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為何楚國沒有完整變法?分封制度,貴族利益是障礙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1-29T12:40:47+00:00

從排斥變法角度入手,淺析楚國失敗的原因,墨守成規實行分治制度,掣肘君主權力,貴族利益是障礙《大秦帝國》之裂變,之縱觀,之崛起,之天下中,楚國一直以大國面貌出現,但大多數時間裡是大而不強,有廣袤的國土,眾多士兵,但每次合縱、連橫策略時都占不到多少便宜,例如,楚國向秦國宣戰,張儀故技

導語:戰國七雄,為何楚國沒有完整變法?從排斥變法角度入手,淺析楚國失敗的原因,墨守成規實行分治制度,掣肘君主權力,貴族利益是障礙

《大秦帝國》之裂變,之縱觀,之崛起,之天下中,楚國一直以大國面貌出現,但大多數時間裡是大而不強,有廣袤的國土,眾多士兵,但每次合縱、連橫策略時都占不到多少便宜,例如,楚國向秦國宣戰,張儀故技重施,卻聯合魏國一起攻打楚國;楚國撤兵以求得商於之地,又被張儀所騙;在諸多的戰爭中,楚國都勝少敗多;而改變秦國命運的秦宣太后也是楚國人;在秦國滅國戰中,抵抗最激烈的是楚國人,留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

藉助《大秦帝國》這部影視劇,我們來了解下歷史上真實的楚國,戰國時期,楚國一個非常強盛的諸侯國,它不僅地大物博,在軍事實力方面也是非常的強盛,哪怕是在戰國末年也非常難以對付的,秦國滅亡楚國的戰爭更是非常的曲折,王翦就曾經建議舉國之兵六十萬南下滅楚,在之前滅亡其他五個國家的時候都,沒有看到王翦如此認真地對待,也沒有舉國之兵發動戰爭。

由此來看,楚國是非常難以對付的一個國家,除此之外,這個國家的政治也是非常的具有特點的,它與其他的國家不一樣,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是一個天下大爭的時代,這個時代里,各個國家之間的利益關係是錯綜複雜的,想要謀取利益就必須擁有著強大的實力,畢竟群雄逐鹿諸侯爭霸年代裡,一切都是憑藉著綜合國力說話的,無論這個國家擁有著怎樣的歷史地位,沒有實力那麼一切都將是空談。

戰國七雄唯獨楚國沒有完整的變法

在這樣的時代里,幾乎每一個國家都在積極努力的尋求變法,像秦國就有著名震天下的商鞅變法,秦國更是憑藉著這次變法成為了戰國時的最為強盛的諸侯國,從此改寫了戰國時代的格局。魏國有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在戰國初期憑藉這兩次變法登上了唯一超級大國的位子;韓昭侯有申不害變法:齊國有齊威王變法;就連固守王道不知變通的燕國,都有燕昭王樂毅變法。

唯獨楚國這個國家在整個戰國時代,沒有經歷過任何一次徹底完整的變法,這又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的呢?為什麼這個國家在戰國時代那樣天下大爭的時代里,從來沒有進行過一次完整的變法呢?我們今天就來重點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下楚國如此守舊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同時來看一下楚國僅有的兩次變法計劃又是怎樣夭折的?

楚國君臣關係薄弱

事實上,楚國之所以沒有經歷過完整的變法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楚國在君主和臣子的配合上面顯的十分的薄弱,那個時候的楚國官吏,基本上都是貴族們推薦或者說是被任用提拔的,他們出身於楚國的大貴族,那麼必定會為家族的利益進行考量。

如此一來,他們很難說是真正的與君主一條心,他們真正效忠的事實上並不是楚國或者是楚王而是自己的家族,在這樣各懷鬼胎的政治朝堂之上,很難明確的去推行一次變法,畢竟每一次變法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所遇到的各種艱難困苦是普通人難以想像的,也是難以衡量的。

變法需要君臣一條心,楚國不具備這樣條件

這就需要一個非常明辨是非的君主以及一個與君主一條心的臣子,就像是商鞅與秦孝公那樣,君主和臣子一條心,都為著同一個目標進行努力才能夠讓一個國家的變法徹底地完成。在這個要求上,不僅要求君主要切實地為國家去謀取實際利益,更要要求臣子在一定程度上拋卻自身的利益。

