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明朝的竟然是一群老鼠?這部被低估電影,真實還原了明末鼠疫

蓋飯圖話graphical 發佈 2020-02-03T09:04:56+00:00

提到《大明劫》這部電影,大約很多觀眾會感到陌生。它上映於2013年,想要觀看卻很困難,因為這部電影的排片量實在太低了。

提到《大明劫》這部電影,大約很多觀眾會感到陌生。

它上映於2013年,想要觀看卻很困難,因為這部電影的排片量實在太低了。再加上宣發環節的不力,這部電影收帳票房慘澹,被很多忠實影迷稱為歷史劇里的一顆遺珠。

《大明劫》確實能擔起這聲「遺珠」。導演王競的另一部作品《萬箭穿心》豆瓣分數高達8.4分,這部《大明劫》也拿到了8.0的亮眼成績。

《大明劫》顧名思義,講的是明末時期的大劫難。這場劫難包括兩個方面:明王朝抵抗李自成和明王朝抵抗鼠疫。

最後一抹紅

明朝崇禎15年,李自成勢力逼近潼關,而朝中已經沒有可用之人,崇禎皇帝將大將孫傳庭從牢中放出。

影片中一襲紅衣朝服騎馬的孫傳庭,被觀眾們稱為大明的最後一抹紅。

臨危受命、奔赴潼關,孫傳庭面臨著一系列艱巨的挑戰。

兵力不足,手上只剩五千精銳,面對李自成浩浩蕩蕩的大軍,簡直以卵擊石。兵餉不足,戰士們沒有吃的用的,戰鬥力被大大削減。

軍閥擁兵自重,準備了一麻袋滴血的人頭,給孫傳庭做見面禮,打算給他一個下馬威。

面對這種狀況,孫傳庭的行為屬於「人狠話不多」類型。

不服管的賀總兵賀人龍,被孫傳庭稱為「賀瘋子」。為了制服這個瘋子,孫傳庭以「皇帝要嘉獎」的名義,讓欣喜地賀人龍降低防備,叩地等候領賞時,孫傳庭當機立斷地拔出尚方寶劍,將賀人龍就地正法。

得知兵員的彈藥、糧食長期無補給,孫傳庭毫不猶豫地斬了糧官,懲罰他欺上瞞下保管不力的行為。

沒有吃的,就去找鄉紳土豪們要。可土豪們不是慈善家,和軍官一起,想要燒了土地冊。孫傳庭知曉後,將參與的軍官斬殺殆盡,為土豪們設置了一場鴻門宴。

宴席正酣時,士兵們衝進來。土豪們見勢,有的跪地苦苦哀求留一條性命。坐在一旁近在咫尺地孫傳庭卻不為所動,平靜地飲著杯中酒。

他理性克制卻也不留餘地。

影片里,孫傳庭清楚地知道,李自成可以有很多次失敗的機會,但他沒有退路。戰勢節節敗退,他手握最後的五千精銳,想打贏李自成基本沒有可能。

但是在崇禎皇帝的一再催促下,他只能硬著頭皮走出潼關,和李自成再試一場。

此時,雖然之前的內部問題稍有緩解,有一個問題卻是他的能力無法解決的。那時軍中出現了一種病症,人們以為是風寒發熱,直到一個游醫吳又可出現。

吳又可在去看望師父的路上,被官兵誤認為是匪寇同夥,抓住後翻查他的包裹,才確認他真的是一位醫者,便命令他給官兵的頭目治療。

在治療頭目的時候,吳又可發現旁邊躺著一個年輕人一直在咳嗽,那是被抓的民兵。吳又可提出救治民兵的想法,被官兵拒絕,說是即使今日治好了,明日也會被殺。

但是在醫者吳又可心中,每個生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生命權面前,更無邪惡正義。他所要做的,只是救人。

當時的人們以為,咳嗽是常見的風寒症,並未意識到這是一場瘟疫。而這種認識最致命的點在於,風寒是不會傳染的,而瘟疫會迅速蔓延。

無法解決軍中病症的孫傳庭,找來了醫者吳又可,命令他進行治療。

二人的第一場對手戲就此開始。吳又可明確告訴孫傳庭,這是一場瘟疫,並推脫不願治療。

於是孫傳庭激將他:「先生學醫為何?學不能致用,要它何用?」吳又可這才出山。

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吳又可內心是一個有沖高追求的醫者。這也為後文二人的矛盾埋下伏筆。

