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還是心痛?中醫歷史記載的剖腹產

貓眼溜溜 發佈 2020-02-06T23:27:13+00:00

因為中醫的代名詞幾乎就是養生了,2003年非典,廣州爆發大量感染人員,中醫上陣,讓非典得到有效控制。


貓眼溜溜


今天要說外科,我們很多人都不會想到中醫。因為中醫的代名詞幾乎就是養生了,2003年非典,廣州爆發大量感染人員,中醫上陣,讓非典得到有效控制。2020的冠狀病毒從武漢蔓延,全國各地派出中醫精銳上陣,取得了精彩的戰績,再一次讓中醫出彩。

讓我們看到中醫內科的魅力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中醫外科?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會想到太監,獸醫,沒事閹割一隻雞一頭豬這些。我們打開歷史看看有沒有記載

漢·司馬遷著《史記·楚世家》有這麼一段文字:「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翻譯就是:吳回(的夫人)生下兒子陸終,陸終(的夫人)生下六個孩子,是剖腹而產。

南朝歷史學家裴駰著《史記集解》也有一條剖腹產記錄:公元224年,當時的皇帝是魏文帝曹丕,汝南人屈雍的妻子產子時,「從右胳下水腹上出」,這就是「剖腹產」。

到了隋朝,外科依然很厲害

隋朝的一位叫巢元方的宮廷醫生,寫了一本《諸病源候論》,在這本書里較真實的保留了隋代腸吻合術、大網膜血管結紮術、大綱膜壞死切除術等手術方法和步驟。

到了明朝陳實功的《外科正宗》以「列症最詳,論治最精」著稱,反應了明以前我國外科學的重要成就。師從李淪溟,認為:「醫之別內外也,治外較難於治內。何者?內之症或不及外,外之症則必根於其內也」。非常重視內在兼治,內外一體

到了清朝王洪緒家祖傳的中醫外科頗有特色,治療上倡導「以消為貴,以托為畏」的治療原則。自詡「治病歷四十餘年,用藥從無一誤」,「因思癰疽憑經並治,久遍天下;分別陰陽兩治,唯餘一家。特以祖遺之秘,自己臨證,並藥到病癒之方,精製藥石之法,和盤托出」,彙編成冊,於康熙五年(1740)刊刻,書名為《外科證治全生集》,又稱《外科全生集》。

清代名醫顧世澄撰寫的《瘍醫大全》一書,在卷十四詳細記載了「補缺唇法」:「先將麻藥塗缺唇上,後以下鋒刀刺缺唇處皮,以瓷碟貯流出之血調前藥, 即以繡花針穿絲(線)釘住兩邊缺皮,然後搽上血調之藥。三五日內不可哭泣及大笑,又怕冒風打嚏。每日只吃稀粥,俟肌肉滿,去其絲(線),即合成一唇也

但是清朝末期,至民國。中醫外科慢慢沒落,今天的中醫外科保留的東西很少了,剩下一個中醫正骨還保留完畢。中醫,再也沒了往日輝煌的外科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