可是楚國顯然不具備這個條件,出生於世家大族的子弟們並不能夠真正的去為楚國的運行進行深入的謀劃,因為在他們背後有著無數雙眼睛在盯著他們的一舉一動,一旦他們出現紕漏,那麼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他自己,更是它背後的家族,而楚國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就要提到我們要說的第二個原因了。

楚國墨守成規,採取分治制

第二個原因,楚國在制度上的墨守成規,受政治制度的束縛。楚國是一個仿照西周的分封制而訂立​分治制度的國家,在分治制度的基礎之下,兩大類勢力是楚國國家實力發展的支撐,一類就是楚國土生土長的貴族,比如說楚國的皇室人員,又比如說是一些本身比較大的家族,就像是春申君黃歇這樣的貴族那樣。

第二類則是在楚國所實行的兼并戰爭當中吞併的一些小國,楚國國君給予這些小國極大的自治權,讓他們就像西周時期所分封的諸侯國,那樣擁有著自己的勢力,這些實力也是楚國後期國家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楚國實力來源於貴族,這是變法的障礙

正是因為這樣的制度,讓各大家族之間的掣肘非常的嚴重,整個朝堂之上,可以說是四分五裂的,每一個人都在為不同的家族效力,這樣的國家很難說是為一條變法道路同心協力,更重要的是,楚國這個國家的國家實力就是來源於這些貴族,可是我們知道戰國時期的變法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要革除貴族的崛起對君主權力的影響,無論是魏國的李悝變法也好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也好,哪怕是韓國的申不害變法,它所針對的主要目標都是貴族,要革除貴族手中絕大部分的權力。

分治制度掣肘君主權力

同時,在此基礎上鞏固君主手中的權力,讓這個國家只有君主那麼一個權威,讓這個國家不再具有能夠影響君主執政的家族。如此一來,君主在發號施令的時候就會順暢許多,國內的階級之分也會變得薄弱,能夠更好地利用平民百姓的力量。

可是楚國並不像秦國那樣,秦國雖然在最開始的時候受貴族的影響也是十分嚴重,可是它的國家實力,或者說是軍隊並不是由各大貴族組成的,而是由這個國家的臣民們構成的,而楚國卻不相同,它整體的國家實力或者說整個國家的運行都是依靠貴族來完成的,就像是西周的周天子在危難時刻,需要諸侯國帶兵進行支援那樣,它總能夠拿出來對抗其他國家進攻的軍隊或者說是錢糧都來自於貴族。

因此,通過變法來革除貴族手中的權力,在楚國的歷史發展進程當中是非常的困難的,畢竟楚國是一個貴族紮根非常嚴重的國家,各大貴族之間的利益關係盤根錯節,在朝堂之上更是有著不同的人員擔任不同的職位,相互的掣肘,相互的壓制,它不僅不能夠一條心,更是不能直接效忠楚王。

而楚國也正是在這樣複雜的政治關係當中變得極其守舊,也導致了這個國家在戰國時代這樣天下大亂的年代裡沒有經歷過任何的異常變化,只是固守著分治制度,走完了它的一生。

楚國變法經歷兩次半途而廢

事實上,楚國並非沒有提出過變法的策略,只不過是這些變法計劃剛剛被提出來就被扼殺在了搖籃里而已,其實楚國曾經有過兩次變法的苗頭出現,一次是在吳起入楚之後進行的吳起變法,另一次則是屈原提出來的變法。

吳起變法,被貴族暗殺

吳起在魏國受到魏武侯的猜忌,為保全性命投入楚國,再看到楚國的現狀之後,便吸收魏國變法的成功經驗想要在楚國進行一場變法,但吳起的這次變法可以說是真正的浮光掠影,他第一年入楚第三年去世,在楚國只呆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在此期間他還做了一年的地方官,為楚國打了好幾次大仗,而在第三年里便被貴族針對而死,這樣的人能有多少時間進行變法呢?

