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盛讚的心理學家這樣告誡父母,培養孩子自我意識記住3點

小微變變變 發佈 2020-02-06T20:30:55+00:00

有一位媽媽是回答孩子的:「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你,不知道你有獨特的發明創造能力。這個世界需要古怪,也需要古怪的人來改變世界。終有一天,你會發揮你的才能去拯救全人類,到時候,沒有人說你是怪胎。」

「媽媽,我不想上學。」

「為什麼?」

「同學們都說我是怪胎。」

……

如果是你,聽到孩子這樣說,你會跟孩子怎麼說?

有一位媽媽是回答孩子的:

「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你,不知道你有獨特的發明創造能力。這個世界需要古怪,也需要古怪的人來改變世界。終有一天,你會發揮你的才能去拯救全人類,到時候沒有人說你是怪胎。」

然後,這個孩子,15歲從麻省理工畢業,受聘於美國特工局,發明了眾多高科技「武器」裝備,最後真的成為了拯救全人類的英雄。

看到這,估計你要說,「你是在說故事吧?」

嗯,我說的這個被同學稱為「怪胎」的孩子,是電影《變身特工》的主角沃爾特。年前我和兒子一起看了這部集結了科技和腦洞、搞笑和情節均在線的電影,主角沃爾特是我們的重點關注對象。我欣賞他在母親呵護下「古怪」成長;我兒子則是念念不忘「他是15歲畢業於麻省理工的科學怪咖」。

01.「怪胎」和「自我」

《變身特工》中,主角沃爾特從小便被同學視為「怪胎」,因為他有各種奇思妙想,發明創造的「武器」也格外不同。比如,亮亮金粉,在空中幻化成萌貓的樣子,讓兇悍的歹徒秒變舔貓黨,比如,抱抱氣囊,他發明的武器是為了保衛自己,同時還不傷害別人。

作為最了解孩子的人,他的母親很好地保護著沃爾特的古怪特性。

「古怪」的沃爾特讓我想到了現實世界中另一個古怪的孩子——《窗邊的小豆豆》中特立獨行的小豆豆,原型是著名的日本作家黑柳徹子。

黑柳徹子小時候因為過於活潑,被視為古怪不合群,被要求退學,媽媽沒有告訴小豆豆她被退學的事情,更沒有怪她,因為小豆豆的媽媽認為:「即便和小豆豆說了,她恐怕也不會理解自己哪裡做錯了吧。而且,如果小豆豆因為退學這件事,在心裡留下自卑的情結,那就不好了。」

現實中像小豆豆那樣擁有特別童年經歷的孩子是少的,更多的孩子,是被打壓和改造成「乖孩子」模樣了。

被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盛讚「唯一能與自己共鳴的人」,日本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認為,大人經常會忽視,甚至以教育、指導的名義破壞孩子的內心世界,直接影響了孩子構建自我。

①孩子的「古怪」,是在和時空建立聯繫

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中指出,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如宇宙般浩瀚,有著無限的廣度和深度。

舉個例子,比如在電影《納尼亞傳奇》、《愛麗絲夢遊仙境》、《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一個衣櫃、一隻兔子、一塊巧克力便可連接現實世界和想像世界(或者說超時空世界)。河合先生說,其實這是孩子們心中的「秘密通道」,可以讓他們在想像世界中獲得勇氣和智慧,反過來到現實世界裡克服恐懼和困難。

②孩子構建「自我意識」的三個階段

每個孩子都有由自我意識主導的心靈宇宙,從他們2歲左右就開始了自我意識構建工程。「自我」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強,河合隼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學習認識自我。在這個階段,孩子內心渴望得到關注的情感逐漸強烈。

第二階段,逐漸加強自我。隨著孩子智力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識逐漸清晰,他能把「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組合成「這就是我」。

第三階段,迷惘的自我發展。這時期雖然孩子擁有了更多社會經驗,但反而使得他進入了成長迷茫期。

可以說,孩子自我意識構建的過程,融合在他不斷往返想像世界和現實世界,表現出種種「古怪」行為的過程中。

02.被忽視、被評判為「幼稚、無知」、被粗暴「矯正」的孩子,會怎樣?