孫傳庭想要治癒病人,是為了帶兵出征,吳又可想要治癒病人,則僅僅是為了救人。

吳又可熬制湯藥,控制疫情,教官兵們都戴上面紗遮擋,有效地遏制了傳染的情況。

正當他準備全力救治染病的兵員時,崇禎皇帝一道聖旨下來,催促孫傳庭出關。百十名病患的處置問題成了難題。

這些病患們當然無法上戰場,他們因為鼠疫早已不具備戰鬥力。但人手不夠的情況下,孫傳庭又不可能留出一部分人來照顧病患們。孫傳庭的選擇只剩一個,那就是全部殺掉。

吳又可的努力瞬間功虧一簣,他憤怒而無奈,他無法接受,只能選擇與孫傳庭分道揚鑣。第二日,醫者返回家鄉,將軍奔赴戰場,而明朝的結局已經註定。

遺珠

孫孫傳庭和吳又可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影片里吳又可推翻《傷寒論》,著成《瘟疫論》也是真實存在的事情,比西方早兩百多年提出傳染病因學說。

從崇禎六年到崇禎十七年間,明朝經歷一場大規模的鼠疫。

發源地大致在山西的興縣,然後到大同,再到潞安。接著,鼠疫傳到陝西的榆林等地。明人當時的筆記稱這場大疫為「疙瘩瘟」、「疙疽病」,這實際是對腺鼠疫患者淋巴結腫大的稱呼。

這場瘟疫來勢兇猛,殺傷力極強,即使是宮廷官宦也無法幸免於難。到李自成入京時,京城已經是鼠疫肆虐後的一座鬼城。

影片里,孫傳庭和吳又可殊途同歸,都是壯志難酬。吳又可想救人,但最終獨自返鄉,孫傳庭想救國,結果身重數箭,倒在戰場上。明王朝也隨之搖搖欲墜。

貫穿劇本始終的,是悲情的英雄主義。創作團隊進行了兩年半的劇本打磨,將劇情的雙線設置得十分巧妙。孫傳庭救國和吳又可救人這兩條線,在某個節點上砰地交叉,此後又理所當然地漸行漸遠。

《大明劫》為人稱道的,不止於劇本的藝術價值以及種種高明的意向設置。在服化道方面的還原,也很值得表揚。

不僅完美還原了明朝所用的火銃和弗朗機炮,對於史詩部分也相當尊重。史書里翻得到的內容,劇組絕對一字不改,史書記錄不到的地方,才加入他們自主的藝術創作。

人物形象並沒有臉譜化,而是由自己從一而終的人物性格和邏輯在。孫傳庭和吳又可的每一個決定,都可以從他之前的言行舉止中得到解釋。

影片立場也相對中立,在敘述情感上沒有偏向明朝或李自成任何一方。只是以一個大而遠的歷史視角,客觀地將一個故事講清楚。

因此,《大明劫》被誇是歷史劇里的遺珠,實在不算過譽。

不過,紛爭也有。

《大明劫》作為歷史劇,和其他歷史劇一樣,在武戲方面乏力。影片里武戲大約十來分鐘,盛大場面基本都在預告片里了,文戲占了絕大部分。

抹不去的話劇式表演和台詞也是不足之一,但這些瑕不掩瑜。

《大明劫》最大的紛爭,還是劇本著作權的問題。

起初,是製片人謝曉東想要寫一個吳又可的人物傳記電影,找到了編劇周榮揚。二人約定了署名方式:謝曉東在前,周榮揚在後。

周榮揚給出的劇本里,主人公不止吳又可,還多了一個名叫孫傳庭的明末大將。

謝曉東不想保留孫傳庭的角色,只想寫吳又可。

「我們在2003年SARS期間用到的治療方子『達原飲』就源自《瘟疫論》。只是後人不知道。」

二人對劇本內容不能達成共識,就擱置了項目。直到導演王競找來,想要拍一個類型化的古裝災難片,製片人謝曉東想起了這個擱置的劇本,便再度啟用。

直到那時,劇本的主要創作都是由周榮揚一個人完成的。但是在宣傳活動中,製片人謝曉東卻屢次打出「創作劇本兩年多」的名號,營銷自己的才華和辛苦。

編劇周榮揚憤怒之下公開了劇本,「開拍前他略作刪改的劇本損失了故事核心,連起碼的首尾呼應都被調整掉了。我公開劇本,是為了正本清源。」

照這樣看,《大明劫》也許還能更上一層樓,但影片早已塵埃落定,這些爭論也已經成了未知數。

結語

《大明劫》片尾,小野麗莎首次中文演唱:舊時古道虛渺,朝朝雲兮,幕幕雨了。

影片講的是劫難,說的是人的選擇。在同一個歷史困境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嚮往和選擇,深處洪流中的人們,有隨波逐流,有逆流而上。

雖然他們奮力掙扎,也避免不了像歌詞一樣,塵歸塵土歸土,但他們留給後世的精神永不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