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秦朝是「成也法家,敗也法家」?

張宏傑 發佈 2020-02-03T08:23:43+00:00

我們說過,秦國的成功,是因為能夠高效地集中人力和物力,統一天下。統一天下之後,這套汲取體系仍然在高速運轉,甚至更高速地運轉。



秦朝滅亡的原因,和後來歷代很多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一樣的,就是權力系統對民眾的過度榨取。

我們說過,秦國的成功,是因為能夠高效地集中人力和物力,統一天下。

統一天下之後,這套汲取體系仍然在高速運轉,甚至更高速地運轉。因為秦始皇所做的那些事,修「馳道」、拆險阻、修長城、平百越、伐匈奴,每一件事都是要花錢的。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有一個愛好:喜歡搞大的工程項目,搞城市規劃建設,修宏偉的建築。他每滅一國,就要把這個國家首都的宮殿繪下圖紙,在咸陽邊上照樣複製一座。因此,他修的宮殿非常多,「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一共七百多座。秦始皇修的最大的一個工程是自己的墳墓,著名的秦始皇陵,動用了七十餘萬人。

所以大秦帝國的老百姓,賦稅痛苦指數是空前的高。董仲舒說,秦代的田賦數量是以前的20倍。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勞役,就是要為國家無償地勞動。秦朝規定,每個老百姓,每年都要拿出幾個月的時間,給國家無償勞動。而且勞動紀律極為嚴格,勞動條件極差。所以當時被押赴北邊邊疆當勞工的,死亡率達60%~70%。征伐南越的路上因為不服水土,死的人更多。當時有記載,有的人走到半路,實在是不堪虐待,乾脆就在路邊的樹上弔死了。

葛劍雄先生說,如果長期和短期服役都算的話,「秦始皇時徵發的勞力……一度高達2000萬,即總人口的50%」[1]。

所以秦朝百姓造反是必然的,因為在秦朝造反的機會成本低。造反的成功機率雖然低,但仍然比你老老實實當順民活下去的機率高。

陳勝、吳廣為什麼起義呢?因為他們算過機會成本。這倆人是河南人,要到漁陽(今北京密雲附近)去服役。路上恰遇天下大雨,而且連續下了很多天,道路不通,走不了,他們估計走到漁陽,肯定已經超過規定的期限。過了規定的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規定是該殺頭的。

所以陳勝、吳廣就算了一下:「如今我們繼續按規定去服役也是死,逃走也是死,起義干一番事業也是死,同樣都是死,為什麼不干一番事業?萬一成功了還能活下來,而且還會活得很好。」確實,從當時的情況看,他們造反,失去的只是鎖鏈,得到的可能是整個世界。

在這種情況下,造反就是必然的了。

在秦末農民起義中,還有一個規律性的現象,那就是各地起義軍對官員都十分仇恨。他們最恨的不是我們想像的各地地主和富豪,而是壓榨他們的酷吏。說實在的,秦朝的忠臣,無一例外都得是酷吏。因為如果不是酷吏,就執行不了那些殘酷的法律。所以陳勝、吳廣起義後,各地百姓都紛紛響應,起來殺掉本地的官員。用武臣的話說,便是「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所有的地方官,一律被幹掉。因為秦朝就是通過這套官僚系統汲取民間資源的。

所以秦末農民起義有一個特點,「有叛民無叛吏」,即沒有一個官員參加造反。這形成了官與民兩個界線分明的群體,因為官員已經完全站到民眾的對立面,成為民眾的仇人,即使想加入起義也沒人接受。

所以秦朝是「成也法家,敗也法家」。它的成功,是建立了高效的汲取制度;它的失敗,是這套制度沒有可以約束它的力量,導致它汲取過度,超過了民眾的承受力。


[1]葛劍雄:《中國人口史》(第一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第310~311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