河合隼雄認為,一旦孩子的心靈宇宙被成人破壞,他的自我意識建設便會出現問題,在上述三個階段表現出三種行為模式。

①第一階段,情緒陰晴不定。

這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還比較淺薄。與父母的各種互動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識的關鍵方式,當他從父母這無法接收到關於自我意識的積極反饋,比如他被忽略、得不到認可時,他會難過、失落。因為心智尚未健全,孩子自我意識得不到滿足時往往會發脾氣,情緒波動較大。

②第二階段,開始秘密行動。

孩子漸漸成長,自我意志越來越清晰,他也越來越希望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但來自外界的認可往往沒到位或不及時。所以,孩子在這個階段會開始想辦法來自己肯定自己。

他們會相反設法採取一些「秘密行動」,比如做一件只有自己或極少人才知道的事情,無論是偷偷攢錢買自己喜歡的漫畫,或是逃補習班的課去參加同學的生日會……都能讓他們的自我意識得到極大的滿足。換那句話說,這時期孩子在得不到父母的支持理解下,就會想瞞著父母去秘密行動。

③第三階段,離家出走。

年齡更大一些後,孩子自我意識會更強烈,反抗父母的不理解和管束也會更劇烈。另一方面,父母會不自覺地做出一些名義上是對孩子好,事實卻是在傷害孩子的行為,比如偷看孩子的日記、翻查孩子的書包等等。這會讓孩子的自我意識遭受侵犯、不受尊重。傷害累積到一定成程度後,孩子最本能的反應就是脫離家庭,去別處尋找、塑造獨立的自我。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的巧克力製造商威利旺卡因為小時候被當牙醫的父親禁止吃糖,給他戴上誇張的牙齒矯正器,還把糖果當著他的面焚燒,父親固執地認為糖果會把牙齒吃壞,威利旺卡卻和父親持不同的想法,終於,在與父親的不斷衝突中,威利旺卡離家出走。

④成年後的「約拿情節」

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性能達到的境界》中提到一種心理現象: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動力和潛力,但有些人卻總處於既想成功又逃避成長的矛盾中。馬斯洛將這種心理現象成為「約拿情節」。

約拿是《聖經·舊約》裡面的一個人物,他一直渴望能得到神的差遣,有一天神終於給了他一個光榮的任務,但是他卻逃跑了,還不斷躲避著他信仰的神。

馬斯洛認為這是一種逃避責任的心態,是因為對「自我」認識不夠,比如童年的經歷讓其產生「我不行」、「我辦不到」的想法。成年後,即便有能力了,慣性卻會讓人保持退縮。或是成長環境磨平了孩子的稜角,使其成年後變成迎合大眾,失去靈魂的人。

對於這種現象,網上有句戳心的話:人生最痛苦的,不是失敗,而是我本可以。

《半個喜劇》中的孫同被母親安排著,被有錢有權的室友裹挾著,為了工作和北京戶口放棄愛情,面對女友莫默的逼問:「你不要管別人,你現在就問問自己心裡是怎麼想的?」他脫口而出:「怎麼能不管呢?」在這些枷鎖之下,他覺得自己活得「不像人」。

03.為什麼父母會「破壞」兒童的心靈宇宙?

你可能覺得,簡單的小人兒,能有什麼宇宙?作為父母,讓孩子吃飽穿暖,接受教育,這樣還不夠?

河合隼雄認為,父母有這種想法,恰恰反映了把自己當指揮對孩子進行開發和指導的思維模式。成年人在和孩子相處,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對孩子「好」的事情,僅僅只是「覺得」或是對我們自己「有益」罷了。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認知,可能因為:

第一,我們的童年曾遭受破壞。

《小王子》:「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

不少大人在童年或許有過被忽視、敷衍、粗暴對待的經歷,然後,有不少人,延續著這種模式,與自己的孩子相處。

第二,疲於奔命的我們,忘卻或忽視了自己的內心。

「一直以來,我們都被告知,大人要有大人的樣子,不能像小孩子一樣幼稚。什麼是大人的樣子?努力工作、賺錢,拒絕一切跟賺錢無關的事;戒掉情緒,學會不動聲色;買車買房、結婚生子,過按部就班的人生;用世俗認為成功的一切裝點自己......」

——《小王子》

你說孩子怎麼就喜歡淋雨奔跑、踩水坑、玩泥巴,還笑得那麼開心?

