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內向00後留學獨白:美高留學讓我找到自我

見學國際 發佈 2020-02-06T00:46:17+00:00

以歷史為例,因為自身對歷史有一定涉獵,所以當看到課本時,就覺得課本教的大多是一些比較短淺的標籤,把歷史時段、人物給予一個標籤,讓人記住,然後考試再背出來。

為什麼要選擇美國留學?美高留學究竟有何不同之處?

可能每個人留學生都有各自的答案吧。盲目揣測不如聽聽過來人怎麼說。

今天我們通過深圳小伙蔡逸得,感受一段與人不同的美高留學。

國內教育滿足不了我

其實,蔡逸得並非是家庭一站式的安排,從小就被計劃著要去美高留學的。

他說,自己小時候其實還比較內向,很多時候都喜歡一個人躲在家裡玩玩具,玩累了就看書。那個時候,最喜歡的就是盯著地圖發獃,然後把上面的地名記下來。

也正是那個時候,他迷戀上了,歷史、文學、哲學和神學之類的書。有多迷戀?在初中業餘時期,他甚至讀了《神曲》和《上帝之城》。

結果他發現,自己突然和國內初中教育環境不太協調。

怎麼個不協調法,他用這樣一句話做了回答:相對於我覺得很重要的東西,意義很大的東西,但是在國內教育體系內,卻並不太重要。為什麼不太重要,因為不在考試內容上。

以歷史為例,因為自身對歷史有一定涉獵,所以當看到課本時,就覺得課本教的大多是一些比較短淺的標籤,把歷史時段、人物給予一個標籤,讓人記住,然後考試再背出來。

他覺得這種學習沒有學到自己想要的知識,於是出國留學想法油然而生。

初中畢業後,蔡逸得就去了美國留學。現在蔡逸得19歲,剛從美高成功畢業,成功升學到美國埃默里大學。

老師和同學不會覺得我奇怪

升學到美國埃默里大學一定很不容易吧?起碼要選一個很全面很出名美國高中?

事實可能令你大跌眼鏡。

因為哲學、神學的喜好,美高留學,蔡逸得選擇竟然是一所教會學校。

據他自己的回憶,因為他當時對神學和基督教已經很感興趣,而且這所教會大會位置也很好,正是處於《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確立的費城。

本以為教會學校,其它學生也一定很愛自己喜好的東西,比如哲學,神學等一些深奧的學問。

但結果發現,有點不一樣。

大部分美國同學其實也更多的著眼於學校固有的科目,對神學這些比較深奧的學問不太感興趣。

但有個一個點讓他很受振動。這些美國同學、美國老師不覺得他奇怪,把他當個怪胎,另類處理。恰恰相反,他們反而更加喜歡和尊重他。

說到這裡,他有點激動。

他說在這裡,只要你有一個地方做得好,大家就很喜歡和尊重你。

說來也很奇怪,初中數學一直不太好,但到了這邊,蔡逸得數學突然就變得很好了。

對此他自己也很費解。蔡逸得分享了一下他認為的國內高中和美國高中數學教育的區別。

他覺得國內高中更多的是傾注於理論,而美高則更多應用於實踐,從實踐出發,也落回實踐。

當然他覺得可能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班級。

美高一個班最多就十幾個人,因為人數較少,老師可以更好的關注到每一個人,這樣你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得到及時而有效的解決。

起初很孤獨,後來很幸福

其實也不是想像中的那麼順。初到美國,蔡逸得說自己是比較孤獨的。

其實換做任何人,初來乍到,完全背離祖國國語氛圍,同胞面孔,也會產生一種孤獨感。

但這種感覺沒過多久就消失了。這個地方的人,這個學校的老師,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與人保持固定距離。

相反,他發現同學老師以及寄宿家庭,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大家互幫互助,互相愛護。

這種感覺很妙,整個記憶很好。

回憶過去的四年高中歲月,他用了這樣一句話表述,我特別享受我的高中生活。

後來,他去了美國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夏校。當然,還是為了自己的愛好,哲學。

這時,他就更如魚得水了,他發現幾乎每個人都和他有共同語言,可以互相交流。

也在這裡,他走上了舞台,做了自己都沒有想到事情,當導演當編劇。

對於自己的四年美高,他滿臉幸福笑容,哲學很難職業化,但我我找到了我的擅長,未來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編劇,在電視劇,電影、話劇里將自己的思想通過寫作表達出來。

也因此他選擇了埃默里大學,因為這裡恰好有創意寫作和劇作專業專業。
也許就如蔡逸得的感受,美高留學更重要的意義不是學習,不是結交國際人脈,而是給孩子一段旅程,找到自我這一人生主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