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德伯格:每個人的光芒其實來自於內心

吞像攝影 發佈 2020-01-19T02:18:42+00:00

正如此刻,混沌於日常的我坐在電腦前挨個敲下如下偉大的名字:羅伯特·弗蘭克、奧奎·恩威佐、彼得·林德伯格、麥可·沃爾夫、特瑞·奧尼爾…


書寫逝者並不會讓生者感到好受,不過,足矣讓人理性起來。正如此刻,混沌於日常的我坐在電腦前挨個敲下如下偉大的名字: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奧奎·恩威佐(Okwui enwezor)、彼得·林德伯格(Peter Lindbergh )、麥可·沃爾夫(Michael Wolf)、特瑞·奧尼爾(Terry O'Neill)……有一種現實的殘酷提醒我:每年的逝者榜單里的人數只可能不斷增加,不可能減少,靈魂無論多麼傑出,也不可能對抗時間的法則。2019年是他們,2020年又會是誰呢?


我很喜歡中國哲學理論家孫周興的一句話:人總能重新開始。這種「開始」指代人具有強大的主觀能動性,這種能動性幾乎是革命性的,暗示出藝術本質上不是一個首尾相接的宿命輪迴,而是新的開啟。


2019年逝者名單中的他們沒有帶走攝影,相反,他們為攝影鋪設出更多條道路。寫到這,讓我想起哲學家尼採在生命彌留之際,躺在醫院病床上看著一旁為他哭泣的妹妹反而安慰說:「伊莉莎白,你為什麼要哭呢?難道我們不幸福嗎?」是啊,我們無需為這些逝者哭泣,人雖已離去,但攝影總能重新開始。



2019年9月3日,著名時尚攝影師彼得·林德伯格(Peter Lindbergh)在巴黎去世,享年74歲。

林德伯格1944年出生於德國,成年後就讀於柏林美術學院和克雷菲爾德的藝術學院,或許受到家鄉杜伊斯堡工業環境的影響,以及學生生涯對抽象藝術的喜愛,他的藝術品位傾向於簡練而象徵。

1971年移居杜塞道夫後,他的注意力全面轉向攝影,並將自己的這種藝術傾向在時尚攝影中繼續提煉和發揚光大。

1990年1月的英國《 Vogue》雜誌刊登了林德伯格所拍攝的幾位超級模特:辛迪·克勞福、娜奧米·坎貝爾、琳達·伊萬格莉斯塔等等,畫面一改之前時尚攝影界流行的唯美彩色之風,而用簡約紀實的黑白風格來替代。

這一反常的創新,開創了黑白現實感的時尚攝影先河,隨後也為林德伯格贏得了殿堂級的國際聲譽。

林德伯格有一句非常重要且意義深遠的名言:「今天的攝影師應該有責任讓女性,甚至是每個人都擺脫對青春逝去和追求完美的恐懼。」

他排斥後期,排斥過度修飾、人為裝扮的商業美,努力追求每位被攝者的真實內在,於是人們在林德伯格鏡頭裡看到的女明星們並非往日的光彩奪目,而是面露疲倦,臉上甚至布滿皺紋和色斑,但正是這種看似平凡寫實的畫面卻暗含的一種穿透力驚人的魔力。

或許是因為這個地球上最會拍黑白人像的商業攝影師深知:每個人的光芒其實來自於內心。


——完——


本文首發於《中國攝影》雜誌2020年第1期《逝者》欄目,節選


北京電影學院圖片攝影專業碩士研究生,影像文化作者

著有《光的喜劇-有關攝影的想像》《來!這樣學攝影》

近年來專注於大眾攝影教育

現為吞像攝影教育品牌Eatfoto創辦人

關鍵字: