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文學丨醫與文 - 孫曉航

上游新聞 發佈 2020-02-03T08:31:28+00:00

在歷史長河中,經典的藥方成為治病救人的寶典,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的文段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如《扁鵲見蔡桓公》《岳陽樓記》等。

醫與文

孫曉航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民之魄,醫以強之。醫與文都是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學問與實踐。

醫者的藥方反映內心的思考,文人的佳作折射內心的思索。處方解決疾患,文章吐露心聲。在歷史長河中,經典的藥方成為治病救人的寶典,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的文段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如《扁鵲見蔡桓公》《岳陽樓記》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文人騷客的情懷,也是懸壺濟世者的心聲。「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並非「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而是醫者具仁心存大愛,居廟堂之高,慮江湖之遠。

醫者的表述客觀嚴謹又務實內斂,文人的描繪細膩動情又意深言簡。如,文人筆下的太陽,「日出江花紅勝火」「溪雲初起日沉閣」,醫者筆下的太陽,足太陽膀胱經,水也,手太陽小腸經,火也,火水異氣而以寒水統之。文人言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一聲梧葉一聲秋」,醫者言秋天,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

醫者和文人關注有異,但又互有「交集」。醫者有靈感要記錄,也成了文人,清代名醫吳鞠通抗擊疫情,頗有心得,著成《溫病條辨》這一典籍,流傳百年,目前的桑菊飲、沙參麥冬湯、清燥救肺湯等方劑在當前新冠病毒肺炎的治療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文人對事件問題進行剖析,也成了醫者,比如媒體對新冠病毒可人傳人的報導,對公眾防控疫情的提醒,對新冠病毒最初起源的探尋等,用文字傳播事實,用筆尖匯聚力量。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文人和醫者,肩並肩,不分彼此,大年初二,重慶市市級醫療隊144人奔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確診病例較多的湖北省孝感市對抗病魔,同行的還有華龍網和重慶廣電的記者,這一刻,醫者和文人的交集名稱叫「勇士」。

醫者和文人,除了「交集」外還有「並集」。正氣的醫者和文人都中通外直,亭亭凈植,在志向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在學術上「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醫者和文人都在成長中提升價值,也在奉獻中收穫喜悅,比如重慶市中醫院經典科的牆面上,滿載患者的肺腑之言,感恩之情,再比如重慶詩人傅天琳的留言區,迴蕩著詩歌的美妙,靈魂的薰陶。醫者和文人都求賢若渴,致力培養新生代,共同期待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今之大醫,如王輝武教授把《老醫真言》《心病條辨》公之於眾,破岐黃不傳之藩籬,今之文人,如文猛主席把佳作公之於眾,傳播精神的饕餮盛宴。醫者和文人的並集,在新冠病毒肺炎肆虐中華大地之時,更是形成超強合力,醫者潛心專研,殫精竭慮,全力以赴,救人危難,文人深入一線,負重前行,責任擔當,百姓情懷。此時此刻,醫藥圈就有這樣一位文青,從大年初一至今,在口罩生產企業駐廠監督,告訴一對兒女「媽媽為打怪獸的阿姨護送口罩去了」,文青圈也有這樣一位醫藥人士,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庚子年從頭開始,日復一日,熬更守夜,爭分奪秒排查社區疑似病例,親自轉運確診患者,為遏制疫情拼了命了。

天若有情天亦老,醫者和文人共同守護大眾的身心軀體,也心懷家國天下,醫學著作和文學典籍經歷歲月的洗禮和時間的沖刷,共同成為中華經典。治病救人的處方啊,是中國文字,抗疫的報導文章啊,是中國漢字,與死神賽跑的那一張張臉龐是中國臉,那一段段感天動地的防疫事跡是中國心,醫與文的結合,就是了不起的中國精神,是響徹寰宇的中國故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