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天災人禍,蘇東坡這樣安然度過

江徐的自留地 發佈 2020-02-06T22:03:42+00:00

等你終於走出門,沐浴在煦煦暖陽下,頓然發覺,春天已然到來,星星似的婆婆納開得分外鋪張。然而,沒有哪一年,讓我像今年這樣期盼春暖花開。

【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雪萊有一句著名的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在過去的每一年,我越來越越感到光陰流逝之快,尤其冬春交替,倘若不去大自然走走瞧瞧,就會與之蹉跎。

等你終於走出門,沐浴在煦煦暖陽下,頓然發覺,春天已然到來,星星似的婆婆納開得分外鋪張。這個時候,你心裡生出淡淡憂思——不消多時,它又將悄然而去。

所以,我覺得春天從來無需盼望。

然而,沒有哪一年,讓我像今年這樣期盼春暖花開。儘管已經立春,儘管梅花已然露出嬌羞的嫩臉,我仍期盼百花爭艷,萬象更新,期盼雨過天晴,驕陽似火。

年前,我漫步河邊,看到淡粉色的記憶中開在五月里的一年蓬,開在鋪滿浮萍的鄉村小河邊,寒風凜冽,獨獨一叢,在風中傲然綻放。柔和的色彩瞬間給予我感動與力量,因為這股不屈不顧的生命力,又覺得它是美的。

走在原野,我看到田地里的油菜花已經冒出,一枝獨秀,我又知道,很快就會成為兩枝,三枝,四枝,一大片,洇連成洋。年年如是,年年由此生出小小的難以描述的動容。

田壟盡頭,有連翹零星開著,綴在枯枝亂叢中。不遠處,荷鋤耕土的農婦喊道:「現在有啥看頭,等到開成一大片才好看哩。」我不反駁,只在心裡想:「一朵花美在姿勢,一片花美在氣勢。」

年後,某個午後,走出門去,頓然發現樓下的杏花開了,枝條煙漓,花朵繽紛潑灑。和去年的杏花春雨一樣,又很不一樣。蒲公英燦黃的銅錢大的花,已經貼著大地冒出,這裡一枚,那裡一枚,像一個個被誰遺落的驚喜。原應開在盛夏的美人櫻,當下時節依然開著,神色瑟瑟。我們向來說「八月桂花香」,這屬常識,然而事實是桂花依然蕭索地開在那,幽香雖未流播——不禁凝神呆想,這塵世,這紅塵,這不知從何時起四季不再分明的人間……

然而現在,面對一場巨大的災難,這些不合時宜也好一腔孤勇也好,悉數開著的花都不算數,都無法給人穩定的慰安。

沒有哪一年,像現在這樣迫切期盼春暖花開、驕陽似火,期盼夏天的凌霄、菡萏與紫薇。

沒有哪個時候,像現在這樣讓我認識到「平安」、「健康四個字」的分量與珍貴。

時光倒退一千年,退到北宋的元豐年間,當庸庸祿蠹用詩文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的時候,也有清醒如蘇東坡者用詩詞記錄百姓疾苦。他寫新政壓迫下的鞭笞與哀嚎,寫朝廷壟斷食鹽生意導致的困頓,寫官府利用貸款榨取農民錢財的奸詐。他有願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奈何世道已成讓人灰心絕望的世道。誠如他的詩:「縱橫憂患滿人間,頗怪先生日日閒。

魑魅魍魎當道的世間,做個閒人,是無奈,又何嘗不算明智。蘇先生一邊在心裡做著「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的田園夢,一邊依然蹀躞於險象環生的仕途。

四十五歲那年,蘇軾因為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也就是現在的黃岡。當下的黃岡人民處於水深火熱,彼時蘇東坡在黃岡亦是死裡逃生。

關於那裡的生存環境,他記有一筆:「黃州僻陋多雨,氣象昏昏也。魚稻薪炭頗賤,甚與窮者相宜。」氣候惡劣不算,他被斷了俸祿,又不會什麼謀生技能,假若獨然一身,倒能借寓僧寺,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但他有妻兒,要養家餬口,弟弟蘇轍雖然情誼深厚,但他自己還需要養活一大家子。

既來之,則安之,蘇軾不得不躬耕東坡,帶領家人在黃州自力更生,建設家園。常有饑寒之憂,但他以此憂境自我修煉:「俗謂水到渠成,至時亦必自有所處置,安能預為之愁煎乎?」

這便是蘇仙的高闊豁達處。觀照自身,平庸如你我,是否在災難面前日夜憂心?明知無用,依然無謂憂愁於每一個明天?即便在安穩年月,照樣不願放過自己?

不覺之間,已是蘇軾來到黃州的第三年。四月寒食,苦雨蕭瑟,海棠飄零,再看自己藏身之所,小屋如漁舟,屋外水雲迷濛,烏鴉銜紙,再看屋內廚房,灶台冰冷,柴火濕寒。如此境地,他幻想中以為,以為莊子筆下那個「夜半有力者」將整個春天背負而去,又想起行至窮途而痛哭的阮籍。而他自己,想痛哭流涕否?他說:「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在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中,蘇軾這樣寫道: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

我想著,春來春去,盼不來,留不住。只在春在的時候,好好惜它。然而人的德性就是如此:年年欲惜春,年年錯過錯。沒有哪一年,像現在這樣期盼春的到來。

世人皆知蘇軾豁達豪放,其實他有他自身的矛盾。儒家文化鼓勵他拿起,然後積極用世,儒家思想勸他放下,由此追求安寧。在這種矛盾裹挾之下,他一生如風中飛蓬,東飄西盪,上下求索。

天災也罷,人禍也好,蘇軾在此基礎上看透人世——微渺如螻蟻,無常似羽毛。他也最終讓自己心靈安寧,探索生命真相。

在黃州,蘇軾閉門謝客,焚香靜坐,藉此契機沉思自省、不斷向內探索。關於這段時日對人生的思考,他在《安國寺記》中寫下一段文字:

「深自省察,則無我兩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里翛然,無所附麗。」

世途向來兇險,難得蘇仙圓融,值得我們鑑賞學習的,不只是他的豪放詩詞。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