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12個民間錯誤「常識」【上篇】

王伯軍大夫 發佈 2020-02-03T09:15:06+00:00

人們往往認為骨質疏鬆是機體衰老不可抗拒的必然結果,對它的防治及宣傳教育遠遠不像對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那麼重視,因此,老百姓存在許多認識誤區,甚至許多基層醫生對此也有不少誤解。



「骨質疏鬆」是一種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醫藥費高和生活質量低(即「四高一低」)的特點。

人們往往認為骨質疏鬆是機體衰老不可抗拒的必然結果,對它的防治及宣傳教育遠遠不像對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那麼重視,因此,老百姓存在許多認識誤區,甚至許多基層醫生對此也有不少誤解。

在此,對骨質疏鬆常見的有關問題做一科普,由於本文較長,分上、下兩篇介紹。

1、骨質疏鬆不是什麼大毛病?錯!

骨質疏鬆的危害絕不僅僅是彎腰駝背、身高縮水、腰背疼痛腿、抽筋等,還可導致胸廓畸形、胸悶氣短、骨脆性增加,容易發生骨折……最嚴重骨折的當屬發生在髖部的骨折,可導致患者長期臥床、失能,發生尿路感染、肺炎、褥瘡等併發症,給患者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存壽命。

2、沒症狀就不是骨質疏鬆?錯!

在許多人看來,只要沒有腰背疼痛、化驗血鈣不低,就沒有骨質疏鬆症,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

首先,在骨質疏鬆症的早期,患者往往沒有症狀或症狀很輕微,因此很難被察覺,而一旦感覺自己腰背痛或出現骨折時再去診治,病情往往已經不是早期。

其次,低血鈣也不能作為骨質疏鬆的診斷依據,這是因為當尿鈣流失導致血鈣下降時,「低血鈣」會刺激甲狀旁腺激素(PTH)分泌,後者可增強破骨細胞的活性,動員骨鈣入血,從而使血鈣得以維持正常。事實上,骨質疏鬆症患者的血鈣往往並不低。

因此,不能根據有無症狀以及血鈣是否降低來診斷骨質疏鬆,「骨密度檢查」才是診斷骨質疏鬆的金標準。對於骨質疏鬆的高危人群(如絕經前期婦女、50歲以上男性等),無論有無症狀,都應當定期去醫院作骨密度檢查以明確診斷,而不要等到發覺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時再去診治。

3、骨質疏鬆症屬於老年病,跟年輕人不沾邊?錯!

人們通常把骨質疏鬆症視為老年病,好像它與年輕人不沾邊。事實上,骨質疏鬆症並非老年人的「專利」,時下有些三、四十歲的中青年,尤其是體型消瘦的年輕女性,也有可能罹患此病,這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關係。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許多年輕白領,平常缺乏戶外鍛鍊,日光照射不足,吃飯挑食或過度節食,鈣和維生素D攝入不足,喜嗜菸酒咖啡等等,上述種種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可能年紀輕輕就患上骨質疏鬆症。

4、老了再考慮預防問題?錯!

骨組織與其他組織一樣,時刻不斷地進行著新陳代謝——舊骨不斷吸收(骨吸收),新骨不斷形成(骨形成)。

從出生到青年期,「骨形成」大於「骨吸收」,使得人體骨量逐漸增多,在30歲左右,人體的骨量達到最高值(即「骨峰值」),此後,「骨形成」逐漸小於「骨吸收」,骨量慢慢減少,尤其是女性在絕經後的5~10年,由於雌激素銳減,使得骨量流失大大增加。

青春期是骨骼生長的高峰時期。如果在青少年時期就注重飲食補鈣及運動鍛鍊,就可以獲取較高的「峰值骨量」,年輕時儲備的「峰值骨量」越高,年老時發生骨質疏鬆的時間就越晚,程度也越輕。所以,預防骨質疏鬆症,應從青少年抓起,為預防骨質疏鬆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如果進入中老年以後才開始補鈣及鍛鍊,其預防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

5、只要血鈣不低,就沒必要補鈣?錯!

血液中的鈣濃度通過多種激素(如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等)的調節得以維持在狹小的正常區間內。當鈣攝入不足或丟失過多而導致血鈣下降時,機體會通過激素的調節,增加破骨細胞活性,動員骨骼中的鈣釋放入血,使血鈣得以維持正常;反之,當膳食中鈣攝入過量時,鈣調節激素通過刺激成骨細胞活性,使多餘的血鈣沉積於骨。

由此可知,血鈣正常並不說明骨骼就一定不缺鈣,事實上,即便是嚴重的骨質疏鬆患者,其血鈣水平仍然可能是正常的,血鈣水平並不能反映骨質疏鬆存在與否以及嚴重程度。

因此,患者是否需要補鈣,不是根據血鈣水平,關鍵要看患者是否有骨質疏鬆的危險因素以及骨密度的檢測結果。

6、只要補足了鈣,骨骼就不會缺鈣?錯!

說到預防骨質疏鬆,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補鈣!其實,光補鈣是不夠的。如果說鈣是構成骨骼的「基石」,那麼,維生素D就是把「基石」輸送到骨骼當中的搬運工。如果體內維生素D不足,即便補充再多的鈣,身體也無法有效吸收。

不僅如此,維生素D缺乏會引起「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增強骨吸收,從而引起和加重骨質疏鬆。因此,骨質疏鬆患者在補鈣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補充維生素D。

維生素D的來源有三:

日光照射後由皮膚合成;

深海魚、蛋黃、牛奶等食物;

補充維生素D製劑。

來源:醫學界風濕與腎病頻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