秋五霸的顯赫地位。在近三個世紀的擴張中,楚國先後吞併四十二個諸侯國,其領土範圍也由原來的熊繹受封時期的"子男之田五十里",擴張至成王即位之時的"楚地千里"。

戰國初期,楚國對外擴張的勢頭依然強勁。戰國時期各國的爭霸與春秋相比有很大不同,由之前的通過戰勝對方取威定霸使其臣服變為攻城掠地。在經過吳起變法的楚國,即楚悼王統治時期,楚國的疆域達到了歷史的頂峰。這一時期,楚國東邊到達今江浙一帶,東北到達今山東境內,南邊甚至越過今南嶺,楚國在這時期儼然是個泱泱大國。但在楚懷王統治時期,楚國國力又開始走向衰落。那麼在楚國疆域遼闊之時,它又是通過何種方式加強統治呢?

二、楚國的分封制

楚國雖為蠻夷國家,但也深受中原政治文明的影響,西周時期廣為盛行的分封制在楚國得到了很好的運用。楚國分封制的對象主要針對國內貴族階層,但也有少部分因為特殊需要而對外分封。分封制在楚國經歷了兩個階段,西周到春秋時期主要是封邑制,而進入戰國之後則是封君制。學術界一般認為楚國實行分封制始於熊渠分封三子,史料記載:熊渠生子三人。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此時為西周中晚期,楚國因為疆域的慢慢擴大,逐漸嘗試西周的分封制,因而有了分封制在楚國的初步嘗試。

春秋時期,封邑制的主要對象是楚王室宗親。在楚文王統治之前,主要的封邑有薳、屈、斗、軒丘四邑。薳人是楚國君王蚡冒的後代,其後人著名的有孫叔敖。據《通志》記載,春秋斗氏家族出自於楚君若敖之後。至於屈氏,史料記載:羋姓,楚之公族也,莫敖屈瑕食邑於屈,因以為氏。由此可見,當時的屈氏也是楚王室宗親的一支。其後人,有在楚懷王時力主改革、最後流放著有《離騷》的屈原 。而最後的軒丘,被認為是楚文王庶子的封邑。隨著楚國疆域的一步步擴大,封邑的範圍也逐漸擴大,除了對王室宗親,當時也對一些高級官員實行了封邑制,比如在楚國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伍氏家族。


進入戰國時期,楚國分封制的具體表現由封邑制轉向封君制。文獻記載,楚國最早的封君制應當是在楚惠王時期。封邑制與封君制兩者存在一定的延續性,但兩者也有很大不同。封邑制之下,封地往往是不允許世襲,他們秉持的是"再世而收地"的原則,這種做法往往有利於中央統治,避免地方形成盤根錯節的割據勢力。而封君制之下,受封者往往是可以世襲的。在吳起變法的時候提到: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由此可見,封君制之下,至少是可以世襲三代的。但不論是封邑制還是封君制,受封者擁有很大權勢,他們在初期擔負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職責,但在楚國後期弊端慢慢顯現,形成公卿專權的局面,甚至對楚國最後滅亡的結局也有重要影響。

三、楚國的郡縣制嘗試

除了對部分地區實行分封制,隨著疆域不斷擴張,楚國在廣大區域實行的是"縣郡制"。所謂"縣郡制",區別於後世以郡統縣的郡縣制。從時間來看,縣的出現要早於郡,從地位來看,當時縣的地位也普遍高於郡。在春秋時期,楚國最早實現縣制,所立的權縣被認為是春秋第一縣。楚國設縣是從征服周邊小國開始,將原國以縣的形式納入楚國的管轄之下,比如說春秋第一縣的權縣,就是在戰勝權國之後的首創。並且春秋時期的縣,更多的是承擔軍事職能,比如與權縣一樣較早設立的息縣和申縣,主要是為了防禦北方入侵,其位置險要,是楚國競逐中原的戰略要地。但這些縣軍權在握,對於中央命令不是那麼服從,在後期甚至嚴重威脅到中央機制的正常運轉。到戰國時期,縣的設立更加普遍化,除了新征服的國家,原本楚國故地也大量實行縣制。但這時的楚縣軍事職能大大削弱,慢慢趨向於後世的縣,其行政職能在不斷的強化。

郡最早出現於春秋晚期晉國,史料記載: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由此也可看出最初的郡地位低於縣。郡最初設於邊境地廣人稀之處,楚縣都是由中央直接管轄,但隨著楚國疆域擴大,縣的數量在增加,中央與地方縣的空間距離也在拉長,不利於中央對地方的管轄,所以就提升郡的地位,使之成為二者之間的中介,逐漸形成以郡統縣的郡縣兩級格局。

讀史淺說:

楚國一直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為何最終在爭霸戰爭中失敗呢?這與楚國的地方治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是楚國長期任命貴族為地方長官,所以在地方形成了強大的貴族勢力。他們一直成為楚國實施中央集權的阻力,最終在戰國爭霸中難以集中全部力量抵禦軍事化國家——秦國。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楚國在戰國爭霸中緩緩落下帷幕,但楚國文化卻以各種形式傳承下來,其中對疆域遼闊基層的治理方式,對當時別國乃至後世都有重要的借鑑作用。湖北古屬楚國,有俗語云: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人們習慣稱湖北人為"九頭鳥",主要表現了湖北人的靈動機變。而近代中國,湖北武昌起義推翻清朝統治,與楚人自古以來"不服周"、不守既成禮制敢於挑戰權威的性格不無關係。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13修訂本。

鄭文路:《楚國基層社會制度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胡亞東:《公族相關問題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