胡思亂想不切實際怎麼行?以後到社會上可是要吃苦的,我為你好,就得把真實的殘酷告訴告訴你。

第三,人的一種自我保護本能。

對未知的東西心存畏懼,這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本能。而孩子的內心世界,有著無限可能和豐富想像,大大超出了成人世界對「正常」的認知。

所以,我們對孩子的心靈宇宙,有著或多或少的不安,只有看到身邊的人和我們活得一樣,才能讓我們心安。

天馬星空,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只會讓成年人感覺不安,為了避免被區別對待,人們會試圖掐掉不安的源頭,比如,對孩子的訴求視而不見,或直接打罵孩子,想把孩子改造成自己看著順眼的樣子。

04.讓我們這樣牽起小人兒的手

《窗邊的小豆豆》中小林宗作校長的如此談教育目標:

「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優良的品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的環境的,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印品質』,並讓它們得以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有個性的人。」

這就要求我們如河合隼雄所呼籲的:用「敬畏之心」來保護孩子的心靈宇宙,這樣才能讓孩子成長為他自己。

①首先,愛孩子要把愛表達出來,要讓孩子感受到愛。

愛孩子首先是關注他,如果孩子一味沉迷於想像的世界,那意味著他們在現實世界中「死亡」。反之,如果孩子被迫切斷了與想像世界的接觸,他的精神也會生病。當父母發現孩子喜歡幻想,我們要做的是溫柔、耐心,靠近孩子,找到通往孩子宇宙的「通道」。簡單說就是,父母之於孩子,態度比知識重要。

如果孩子無論說什麼或做什麼,父母的態度要麼忽視要麼敷衍,這對孩子是一種致命打擊,心理學上稱為「存在性焦慮」,意即孩子感覺自己不被愛,沒有存在感。

和父母一起上過幾檔綜藝節目,被贊「情商高」的孩子嗯哼,演員杜江和霍思燕的兒子。他是被父母用愛澆灌出來的娃,平日裡父母和他的對話總是愛意滿滿。他在各種場合表現出的自信和同理心,總讓人恨不得擁有同款孩子。

②其次,尊重孩子的自我,挖掘潛能,創造心流體驗。

很多人在成長中不斷喪失心靈的深度與廣度,不斷喪失對世界的想像力。漸漸地,成人的感官只對某些特定的東西作出反應,思維只會以某種固定的模式運轉,並以此來要求孩子。

《巨人的工具》里提到矽谷最成功的風險投資人之一克里斯·薩卡,大家都羨慕他的成功,而他對年輕人的忠告卻是:

不要模仿任何人,永遠做最真實的自己,而且你不必為此道歉。如果你的真實自我是一個很怪異的人,那你就做這樣一個很怪異的人。

尊重孩子,就是丟掉「他們只是孩子」這種心態,呵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有可貴的天真特質,少些評判,多些支持,努力挖掘孩子的潛能,鼓勵他們找到擅長並喜歡的事,創造心流體驗。

《變身特工》中的沃爾特,他在科學上的探索精神和母親從小對他的鼓勵與支持分不開,縱然在無數次實驗中失敗,他都有著清晰的自我認知,能從失敗中總結經驗,達成目標。

③最後,耐心等待,不妨和孩子再成長一次。

治癒系好爸爸黃磊是這樣和楊瀾分享自己的育兒經的:

有一天多妹突然問我她有沒有翅膀。

我說:「有啊!」

多妹:「在哪兒啊?什麼顏色的?多大?你怎麼沒有啊?」

我拿出編劇的本領一路狂編,什麼翅膀是隱形的啦,什麼現在是白色慢慢就變成彩色的啦,爸爸的翅膀給了你啦……

黃磊說,女兒的問題帶著魔力,帶著他重返童年「小王子」時代。他帶著孩子成長,其實是自己跟著孩子重新長了一次。

「他們每天自然而然地用童話的方式思考,就像小王子一樣,他們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星球,每天看幾百次日出和日落,可以為了一朵玫瑰花用盡所有的心思。每個爸爸媽媽跟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就是尋找回到那個長滿猴麵包樹以及長著自己最珍愛的玫瑰花的星球的返航路程。然而長大之後,小王子就要被裹挾進成人世界的社會進程里,小王子就變成了小王。我要做的,就是讓長大後的女兒在成為「小王」的同時,也能有很多做回「小王子」的瞬間。」

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中寫道:

你可以說:「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地「放手」或許也是必要的。我知道,這很難,難極了,但是如果你記得我們兒時的甜蜜時光……

為了這段甜蜜,我願意等,那個慢慢來的孩子。你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