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950年代(2):「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他造出人類最強武器?

深挖dig 發佈 2020-02-06T20:49:06+00:00

1939年,得知納粹德國已經開始研究原子彈後,泰勒就開始在美國積極奔走,呼籲美國儘快開始研製原子彈。

氫彈

氫彈的殺傷力登峰造極,破壞力是原子彈的25倍到1000倍。原子彈的能量源於核裂變,分裂鈾原子,而氫彈的能量源於核聚變,聚合氫原子,這也是太陽發光的過程。

在極高的溫度下才能形成聚變,因此氫彈又叫熱核武器。

「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

1908年1月15日,愛德華·泰勒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家庭出生,他的父親是一名律師,母親是一位鋼琴家。

和愛因斯坦一樣,愛德華·泰勒也將近兩歲才張口說話,但他同樣從小就顯露出了超人的數學才能。

1926年,18歲的泰勒離開了匈牙利前往德國學習,並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沃納·海森堡的得意門生。

1930年,22歲的泰勒獲得了萊比錫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學位,並開始在大學任教。

1933年,他在猶太人援助委員會的幫助下離開了德國,來到了英國,之後又到了丹麥;1935年,他與妻子來到了受邀出任物理學教授的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

1939年,得知納粹德國已經開始研究原子彈後,泰勒就開始在美國積極奔走,呼籲美國儘快開始研製原子彈。

1942年8月,美國終於決定統一原子彈研製工作,以「曼哈頓計劃」為保密代號,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奧本海默為技術總顧問,由總統直接領導。

整個「曼哈頓計劃」非常龐大,匯集了大批聲名赫赫的科學家,所以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也被戲稱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集中營」。

1945年7月,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試爆成功,象徵著一個嶄新時代的來臨。

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投下兩枚原子彈後,日本終於宣布無條件投降,二戰結束。

此後,洛斯阿拉莫斯一度寂寂無聞,實驗室設備被拆除,建築物也逐漸腐朽,科學家們都重返大學校園,泰勒在芝加哥大學任教。

造與不造

早在1942年夏,泰勒就考慮過人為聚變的可能性,但聚變需要極高的溫度,只有在原子彈爆炸時才能產生這樣的溫度,所以首先要解決裂變問題。可是等到裂變問題解決、原子彈造出後,大家就認為既然沒有敵人了,就應該停手了。

1949年9月,蘇聯試爆原子彈成功,這一消息成為美國開發新式核武器的轉折點。

泰勒力主馬上開展氫彈的研究工作,但當時美國科學界三巨頭:愛因斯坦、奧本海默和哈佛大學校長詹姆斯·科南特持反對意見。



1949年10月,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在華盛頓開會,討論是否應該研製熱核武器。如果在一個大城市投放一枚氫彈,該城市80%-90%的人會立刻死亡,所以他們持否定意見。

1950年1月,認為不能在軍備競賽中讓蘇聯得到好處的杜魯門宣布,他已命令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研發「氫彈」或「超級彈」。

另一位功臣:「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

想造出氫彈需要解決一系列的數學難題,製造原子彈的方程式已經相當複雜了,而新的方程式更是無法用常規方式推導。

要製造出如此複雜、精密的武器,每一步都需要驚人的計算量以得出精確數據,這是人腦無法應付的。

同樣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一個猶太家庭的「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製造出一種設備,它可以在一天之內算完三個月的方程式。在它的幫助下,研究小組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就順利將氫彈研製出來,取名為「麥克」。

愛因斯坦:「全體滅絕正向我們招手。」

1952年11月1日,世界上第一枚氫彈「麥克」在埃尼威托克島試爆成功。它的威力遠遠超過了設計者們的預計,產生了1000萬噸TNT當量的威力,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700倍。

「麥克」爆炸後,核物理學家們明白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理論上一枚氫彈可以將包圍地球的大氣全部吹向太空,使人類窒息而亡,或者使大洋的海水湧向陸地,將整個地球變成汪洋。氫彈的誕生,意味著地球上真正出現了一種能夠使世界頃刻之間走到末日的武器。

九個月後,蘇聯宣布成功研製氫彈,英國試驗第一枚原子彈。隨著核俱樂部成員的逐漸增加,愛因斯坦預見的噩夢終於變為現實,世界各地都籠罩著恐怖。

愛因斯坦這樣告訴記者:

「全體滅絕正在向我們招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