而吳起變法失敗的最主要原因無非就是觸動了貴族的利益,吳起最終的死亡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他是被貴族們暗殺而死的,當時吳起被假傳的楚王召令召進宮中,可是在他進入宮門的那一刻便被貴族們安排在那裡埋伏的殺手屠殺了,第一個想要改變楚國的現狀的人就此被終結,他的變法自然也就被擱置了下來,楚國失去了第一次變法的機會。

屈原剛提出變法,就被靳尚蒙蔽

第二次變法則是屈原提出來的,我們都知道屈原是楚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在之前的時候是非常受楚懷王的寵信的,屈原不僅是一個詩人還是一個非常憂國憂民的官員,他能夠看到貴族龐大的權力對於楚國發展的影響,於是極其想要效仿秦國的變法,來革除貴族的發展對楚國發展的阻礙。

但屈原的這種變法的提議剛剛提出來,便讓楚國十家大族們的臉上蒙上了一層陰影,因為屈原的做法是真正的觸動了他們的利益,如果一旦將貴族手中的權力收繳出去,那麼他們的地位將不復存在,他們將再也沒有在楚國呼風喚雨的實力,因此他們不得不將屈原拉下馬。

這才有了靳尚的粉墨登場,我們都知道靳尚是一個蒙蔽了楚懷王的小人,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靳尚其實是楚國貴族用來打斷屈原變法的一個棋子。在此之後,楚懷王開始偏聽偏信靳尚的言論,不僅是停止了屈原的變法活動,還將屈原趕回了老家,就這樣,楚國的第二次變法也夭折了。

在此之後,貴族的實力不斷地強大了起來,楚國也再也沒有變法的聲音出現了,貴族們確實得到了地位上的鞏固,與此同時,楚國的實力也在不斷的下降,在各個世家大族的掣肘當中,楚國的元氣也在不斷地被消耗。

多年之後,楚國在秦軍強大的攻勢之下轟然倒塌,地大物博的楚國徹底地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雖然後來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傳說,雖然西楚霸王項羽最終火燒咸陽,但是他依舊沒能夠讓楚國在屹立在歷史的長河當中,事實上,楚國的滅亡並不是一個偶然,而是一種必然,他那手分支的政治制度已經不再適合歷史潮流的發展,必將以滅亡而結束。

綜述

筆者認為,事實上,楚國的滅亡在立國時期就已經註定了,它是在春秋時期自立為王的一個國家,被不像其他諸侯國那樣有著正統諸侯國的身份,而在春秋時期稱王就註定在了政治統治方面只能夠類比於西周的分封制度。

同時,在國家實力上,也必須開始吞併周邊的小國以抵抗其他諸侯國的進攻,或者是西周對它的討伐,而一個剛剛成立的國家想要各大勢力都能夠對他俯首稱臣,想要這個國家安穩的發展下去,那麼就必須要放出一部分權力。

權力下放被貴族,想收回來就難了

可是這一放,想要收回來就是難上加難了,那些被冠之楚國王室之帽子的小國,那些楚國土生土長的老貴族,他們一旦手中得到了權力,想要的只是步步高升而不是為國家做出貢獻。事實上,人的慾望就像高山滾石一樣,一旦開始就再也停不下來了,權力就像是毒藥,一旦從君主這個容器那裡發生了泄漏,就會擴散,並最終腐蝕很多人的心。

實際上,楚國最終在戰場之上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懈怠,就是世家大族各自掣肘的結果,楚國的軍隊事實上不能夠當成是一隻完整的國家軍隊,而是個大貴族或者是各大世族手下的自治軍隊所組合而成的,這些軍隊直接效命的是貴族,間接效力的才是楚王,所以他們之間必定會發生矛盾。

如果不是在國家已經到了極其危難的時候,他們也不會組合在一起,可是這樣的組合,如果只是在短時間內的還好,一旦長時間的進行下去必定會出現內部的割裂,之前因為國難而被壓下去的貴族爭鬥又會被重新提上日程,軍隊自然不再是曾經的眾志成城的軍隊,而一支軍隊如果從內部出現了分裂的話,想要打垮他,那麼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所以我們說楚國的滅亡,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後記

筆者認為,一個國家如果想要長久的發展下去,那麼必定要有著把握歷史潮流的能力,能夠明白什麼樣的制度適合歷史的發展,不能夠墨守成規,也不能作繭自縛,如果只是長時間的堅持一種策略,長時間的奉行一種制度,那麼在時間不斷向前推移的歷史發展當中必定會土崩瓦解。

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有其所適合的發展形式,一旦落後了,那麼必定會成為眾矢之的。也必定會失去發展的機會,所以只有明確地追趕歷史潮流的國家,才能夠長久地屹立在歷史的長河當中。畢竟歷史是有選擇性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句話不僅適用於人類和其他的物種,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和發展當中同樣適用,只有適用於歷史的才是強者,這是亘古不變的定律。


參考文獻:《戰國策》、《史記》、《漢書》、《資治通鑑》、《過秦論》、《左傳》、《國語》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