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貼|央視元宵晚會取消現場觀眾,意味著什麼?

媒玩 發佈 2020-02-06T21:19:37+00:00

今日,總台進行了元宵晚會的錄製,但微頭條熱搜的標題卻是#央視元宵晚會取消現場觀眾#。孫楠退賽,汪涵向觀眾要了幾次掌聲「不信,你聽」,爭取寶貴時間原來,無論觀眾是否在現場,只要出現關於觀眾的鏡頭、聲音、字幕,就是寄託場外觀眾的符號,這個節目才和螢屏前的每一個人產生關係。

今日,總台進行了元宵晚會的錄製,但微頭條熱搜的標題卻是#央視元宵晚會取消現場觀眾#。


作為春晚的姊妹篇,元宵晚會大多數和春晚保持同等配置,但區別是它是錄播的。這一次大概是元宵晚會設立以來頭一次不帶觀眾錄製。

而在此前,湖南衛視也率先宣布,《元宵一家親》(原名《元宵喜樂會》)錄製也將不帶觀眾。


一台晚會沒有觀眾,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相聲和小品節目,將再也聽不到觀眾的笑聲和掌聲?

意味著那些曾經無數次在觀眾席出現的熟面孔,將不會再出現?


意味著無論表演如何,都沒有了最近距離、最直接的現場歡呼。

的確,在春晚所開創的中國式晚會中,觀眾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央視春晚和元宵晚會,也在不斷豐富著觀眾出現的形式。

春晚早期的觀眾,是圍繞著一個圓桌看錶演的,桌上通常還擺著一盆水仙。

後來出現了標準的劇場式觀眾席,觀眾開始熱衷於尋找裡面睡著和走神的觀眾。


但常常也會被臨時放棄——在一些表演里,觀眾區就是虛擬投影的舞美「覆蓋」的區域。


2013年春晚由於設置了T型舞台,甚至取消了舞台正面的觀眾席,採用斜排觀眾席。

只有當小品節目出現時,才專門安排一批觀眾,臨時上台,坐在舞台的正前方。


這些傳媒大學的學生,連個正經座位都沒有,成為除夕夜最忙碌的觀眾。

這幾年的春晚,圓桌又回歸了,不過坐在前排的不再是商界名流。



而是舞台上的表演者。

好看的「鮮肉小花」,表演完節目也並不會直接離開,而是坐在觀眾席上,時不時給點鏡頭,繼續陪著觀眾樂呵。


除了晚會,在一些重量級的綜藝節目裡,「觀眾」也曾帶來了無限樂趣。當年《我是歌手》的一炮而紅,也離不開「搶戲」的觀眾。

那些歌聲里如痴如醉的千姿百態。

那些在搖滾節奏中瘋狂的振臂歡呼。


還有那些沉浸在歌詞意境中留下的眼淚……

一幕幕都深深印在了一代電視觀眾的腦海中,也成為這個節目最成功的標誌。他們被網友稱為「影帝級觀眾」。

是的,這勢必是中國電視歷史上最經典的一批觀眾了。因為在此之前,所有的觀眾都是「群像」出現的,他們負責掌聲、負責配合主持人烘托氣氛,還負責當托。

引進自韓國的《歌手》,把觀眾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的特寫。


這種用特寫拍觀眾的方式,逐漸成為行業的標配。《蒙面歌王》《夢想的聲音》,都在節目裡穿插觀眾歡呼的特寫。


在浙江衛視的室內節目、在《奇葩說》里,觀眾特寫更成為了植入的方式——讓觀眾穿著品牌LOGO,讓觀眾在鏡頭裡喝一口某品牌飲料……



第一季節目播出時,總導演洪濤就曾說,《我是歌手》觀眾的反應,一定是真實的,也一定是實時的,不會被「移花接木」。不亂貼觀眾反應鏡頭,這是他們業務操作的一項規範。

但在市面上大多數綜藝節目那裡,這樣的堅持顯得沒有必要。

有的節目甚至做出虛擬影像,來營造有觀眾的假象。

實際上,沒有觀眾的電視節目,非常多。早期仿照日韓港台的綜藝節目,有不少都是不帶觀眾錄製的。

著名的不帶觀眾節目就是《康熙來了》,這個長達12年壽命的節目,其實從來都是在一個小型錄影棚里完成,節目根本不需要帶觀眾錄製

隨著真人秀井噴,觀眾也早就習慣了節目裡不帶現場觀眾了。這也導致了一段時間國產綜藝節目製作過度明星化,於是才有了後來的「星素結合」,通過行政的力量,去強化節目裡的「觀眾」元素。


我們似乎未曾察覺到這種變化​。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雖然真人秀里沒有了觀眾,但它還是會增加觀眾的笑聲音效,還會用花字代替觀眾吐槽。


沒有條件請觀眾,就提出技術解決方案——虛擬觀眾。在《主持人大賽》里,這些觀眾評審都是虛擬的形象,卻都是真實的人。


還會關心你在彈幕上吐槽了什麼,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什麼。


甚至,關鍵時刻,要依靠觀眾。

原來,無論觀眾是否在現場,只要出現關於觀眾的鏡頭、聲音、字幕,就是寄託場外觀眾的符號,這個節目才和螢屏前的每一個人產生關係。

當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告別「觀眾」這個設定時,我們才發現,原來「觀眾」對一檔節目而言,這麼重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